章君艳
摘 要:爱沙尼亚在2015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的综合排名取得世界第三的成绩,其基础教育成效值得关注。爱沙尼亚基础教育呈现低时间投入、高教育成效、生均表现差距小等特点,实现了公平与优质两大目标;综合学校制度、学校和教师的高自主权是爱沙尼亚基础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爱沙尼亚基础教育存在师资后备力量不足、教师收入低、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低等问题。
关键词:爱沙尼亚;基础教育;公平;优质;自主权
2015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 2015)测试结果公布后,爱沙尼亚以综合排名第三的成绩进入世界基础教育排名前列。自2006年参加PISA测试以来,爱沙尼亚的排名逐步上升(2009年第十三名,2012年第九名)。爱沙尼亚和芬兰仅一湾之隔,芬兰曾凭借在PISA测试中的优异表现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目光。相比之下,爱沙尼亚在国际教育研究中鲜被提及,国内对爱沙尼亚基础教育的研究也几乎为零。本文以PISA 2015测试成绩为切入点,分析了爱沙尼亚基础教育的整体特征以及促进基础教育取得优异表现的原因,同时提出了目前制约爱沙尼亚基础教育发展的因素,得出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整体特征
爱沙尼亚是经合组织(OECD)成员中最贫穷的国家之一,2014年的人均GDP仅为28140 美元(OECD成员的平均水平为39333美元)。爱沙尼亚是多民族国家,有109种语言,根据2000年的普查,67.3%的居民说爱沙尼亚语,29.7%的居民说俄语。截至2010年7月2日,84.1%的居民为爱沙尼亚人。大部分学校用爱沙尼亚语教授课程,少部分学校是俄语学校。爱沙尼亚教育体系分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兴趣教育①。普通教育又分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个层级。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年龄为7~16岁,义务教育持续到基础教育完成或学生满17岁。九年基础教育在综合学校进行,以公立学校为主,国家设置课程大纲。学生在课业上至少达到3分②,并且完成一项创造性作业才能从基础教育学校毕业。同时,学生还须参加三门考试(爱沙尼亚语测试或将爱沙尼亚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测试、数学测试、自选科目测试),以提供客观的、可比较的数据,让社会、家长、学校、政府等评估基础教育教学成效。和芬兰一样,爱沙尼亚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常规期末考试,一至六年级使用描述性评价而不用分数衡量学生表现。
爱沙尼亚PISA 2015综合排名欧洲第一,高分段学生比例也位居世界前列(爱沙尼亚13.5%,OECD成员平均8%),低分段学生比例在欧洲最低。数学、阅读、科学的男女生差距均较小,校际差距小,社会经济背景对教育结果的影响较小,家庭环境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也小。并且,爱沙尼亚学生每周在校学习时间约为25小时,低于大部分OECD成员的学生在校时间,每周课程量少于3/4的OECD成员的课程量。和其他在PISA测试中排名前列的成员相比,爱沙尼亚的教育经费投入较少。[1]
上述数据表明爱沙尼亚基础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低投入、高產出、均衡化”。
二、获得优异成绩的原因
(一)历史溯源
从爱沙尼亚的教育发展历程来看,民众受教育率从17世纪开始就比较高。到18世纪,50%的农民可以阅读;到1922年,90%的人口能读写;1944-1991年,处于苏联统治时期,该时期教育普及率更高,教育为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服务,课程大纲侧重实用知识,尤其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虽然因为社会变革等原因,目前爱沙尼亚经济水平在OECD成员中排名较为靠后,但从历史溯源来看,爱沙尼亚社会整体教育基础较好。国际成人能力评估项目(PIAAC)的相关调查显示,爱沙尼亚接受过基础教育的50~60岁人口的技能处于OECD成员前列。[2]
(二)教育改革的推动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爱沙尼亚教育系统持续寻求改革。1987年,爱沙尼亚爆发教师运动,反对苏联教育体系,要求进行课程改革,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增强个人责任意识、促进民主决策;核心是教会学生自我反思、自我管理。1989年,爱沙尼亚语学校开始进行课程改革。1991年,爱沙尼亚独立后,课程改革运动扩展到整个教育系统;20世纪90年代政府开始下放权力,让校长拥有充分的自主权。1992年,确立了综合学校的原则——不根据学生成绩招生、合法化私立学校。同时,爱沙尼亚向芬兰学习,将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成员作为制定国家课程大纲的“咨询师”,具体学习借鉴了给予学校课程设置权、学习成果评价权等举措。这也是目前爱沙尼亚基础教育和芬兰有诸多相似之处的原因。[3]
纵观爱沙尼亚的教育改革历程,一直围绕着“追求教育公平”和“扩大学校自主权”两大主题。
(三)平等原则与扩大学校自主权
基于平等原则,爱沙尼亚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综合学校制度。学校不根据学术能力和成绩选择学生,也无论学生的家庭条件或者经济地位,为每位学生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并且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提供特别关注。自2004年以来,爱沙尼亚在各类国际教育测评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当地媒体对上述成绩的报道引发了各界对爱沙尼亚教育的讨论。爱沙尼亚的教育专家进一步主张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必须保证教育系统的公平、公正。因此,更多的改革措施被用于提高教育公平。例如,PISA 2006显示,俄语学校学生的成绩低于爱沙尼亚语学校学生,之后,爱沙尼亚向俄语学校投入了更多的资源,包括提供额外的学习材料,保障俄语学校进行改革;为俄语学校教师提供更多的在职学习机会,让他们熟练掌握爱沙尼亚语,以方便其和爱沙尼亚语学校教师一起参加职业发展活动。
爱沙尼亚政府采取诸多措施保障每名学生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包括建立特殊咨询中心,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关注弱势学生,保障教育系统的公平性和全纳性;每年安排专门人员与学生一一面谈,交流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对于年度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学校实时跟进,制定个性化帮扶措施;所有学校配备为特殊需要学生提供服务的人员。自2007年起,为避免学生辍学,学校向学生提供个性化援助,包括特殊教育、语言疗法、心理帮助等。乡村地区学校比城市学校更多地使用这些服务,减少了因地域差异而造成的教育不公平。endprint
爱沙尼亚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和教师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国家规定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必须达到的学习目标,但如何实现这些目标由学校决定。学校校长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包括教职工任免、学校环境建设、教职工工作协议协商、学校财务管理、教育教学目标制定等。
综上所述,在民众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社会重视教育的大背景下。爱沙尼亚基础教育采用综合学校制度保障学生平等入学的机会,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学生的教育过程公平,对弱势学生、弱势学校、弱势地区给予更多帮助,在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的前提下,保障了教育结果公平。使得学生之间、学校之间、地区之间差距较小。此外,通过下放权力,给予学校和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充分调动学校的积极性。最终成就了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三、制约发展的因素
爱沙尼亚在PISA中的表现也暴露出其在基础教育领域仍需提高的方面。例如,虽然男生和女生的成绩差距小,但低分段男生比例仍然较大;爱沙尼亚语学校和俄语学校学生之间仍存在差距。不过,笔者认为,从现实层面讲,个体间教育差距的存在是必然的,爱沙尼亚政府近年来一直为缩小上述差距而努力。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是需要一定周期才能体现出来的,长远来看,上述教育差距问题不会成为制约爱沙尼亚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而爱沙尼亚基础教育面临的最严峻挑战是师资问题。
目前,爱沙尼亚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多为40余岁的中年女性——50%的教师超过50岁,人均已有22年的教学经验,且女性教师占比达到84%。教师队伍急需补充新鲜血液,并引进更多男性教师。但在大学毕业生中,师范专业毕业生成为最低收入群体之一。数据显示,爱沙尼亚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课时费处于OECD成员中的最低梯队。虽然超过90%的在职教师职业满意度高,但只有14%的教师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在社会上是受到重视的。公众对教师的职业价值认同感普遍较低,总体来说,教师在爱沙尼亚并不是一个令人向往和能享受较高社会地位的职业[4]。这使得教师行业难以吸引高质量的教师后备人才,尤其是高水平的數学和科学教师。“一流的师资才能培养一流的学生”,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解决,必将影响爱沙尼亚的基础教育质量。
爱沙尼亚政府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若干行动,确定2014-2020年的教师政策重心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工资合理化。具体体现在提高教师工资、创新基于能力的职业发展模式、在大学建立支持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中心,并且鼓励校际教师合作[5]。爱沙尼亚教育与研究部部长马依利斯·列普斯(Mailis Reps)表示,为了保障基础教育的发展,未来必须重视教师培养,提高教师工资,提升教师社会地位。[6]
四、启示
爱沙尼亚在PISA 2015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背后是多年来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的教师运动,到90年代学习芬兰的教育政策,教育改革的成果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得以显现。这提示我国教育改革不能急于求成,政府、社会、家长需要给予教育改革更多的耐心,让改革措施有足够的时间发挥效力。
研究证明,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较高的工资对于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具有助益。但爱沙尼亚基础教育却在教师工资较低、社会地位较低的背景下实现了公平和优质。纵观爱沙尼亚基础教育取得成功的原因,可以总结出采用综合学校制度和给予学校自主权对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发展的重要性。综合学校制度保障了学生平等的入学机会,各类扶持弱势学生、弱势地区的措施保障了教育公平。给予学校和教师自主权,可以调动学校和教师的创造力,提高教师热情,弥补教师收入低、社会认同感低带来的负面影响。
目前,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的事实造成无法真正平衡学校间的发展,虽然我国对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也采取了各种扶持措施,但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且稀缺的现实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同时,我国的师资培养、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也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诸如此类的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措施都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的财政支出。基于此,政府应给予学校和教师更多的自主权,以最大程度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效益,促进基础教育朝优质化方向发展。
注释:
①兴趣教育指非学历、非全日制在学校教育,类似于国内的课外兴趣培训。
②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表现按照以下标准衡量:5分-非常好(very good),4分-好(good),3分-满意(satisfactory),2分-差(poor),1分-弱(weak)。
参考文献:
[1][2]Republic of Estonia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Summary of PISA 2015[EB/OL]. https://www.hm.ee/sites/default/files/pisa_2016_booklet_eng.pdf,2016-12-20.
[3]OECD.PISA 2015 High Performers[EB/OL]. https://www.oecd.org/pisa/PISA-2015-estonia.pdf.2016-12-06.
[4]Estonia. Teachers and Teaching Conditions(TALIS 2013)[EB/OL].http://gpseducation.oecd.org/CountryProfile?primaryCountry=EST&treshold=10& topic=TA,2013-06-27.
[5]Republic of Estonia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Teacher Policy[EB/OL].https://www.hm.ee/en/activities/teacher-policy,2014-12-08.
[6]Mailis Reps.PISA 2015[EB/OL].https://www.hm.ee/sites/default/files/pisa_2016_eng_final.pdf,2016-12-06.
编辑 朱婷婷 校对 许方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