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琴 ,马树才
(1.辽宁科技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鞍山114012;2.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110136)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特征分析
刘小琴1,2,马树才1
(1.辽宁科技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鞍山114012;2.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110136)
从发展趋势、产业分布、空间布局和企业构成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现状和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呈现强劲的增长趋势,但七大产业内部发展不均衡;产业集聚特征显著,产业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等为核心的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东北地区和西部发展落后;区域间的差距逐渐扩大、呈现两极分化局面;涌现出一批新的领军企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特征
在新的经济常态下,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当下肩负着稳定经济增长的重大使命,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的重点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来实现经济增长。目前全国各地区已经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对象,无论国家还是地区出台了大量的扶持政策,但是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出来了很多问题,很多地区盲目发展,缺乏科学合理的调研和规划,导致多个地方趋同发展,没有特殊优势。因此,需要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科学的规划和发展。那么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如何?发展呈现什么样的趋势?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回答上述问题对于新经济常态下,可以优化未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和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创新驱动的作用,为打造新的经济发展路径提供重要支持。
自从2010年国务院明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后,国内学者纷纷开始对该领域的研究,目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分析某个区域的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如吴慈生等[1](2010)从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分析了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优势;王秋明[2](2013)从区域、产业基础和科研人才方面对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焦莉莉和张丹等[3](2014)针对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问题进行了探讨,发现河北省新兴产业出口已成规模、国际科学合作较多,但存在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的问题;杨英[4](2015)从人力资源视角探讨了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结果发现吉林省在人力资源的总量、质量和结构三个方面存在不足;王君[5](2015)从产业发展格局、产业分布和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探讨了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二是从某个方面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王平[6](2011)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国际进行了对比,发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技术支持不足、产学研合作研发机制不畅通等问题;熊勇清、李世才[7](2011)对比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发展,指出二者之间的发展同时出现了“双峰逼近效应”,并对二者协调发展的“双峰逼近”进行了阶段划分;周晶[8](2012)参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计标准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计发展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描述;程贵孙和孙昕婷[9](2014)分析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地区分布和产业分布以及企业结构;喻红阳和赵婷婷[10](2014)从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人员两个方面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现状进行了分析;李哲[11](2015)分析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创新现状,提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人才资金缺乏等问题;李金华[12](2015)则从空间布局视角研究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通过文献总结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析,或局限于某个区域视角、或局限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某个方面,都是简单的描述分析,缺乏具体统计数据支持。因此,在科学详实的统计数据分析基础上,从总体发展趋势、七大产业内部结构、空间布局和企业结构四个方面探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总结其发展特征,对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合理的持续发展和产业布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趋势分析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2015》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为8%,平均增长速度16.10%左右,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两倍以上,与国内经济增速持续下降的新常态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呈现可持续高速发展的良好趋势。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新的关键技术不断涌现,这对于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表1 2011-2015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数据
1.主营业收入。
2016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速11.5%,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速高8.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增速高0.1个百分点。27个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利润增速达15.9%,比同期工业高9.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1.47个百分点。
表1给出了2011—2015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收入、占工业总体的比重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收入增长速度、工业企业营业购入增长速度和GDP的增速。数据显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产业规模不断提升,2015年重点行业主营收入规模达到21.9万亿元,占工业总体比重的18.35%。不过,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新兴产业则表现良好,实现了持续稳定的增长,未来发展趋势比较乐观,未来发展后劲较足。
图1给出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收入和占工业企业的比重。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战略性产业的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业收入为12.4万亿元,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收入为21.9万亿元,五年时间几乎翻了一番,平均增长速度为15.28%。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体的比重从2011年的14.8%增长到2015年的18.35%,说明战略新兴产业在我国工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未来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
图1 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收入和占工业企业的比重%
图2(下页)显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经济和GDP的增长速度。从图中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无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工业或总体经济增速都开始减缓,尤其是工业企业营销收入增速下降最快,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下降较慢;另外,三者对比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速度是最高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5.8%左右,其次是工业企业的增长速度,平均增长速度为11.4%,而GDP的增长最为平缓,平均增长速度仅为7.88%,处于中低速增长状态,由此可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高,将会或已成为推动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图2 2001-2015年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工业和GDP增速(%)
2.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在整体经济低迷、经济增长持续减缓的不利外部大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则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截止2015年年末,A股上市公司中所有103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营收总额达26033.7亿元,占上市公司总营收比重高达8.9%,营销收入同比增长16.4%,较2014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高于同期上市公司整体15.3个百分点。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实现利润总额2365.9亿元,同比增长12.5%,利润增速高于上市公司总体10.3个百分点。利润水平高于上市公司的利润水平且保持了持续良好的增长趋势,已成为整个上市公司集体业绩增长的有效支持。
图3给出了2010至2015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主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和所有上市公司的增长速度。图中数据显示201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主营业收入的增速为38.10%,所有上市公司的增速为35.7%,战略性新兴产业高于同期所有上市公司2.4个百分点;201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主营业收入增速低于所有上市公司;2011年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和所有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显著下降,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速度仍然远高于所有上市公司增速,表现出强有力的增长态势,新兴产业已成为整体上市公司收入增长的有力支撑,带动了整体经济的发展。
3.投资规模。
图4(下页)给出了2011年至2015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规模和增长速度。图中数据显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产业投资规模不断攀升,2011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5681亿元,2012年增加到6842亿元,2015年增加到9730亿元,五年时间增长了将近一倍,相比2014年增长20.6%,年均增长20.4%。从投资规模和增速可以看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良好,市场需求旺盛,产业前景看好,投资规模持续稳步提升,发展后劲十足。
图3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和所有上市公司主营业收入增速(%)
从投资规模的增长速度来看,2011年到2013年增速下滑严重,企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抱观望态度,2013年以后,投资规模的增长速度开始缓慢增加,说明企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充满希望,发展形势乐观。
图4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规模和增速
(二)七大产业分布2010年国务院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列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现对七大产业的基本状况进行对比分析。
1.七大产业内部结构。
表2统计了中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收入相关数据。从表中可以看出,2014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营业收入15.1万亿元,占六大新兴产业总收入的的78.55%,其次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主营业收入3.07万亿元,占六大新兴产业收入的15.87%,节能环保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所占的比重最少,分别为0.39%和0.12%。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军产业,发展比较成熟,是当前以及未来一定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而相对其他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仍需进一步成长和发展。
表2 2014年各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收入(亿元)
图5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
2.七大产业的增长情况。
图6给出了2014年和2015年六大新兴产业主营业收入的增长情况,数据显示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些重点领域营收同比增速表现优异,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营收增速位居前三。其中,新能源产业位列七大产业之首,产业营收增长25.2%,较2014年提升5.6个百分点;节能环保产业近几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2015年营收增长23.7%,较2014年提升0.7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营收实现较快增长,增速达22.6%,较2014年提升6.2个百分点;其次,生物领域保持平稳增长态势,2015年营收实现较快增长,高于2014年1.9个百分点。但是,高端装备与新材料领域营收增速出现较为明显下滑,新材料产业一直低位运行,产业营收增速较去年下降1.1个百分点,增速甚至低于上市公司总体;受海洋工程装备与航空装备制造业拖累,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营收增速低于2014年的14.5个百分点。
图6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收入增速(%)
(三)空间布局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发展呈现“东部强、中西部较弱”、多点多极的增长态势。[13]环渤海、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区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而东北地区及部分西部地区则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色发展区域,江苏、安徽、广东等地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展试点产业,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和聚集地,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城市则成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势城市(洪京一,2016),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显著的地理空间聚集特征,环渤海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聚集在北京、天津和山东一带,主要是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制药的产业集聚区;上海、江苏和安徽地区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一代新兴技术的主要聚集地;珠三角的广州、深圳市七大产业中信息技术、新能源和生物医药具有显著优势;东北地区沈阳的高端装备制造和哈尔滨的生物医药产业具有相对优势;而西部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则相对落后。
表3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
表4给出了我国不同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情况,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营收增速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西部地区增速虽较2014年小幅下滑,但仍位列四大区之首,增速为18.7%,三年均维持在较高的增长速度,说明西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进入快速健康的发展轨道;东部和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更加稳健,三年波动不大,均保持在15%左右的增幅;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增速连续三年大幅下滑,位列全国末位,东北地区传统产业发展受阻,新兴产业动力不足,经济状况堪忧。
表4 我国不同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收入增速
(四)企业构成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经济转型升级,也引领了投资结构转型。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在我国A股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以民营企业为主,占比达到63.3%。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大,2015年在103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中,仅民营企业就有728家,占总体比重高达70.6%,民营企业的营收达10554.8亿元,占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总体营收的40.6%,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第二大发展群体;2015年民营企业利润高达1863.2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利润有超过五成由其贡献,贡献率超过国有企业21.1个百分点。
表5给出了2015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构成,数据显示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占所有上市公司的45%,民营企业仅次于国有企业,占比为41%;从利润的视角分析,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利润占所有上市战略性新兴企业利润的55%,而国有企业仅占34%,低于民营企业。
表5 战略性2015年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润构成(%)
(一)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对总体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通过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27个重点行业的主营业收入从2011年的12.4亿增加到2015年的21.9亿元,主营业收入翻了一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6.1%。可见即便在总体经济增长减缓的不利环境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保持了高速稳定的增长,虽然增速略有减缓,但仍然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十二五”期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上海、湖南、甘肃等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出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10%,而深圳地区则高达35%,可见战略性新兴产业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从增长速度上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是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以上,2015年1—8月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6%,高于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可以预见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总体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
(二)七大产业发展不均衡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大产业的内部结构来看,七大产业发展不均衡,信息产业是七大产业之首,发展最为强劲,其营业收入占七大产业的70%以上;其次是新材料、生物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我国生物产业发展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还没有过渡到应用研究阶段,主要研发机构仍是大学和科研院所,企业参与较少,因此产业发展相对缓慢;新材料产业处于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的过渡阶段,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和石墨烯等新材料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新材料产业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领域发展相对薄弱,这三个领域在我国起步均比较晚,与其他四个产业发展相比,还具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最晚。但是从增长速度上看,三大产业增速较快,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最快,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340471辆和331092辆,同比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2016年1—7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21.5万辆和20.7万辆,同比增长119.8%和122.8%;其次是节能环保产业也实现快速增长;2015年环保产业营收增速达到27.7%,较2013年增速翻番。
(三)具有显著的产业聚集特征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空间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产业区域聚集”的分布格局,初步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为核心的沿海产业发展带,以及东起上海沿长江至四川等中部省份的“沿海发展轴”[14],总体格局上呈现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空间分布特征。
另外,由于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向产业园区集中,形成了一批具有显著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如安徽的六大装备制造生产基地;广州机器人产业集群、新材料、高端新兴技术产品为代表的产业体系;山东新生物医药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四)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化态势
产业过度聚集的结果是发达的地区会越来越发达、落后的地区则越来越落后,区域差距逐渐加大,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资源禀赋比较好、产业结构调整比较深入的地区,如深圳、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安徽、浙江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源人才比较丰富、产业发展比较集中,未来会吸引更多的企业、人才加入,已成为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而在那些以传统产业发展为主的区域,如山西、东北三省以及西部落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对GDP的贡献较小,地区与核心区域的差异会越来越多,未来形成强则更强、弱则更弱的局面。
(五)领军企业不断涌现,产业带动作用明显
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中不断涌现出一批新的龙头企业,形成在全球范围均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一批领军企业。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中,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全部上市公司营收前25%)的公司数达到132家,比2013年增加15家。部分企业已发展成行业内的世界顶级企业。例如,中集集团打造的第七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已达到了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的最先进水平;金风科技是全球市值最大的独立风电设备供应商,建有亚洲最大的风电场;中兴集团智能手机出货量跻身世界前列,树立起全球通信产业界的中国品牌。
通过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发展趋势、七大产业分布、产业空间布局和新兴产业的企业构成四个方面进行了科学深入地统计分析,得到以下几个结论:第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高速增长态势,增长速度远高于工业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增速,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第二,通过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我国战略性新兴七大产业发展不均衡,信息产业基础最为雄厚、发展最强劲,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比较晚,与其他产业差距较为明显,虽在2015和2016年新能源汽车的增长速度最快,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但很难追赶信息、新材料等产业。第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区域间差距逐渐拉大,主要产业聚集在环渤海、珠三角和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和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比较缓慢。第四,民营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应成为新兴产业的重要力量,并涌现出一批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强大优势的领军企业。
[1]吴慈生,沈玉龙,等.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议[J].安徽科技,2010,(2):20-22.
[2]王秋明.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地方财政研究,2013,(7):71-74.
[3]焦莉莉,张丹,等.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16):19-20.
[4]杨英.吉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人力资源现状与对策[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5,31(5):16-21.
[5]王君.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2015,(9):18-20.
[6]王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国际比较[J].公司与产业,2011,(9):78.
[7]熊勇清,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5):54-59.
[8]周晶.战略性新产业发展现状及地区分布[J].统计研究,2012,29(9):24-30.
[9]程贵孙,李昕婷,张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现状及特征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4,(7):49-50.
[10]喻红阳,赵婷婷.我国战略性新产业研发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2):26-28.
[11]李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6):161-162.
[12]李金华.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现状与前景[J].学术研究.2015,(10):76-86.
[13]洪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5—201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23-25.
[14]卢山.2015—2016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蓝皮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8-19.
Study on the Present Status and Features of China’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LIU Xiao-qin1,2;MA Shu-cai1
(1.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aoning,Anshan Liaoning 114012,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110136,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tatus and features of China’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from four aspects:development trend,industrial distribution,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enterprise structure.The results show that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growth strongly,but the internal development of seven industries is imbalance.There is obvious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and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mainly concentrates in Beijing,Jiangsu,Zhejiang,Shanghai and Guangdong which are the cores of the Bohai sea Region,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three angle region.The Northeast Region and Western Region,however,are backward.There are gaps among different regions.The polarization can be witnessed with emergences of new leading companie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present status;features
F124
A
1009-6051(2017)05-0130-10
10.13950/j.cnki.jlu.2017.05.015
2017-08-27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规划基金项目(13YJA63003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72080)
刘小琴(1981—),女,山西新绛人,辽宁大学博士研究生,辽宁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统计学、技术创新管理、新兴技术管理;马树才(1945—),男,辽宁岫岩人,辽宁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民经济学。
责任编辑:辛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