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华,杜建英,邵爱菊,李国平
·临床研究·
心率变异性与P波离散度与射频消融术后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的关系
潘 华1,杜建英1,邵爱菊1,李国平2
目的探究与分析心率变异性与P波离散度与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后复发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给予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患者,按照复发的时间分为早期复发组(n=32)与晚期复发组(n=28),对比两组手术前后心率变异性与P波离散度指标。结果早期复发组术后与早期复发组术前相比连续24小时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降低、相邻R_R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降低、高频功率(HF)降低、低频功率(LF)降低、LF/HF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复发组与早期未复发组相比24小时记录中所有连续5分钟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rMSSD、HF、LF及最大P波时程(Pmax)较高,LF/HF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治愈组与晚期复发组相比手术后LF/HF较高、Pmax及Pd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max对接受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术后早期与晚期复发均具有预测能力,P波离散度指标用于判断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晚期复发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心率变异性;P波离散度;射频消融术;阵发性心房颤动
通过使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可将心房及肺静脉之间的电联系切断从而有效治愈心房颤动[1]。但有研究报道指出,阵发性心房颤动经过此种方法治疗后仍具有一定的复发率,对患者的预后造成影响。因此,利用合理有效的指标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情况进行判断至关重要,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心血管科医生关注的焦点[2]。有专家认为,体表心电图中的最大P波时程(Pmax)值及最大P波时程与最小P波时程的差值(Pd)明显更大时,表现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就越高,并认为心脏的自主神经系统在心房颤动的启动与维持中可发挥较大的作用[3]。现我院针对收治的60例射频消融术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给予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患者60例,行心电图或Holter诊断后确诊,经过抗心律失常治疗无效,未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未合并糖尿病、精神明显异常者,未合并患有甲状腺功能异常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疾病者。早期复发标准为[4]:早期复发为术后3个月内,临床症状为心动过速,连续心电图可见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图形或24h的Holter中可见超过30s的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或房性心动过速。晚期复发标准:晚期复发为术后3个月后,其他同早期复发标准。按照复发的时间分为早期复发组(n=32)与晚期复发组(n=28),早期复发组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55~72岁,平均(55.34±5.34)岁,晚期复发组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54~75岁,平均(53.56±4.56)岁。另选择同时期收治的接受射频消融术阵发性心房颤动早期未复发患者30例临床资料作为早期未复发组及接受射频消融术阵发性心房颤动术后3个月治愈者30例作为晚期治愈组,早期未复发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56~70岁,平均(56.12±5.09)岁;晚期治愈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57~73岁,平均(57.56±5.09)岁。四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均签署了关于本次研究的知情权同意书。
1.2 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手术前后心率变异性与P波离散度指标。(1)心率变异性指标:采用24h心电图测量仪检测记录,包括连续24小时窦性RR间期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of Normalto Normalintervals,SDNN)、24小时记录中所有连续5分钟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RR间期序列中相邻RR间期差值大于50ms的个数占所有RR间期个数的百分比(PNN50)、相邻R_R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高频功率(high frequency,HF)、低频功率(low frequency,LF)及代表交感与迷走神经平衡关系的LF/HF比值[5]。(2)P波离散度及最大P波时程指标采用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测记录,指标包括最大P波时程(P wave max,Pmax)、最小P波时程(P wave min,Pmin),二者差值为P波离散度(P wave dispersion,Pd)[6]。
2.1 早期复发组手术前后心率变异性与P波离散度指标比较:早期复发组术后与早期复发组术前比较SDNN、rMSSD、HF、LF、LF/HF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复发组手术前后相比SDANN、Pmax及P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早期复发组手术前后心率变异性与P波离散度指标对比
注:与早期复发组术前比较*P<0.05
2.2 早期复发组与晚期复发组手术前心率变异性与P波离散度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SDNN、SDANN、rMSSD、HF、LF、LF/HF、Pmax及Pd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早期复发组与晚期复发组手术前心率变异性与P波离散度指标对比
2.3 早期复发组与早期未复发组手术后心率变异性与P波离散度指标比较:两组手术后相比SDNN、pd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复发组与早期未复发组相比SDANN、rMSSD、HF、LF及Pmax较高,LF/HF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早期复发组与早期未复发组手术后心率变异性与P波离散度指标对比
注:与早期复发组比较*P<0.05
2.4 晚期复发组与晚期治愈组手术后心率变异性与P波离散度指标比较:晚期治愈组与晚期复发组比较手术后SDNN、SDANN、rMSSD、HF、LF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治愈组与晚期复发组比较手术后LF/HF较高、Pmax及Pd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晚期复发组与晚期治愈组手术后心率变异性与P波离散度指标对比
注:与晚期复发组比较*P<0.05
由于心房内电传导的各向异性与心房颤动的触发及维持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可表现为体表心电图上不同导联的P波时限受到了心房不同部位激动产生的影响,当心房内电传导的各向异性可产生导联间P波时限的异质性,从而形成P波离散度[7]。大量资料显示,P波离散度的增强可在不同人群中对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产生一定的预测作用,同时还指出,对于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给予积极有效的电复律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仍有部分患者在恢复窦性心律后可呈现出较大的P波离散度,引起心房颤动复发[8,9]。另外,结合以往的研究报道发现,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及维持中可起到重要作用,在一般情况下,通常采用SDANN及LF代表交感神经张力,rMSSD、HF代表了副交感神经的张力状况,当LF及HF同时降低、LF/HF升高时,多认为是交感神经占优势,反之则是迷走神经占优势[10,11]。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早期复发组与早期未复发组相比SDANN、rMSSD、HF、LF及Pmax较高,LF/HF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此结果提示患者早期迷走神经以及交感神经功能均明显降低,但迷走神经功能降低更加显著,这就使得LF/HF较高,可见交感以及迷走神经的改变与术后早期复发具有重要的关系。晚期治愈组与晚期复发组相比手术后LF/HF较高、Pmax及Pd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术后晚期治愈组迷走神经张力维持在较低状态,而晚期复发组迷走神经张力有所上升,所以使得,代表交感与迷走神经平衡关系的LF/HF显著升高。另外,无论是早期或是晚期复发组中的Pmax均较高,说明此时心内的电位活动发生了改变,导致了心房不应期的缩短,从而出现了电活动异常以及房内传导阻滞等异常改变,增加了复发的风险[12]。
综上所述,Pmax对接受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术后早期与晚期复发均具有预测能力,P波离散度指标用于判断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晚期复发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由于本次试验样本量有限,未能进行长期随访,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通过进一步研究以得出精确的结论。
[1]Yu L, Scherlag BJ, Sha Y, et al. Interactions between atrial electricalremodeling and autonomic remodeling:how to break the vicious cycle[J]. Heart Rhythm,2012,9(5):804-809.
[2]赵亮,张家友,廖德宁,等.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对P波时限及麦氏指数的影响[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1,25(5):406-408.
[3]Lo LW, Scherlag BJ, Chang HY, et al. Long term proarrhythmia after parasympathetic denervation between extrinsic and intrinsic cardiacautonomic nervous system[J]. Heart Rhythm,2011,8(5):264-265.
[4]沈絮华,吴永全,张婷婷.左心房三维结构对老年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影响的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9):90-91.
[5]杨元明.P波离散度及心率变异性与阵发性房颤射频[D].苏州大学,2013.
[6]孙亚娟,石亚君,郭亚涛,等.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心率变异比较分析[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3,34(6):566-567.
[7]Yu L, Scherlag BJ, Sha Y, et al. Interactions between atrial electrical remodeling and autonomic remodeling: how to break the vicious cycle[J]. Heart Rhythm,2012,9(5):804-809.
[8]Lo LW, Scherlag BJ, Chang HY, et al. Long term proarrhythmia after parasympathetic denervation between extrinsic and intrinsic cardiac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J]. Heart Rhythm,2011,8(5):264-265.
[9]Sheng X, Scherlag BJ, Yu L, et al. Prevention and reversal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ducibility and autonomic remodeling by low_level vagosympathetic nerve stimulation[J]. J Am Coll Cardiol,2011,57(5):563-571.
[10]王云帆,陈鹏.他汀类药物预防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疗效评估的荟萃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2,12(6):89-90.
[11]黄琼,袁义强,王瑞敏.房颤射频消融术对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浆CRP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4):75-76.
[12]杨庆业,蒋晨阳,盛夏,等.阵发性房颤术后复发与肺静脉电位传导及肺静脉外异位灶的关系探讨[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4,12(6):658-659.
257091 山东省东营市人民医院(1.特检科;2.心内科)
潘华(1981_),硕士,主治医师
R541.7+5
A
1009_816X(2017)04_0291_03
10.3969/j.issn.1009_816x.2017.04.15
2017_2_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