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关维
(中共庆阳市委党校,甘肃 庆阳 745000)
新常态下成长型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路径选择
——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
■ 赵关维
(中共庆阳市委党校,甘肃 庆阳 745000)
作为成长型资源型城市,利用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积极探索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取得一定成效;但同时其转型过程中面临产业结构优化乏力、地方工业发展缓慢、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显现、转型接续产业培植不力等问题亟待解决。庆阳市应在进一步推动完善循环经济路径基础上,努力探寻转型接续产业的突破口:培育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与完善发展转型接续产业的体制机制。
经济新常态;成长型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循环经济;现代服务业;庆阳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重要支撑的成长型资源型城市①《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国发〔2013〕45号)。,能否顺应增速趋缓、创新驱动、转向知识经济、市场配置资源这种新常态,事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区域协调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当前,成长型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着转型发展内生动力不强、可持续发展压力较大、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如何主动顺应新常态新变化,避免陷入“起步期—成长期—繁荣期—衰退期(未转型)—再生期(艰难转型)”的被动局面,以实现经济资源的永续利用、生态环境的美化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甘肃省庆阳市循环经济发展为例,分析其转型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发展路径选择。
庆阳市习称陇东,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辖7县1区,116个乡镇,土地面积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5万,是甘肃省东部门户城市。2013年11月12日的国发〔2013〕45号文件,将庆阳市确定为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之一,31个成长型资源城市之一,与鄂尔多斯市、延安市、库尔勒市并列为全国四大重要天然气后备基地。
1.1.1 石油资源富集,石化产业是支柱产业
庆阳市地处鄂尔多斯盆地油气重叠区和富集区。庆阳境内油气资源总量48亿吨,占鄂尔多斯盆地资源总量的37.8%,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0亿吨。境内有中石油长庆油田、中石化华北油田从事石油勘探开发,庆阳石化公司从事石油炼化。庆阳市以绿色、循环、低碳、高效开发的理念为引领,现已开发5个超亿吨级大油田。2016年原油产量达到763.24万吨,加工量 343.36万吨以上。当年,庆阳市第二产业产值为287.98亿元,在GDP中的占比为57%。其中石化产值212.2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5.71%,占第二产业产值的73.7%。
1.1.2 煤炭储量丰富,煤炭开发转化有望成为新的主导产业
庆阳市煤炭地质储量丰富。庆阳境内1.98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内,有2360亿吨的煤炭预测储量,占甘肃全省的94%以上,仅煤层埋深小于1000米的D级煤炭预测储量就高达190亿吨。庆阳市煤田建设工作有序推进,依托煤炭资源开发的正宁南部煤田、宁县南部煤田、环县沙井子煤田等9大煤田矿区开发建设大多已经完成,部分已经投产。以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为导向,采取煤制肥、煤制气、煤制聚烯烃、煤制油、煤制兰炭5种方式延长煤化工产业链的煤炭转化产业即将形成。以煤炭为基础、电力为支撑、化工冶材为主导产业的千亿元煤转化产业集群已具雏形。
1.1.3 天然气、煤层气质优量大,是庆阳最具开发潜力的新兴产业
庆阳境内天然气属上古生界整装气田,资源总量1.51万亿立方米,开采潜力可达15.16万亿立方米,已于2015年建成30亿立方米天然气生产能力。煤层气预测储量1.4万亿立方米,占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总资源量的30%,极具工业价值。
面临与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恶化、资金和人才短缺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庆阳市在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过程中,坚持未雨绸缪,以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理念为引领,主动推进转型发展,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方面。
1.2.1 以法制化为推手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200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施行;2009年12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首次将庆阳煤电化石油化工循环经济确立为甘肃省7个循环经济基地之一,将陇东确立为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农业循环经济区。在此期间,《庆阳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庆阳市循环经济实施方案》通过省级专家评审,这是庆阳全面构建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循环型服务业的行动纲领。
1.2.2 以园区建设为抓手相继建成三大工业循环经济集中区
根据规划,西峰石化、长庆桥煤化工、正宁周家煤电化、庆城西川石化及配套产业、环县沙井子煤电化材、镇原金龙、庆城驿马、宁县和盛相继被确立为庆阳市工业循环经济、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当前,已建成功能定位明确的陇东大型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区、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的宁县长庆桥工业集中区;向煤炭、石油化工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装备制造、设备维修、技术服务业,以及微小型精细化工业为重点,并适时发展建材和仓储物流业的庆城西川工业集中区;依托历史形成的农副产品集散旱码头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工业,引领当地种养业结构调整、吸引农业劳动力就近转移的庆城驿马工业集中区。
1.2.3 以实践总结为基础探索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路径
(1)坚持走节能降耗减排的企业内部自循环经济之路。以企业内部废弃物资源化为重点,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挖潜增效。庆阳石化公司以搬迁改造为契机,更新蒸汽凝结水回收技术系统,每小时回收蒸汽达25吨;回收中压蒸汽用于余热发电,每小时发电3000千瓦;利用余热年发电794万千瓦时,建设污水处理厂使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7%,电力单耗完成54.78千瓦时/吨,同比降低2.4千瓦时/吨,全年节电794万千瓦时,降低生产成本165万元。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同步提升。
(2)坚持走工业“三废”回收利用为主的企业间型循环经济之路。以工业污染预防、全过程控制、产业链延长、废弃物资源化为重点,推动工业“三废”综合利用。通过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对建材、工业炉窑、集中供热等行业排放的粉煤灰、炉渣等固体废弃物,对化工、果汁生产等企业排放的废水,对石油开采、炼化企业产生的废气、余热等全部回收处理,建办新型建材企业、中水回收再利用企业、伴生气液化气发电企业。目前,已建成了东盛、华丰、德元、环能等14户新型墙材企业,年可利用粉煤灰、炉渣、煤矸石166.86万吨,利用建筑垃圾44.8万吨。
(3)坚持走主导产业上下游联动共生的行业间循环经济之路。以形成共生耦合关系为重点,推动行业间废弃物资源化。驿马工业集中区、镇原金龙工业集中区等以产业网络化、产品链式化、废物利用循环化、运营管理专业化为抓手,提升了循环经济的产业集聚效应,形成了“杏种植→杏制品加工→杏仁蛋白、杏仁油、杏汁饮料→活性炭”行业间资源再利用的农产品深加工循环产业链等,促进多种主副产品链式互补,实现降耗提质增效。
(4)坚持走大型企业集团开发并深加工优势资源的“政府推动、企业引领”型循环经济之路。以优势资源综合开发、高效利用为重点,推动工业循环经济项目落地生根。庆阳市、县两级政府以实施“引强入庆”和“项目带动”战略为依托,以央企和大型企业集团为目标,诚邀大型企业参与庆阳市优势资源开发,加快石油化工、煤矿、煤电、煤化工重点项目建设。长庆油田、华北油田、华能、华电等大型企业,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这些项目的开发建设及油、煤、气3种优势资源的开发、加工、利用,实现了资源综合开发、高效配置、循环利用、永续发展。
(5)坚持走再生资源再利用的社会型循环经济之路。作为甘肃省重要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的庆阳市,农业领域白色革命引致的废旧农膜污染较为严重。以再生资源的再回收再利用为重点,通过政府对农民交售、企业回收、加工利用废旧农膜给予扶持奖励、优先安排资金等办法,形成政府、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农户联动的社会型循环经济体系。建成371个再生资源回收网点、8户初级加工企业、10户加工利用企业,年利用废旧塑料、橡胶12.38万吨。建成了庆阳凯迪塑业有限公司等示范企业,形成了废塑料和废橡胶的“回收→分类分选→初级加工→深加工”产业链,实现了再生资源的专业化、规模化利用。
1.2.4 以提高综合效益为目标推动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2015年,庆阳市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4894吨标煤,同比下降3.8%;规模以上工业单位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到0.2463吨标煤,同比下降11.7%;万元GDP电耗下降到560千瓦时,同比下降2.4%;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均控制在甘肃省下达的控制目标之内,各项指标均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目前,庆阳市循环经济企业达到80户,年产值达6亿多元,年上缴税金7000多万元,年综合利用废料15万吨,利用工业废渣6.72万吨,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明显。
成长型资源型城市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由于统筹规划欠缺和资源衰减等原因,其发展过程中矛盾和问题凸显,主要表现为经济结构失衡、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等。从庆阳市的实际情况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按照库兹涅茨产业结构理论衡量,如表1所示,全国和甘肃省2000年时第一产业比重均低于20%,第二产业比重最大,进入工业化中期第二阶段。而庆阳市于2006年才进入工业化中期第二阶段,比全国和甘肃省晚了6年。2015年全国和甘肃省第一、二、三次产业之比分别为9∶40.5∶50.5和14.06∶36.74∶49.2,产业的“三二一”结构特征明显,而同期庆阳市第一、二、三次产业之比为13.5∶52.7∶33.8,产业依然呈现出“二三一”结构特征,说明庆阳市经济发展仍然依赖黑色资源的工业化为支撑。
表1 全国、甘肃省及庆阳市主要年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2010年,庆阳市工业完成增加值193.4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82.37亿元,地方工业完成增加值14.19亿元,占7.78%。2016年,庆阳市工业增加值完成255.26亿元,其中地方工业仅完成32.23亿元,仅占12.63%。由此可见,作为资源大市的庆阳,地方工业发展比较缓慢,内生动力不足,工业化中期第二阶段的推进,主要来自于长庆油田、庆阳石化两大央企的贡献。
从庆阳市看,石油煤炭资源地质储量巨大、绿色农产品品种丰富与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伴生,开发优势资源、培育优势产业与破解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瓶颈约束之间的矛盾尖锐。庆阳市水资源总量为14.980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4.471亿m3,占水资源总量的96.6%,地下潜水资源量0.5096亿m3,占水资源总量3.4%。理论水资源总量7.06亿m3,人均水资源360m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是甘肃省平均水平的25%。全市水土流失面积2.20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81.1%,土壤侵蚀类型主要有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及风力侵蚀三种。
从庆阳市来看,工业循环经济对于破解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对循环经济法规、规划、制度的宣传、引导欠缺,尚未形成比较浓厚的循环型社会舆论氛围;二是对工业循环经济园区建设中企业间的共生耦合关系重视不够,个别园区存在着盲目引进企业的现象;三是对企业内部再循环的政策扶植力度不大,信贷、税收、财政综合施策不够;四是促进循环型社会条件建设的体制机制缺乏。当前,庆阳市内企业、行业间通过利益链条链结的循环经济发展方式较多,但推动循环经济实施的体制机制尚有一定的欠缺,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关注。另外,对工业循环经济之外其他转型接续产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不够。
从庆阳市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看,应当做好如下工作。
3.1.1 政府应大力倡导和推动发展循环经济
一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循环经济舆论氛围,使“向循环经济要效益”成为社会共识。二要完善绿色采购制度、财政信贷政策等引导循环经济发展。三要走依法推进循环经济之路。庆阳市政府各级主管部门应依法对辖区内的资源开发、加工制造企业、农产品生产者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其生产工艺流程的设计、回收利用采用最新技术,最大限度地将废弃物资源化并消化在生产单位内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3.1.2 各类企业应积极探索、实践循环经济路径
美国杜邦公司的经验是“循环利用,节约资源,就是提高效益”。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的启示是:“只有共生耦合关系的企业集聚才能形成有效的工业园区”。鉴于此,应充分发挥企业探索和实践循环经济的主体作用,不断规范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工业园区科技含量。西川工业集中区、驿马、金龙农副产品加工业集中区,在处理园区企业间的共生耦合关系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值得总结推广。
3.1.3 倡导并践行循环型社会理念
一是广大农村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大力发展新产业,形成新业态,着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真正让农业成为朝阳产业。二是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单位、人员应积极响应循环经济并成为受益者。如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日本的循环型社会等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国民的自觉行动。为此,应提倡商品生产企业简化产品包装,商品流通企业应成为回收再利用包装物的中介,搭建生产者、消费者回收、交售包装物的平台,这既降低了生产、生活成本,又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2.1 大力培育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是抓手
面对境内“央企腿长、地方企业腿短”、工业结构较为单一的窘境,基于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均衡发展、优化结构协同发展的需要,成长型资源型城市应大力提振地方工业。从庆阳市看,杂粮、果蔬、草畜产业发展有一定的基础,应在绿色农产品深加工上大做文章,大力培育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突出示范引领,大力推广“中盛”现代畜牧业发展模式和“海升”苹果产业发展模式,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推动农民增收。
3.2.2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支撑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优化成长型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从庆阳市看,境内隶属于长庆油田、华北油田的勘探、开发二级企业较多,围绕这些企业的设备供应、维修、物资搬运等生产性服务需求面广量大,应紧盯这些市场需求,依托西川循环经济园区,着力培养一批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工人,为其设备维护保养、物资转移等提供专业性社会化服务。同时,应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信息消费、电子商务和健康养生等生活性服务业,吸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
3.2.3 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创新发展是动力
成长型资源型城市应大力培育地方金融体系,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构建“亲”“清”的政商关系,激发和释放民营经济活力。从国家层面看,除了制定一系列配套的财政、金融政策对其支持外,最重要的是建立起与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相适应的高效的制度体系,将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对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政府应通过税费减免、利率优惠等政策,引导社会民间资本支持其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
3.2.4 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是基础
成长型资源型城市应通过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引导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协同融合,形成新产业新业态。资源型城市要改变城市“二产独大”的局面,需要加大力度引进资源产业精深加工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加快培育发展化工装备、环保及综合利用装备制造产业,鼓励发展光伏发电等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发展新型旅游业,从庆阳市看,应以境内红色旅游资源为依托,加快培育以南梁革命根据地为中心的红色旅游业;以周祖农耕文化为依托,加快培育农耕文化旅游业。
3.2.5 大力完善发展转型接续产业的体制机制是保障
生态产业园区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实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的有效载体。要发展一批有代表性的国家级及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必须以相应的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为破解境内资源环境脆弱的瓶颈问题,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庆阳市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甘肃省石油勘探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规为准绳,加强对沿河流域工业“三废”排放企业的源头治理,确保企业实现达标排放。应制定符合庆阳工矿区实际的生态补偿制度,加大对生态资源环境的保护。以马莲河流域水土保持、蒲河流域治理项目为依托,着力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和水土保持工作。以子午岭林区管护为重点,严格实施封山育林、封山禁牧制度和舍饲圈养制度。做好国营林场天然林、人工林的管护工作,严禁养殖户进山放牧,大力推广舍饲圈养,并落实相关补贴政策。
成长型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应以产业生态化为取向,以发挥地方资源禀赋优势为基础,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符合市场需要、劳动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在接续产业的培育方面,应以引进资源产业精深加工人才为抓手,以产业园区为平台,以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为主体,通过项目带动,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接续产业发展格局。在产业深度融合与优化方面,重点应在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创新上发力,通过新产业新业态的培育,引导成长型资源型城市实现从资源型向综合型、从矿区型向生态型、从自我服务型向区域中心型城市的转变。
[1] 栁泽,周文生,姚涵.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1):161-168.
[2] 赵西三,王中亚.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9):28-31,55.
[3] 胡爱萍.成长型资源型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探析:兼论庆阳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J].生产力研究,2016(6):73-76.
[4] 张友国,史仕新,崔玉杰.西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4):28-30.
[5] 马维东.成长型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要把握好三大关系[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16):9-10.
[6] 张维宸.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11):24-27.
[7] 杨丹丹.成长中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思考:以贵州福泉市为例[J].时代金融,2011(11):69-72.
[8] 王中亚.中国典型资源型城市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2):54-58.
[9] 马池顺,俞金田.创新资源视角的创新型城市内在成长动力研究[J].软科学,2013(4):23-26.
[10] 郑重,于光.转型期资源型城市再生及其规制与治理研究: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践课题与途径[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1):8-10.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Growth Resource-based City in the New Normal—An Example of Qingyang in Gansu Province
ZHAO Guanwei
(Qingyang Party Institute of CCP, Qingyang Gansu 745000, China)
Growth resource-based city, using its’ own resource endowment and industrial advantage to actively explore development path of industrial circulating economy, can make some achievements. In the meantime, it also faces the problems of weakness of optimi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slowness of local industry developing, constraint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and weakness of transformational and alternative industry. The city of Qingyang, based on further improving its’ path of circulating economy, should endeavor to explore breaches for transformational and alternative industries. It should cultivate leading enterprises engaged in deepprocessing agricultural products; develop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support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ntity economy. It also should develop new industries and new types of business and perfect systems and mechanisms of developing transformational and alternative industries.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y; growth resource-based city;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circulating economy;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Qingyang city
F407.1;F062.1
A
1672-6995(2017)11-0047-05
2017-08-28;
2017-09-28
甘肃高等学校科研项目《陇东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转型发展研究》(2016B-104)
赵关维(1966—),男,甘肃省正宁县人,中共庆阳市委党校副教授,经济学学士,主要从事经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