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信思涵
外公和沈阳的那些年
⊙ 文 / 信思涵
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在泥泞的路上溅起一圈又一圈的泥巴。巷子里充斥着黏糊糊的雾气。馒头的香气顺着窗户溜了出去。巷口摆着一个早已被塑料布盖上的摆满了八王寺汽水的手推车。收音机里传来时断时续的新闻播报。远处戏曲演员吊嗓子的声音,清亮而悠扬。
永远忘不掉外公回忆过去的沈阳时,那半眯着的眼睛和炯炯有神的目光。
回忆的大幕一旦拉开,恍如一部默片悄然上演,回忆便会翻滚着涌来。
远处在人群中拥挤着的,穿着平整的学生装斜挎着蓝布包的男孩,便是外公。
知了叫嚣着向磨人的高温宣战,隔着布鞋也能感受到土路的燥热。树荫是马路上唯一的阴凉,下面挤满了高举纸币的推搡着的学生。那绿色的、小小的贰角钱纸币,鲜艳而夺目。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瓶橘子汽水竟是不可多得的东西。每双闪闪发亮的眼睛都紧盯着盖了棉被的箱子,生怕一不留神汽水便被一抢而空。哄闹声中夹杂着拧开汽水瓶“嘶嘶”的声音,那是二氧化碳逸出的声音,是青春的躁动。
手上牵着年幼的女儿,脚下的步伐矫健而有力。一道灰黑色身影由远及近,这是外公。
一部老式放映机,一张用铁架撑起的屏幕,几趟板凳。这便是所谓的影院了。此时人还不是太多,但凳子已经满了。一些年轻人坐在上面,穿着洗的发白得工装低声交谈着;远处孩子们在马路上放着纸糊的风筝,在余晖的映照下,祥和得像一幅画;放映员一手端着搪瓷水碗,一手拿着烤饼。夜幕降临,整个广场都结束了等待,露天电影里主人公的独白,间或夹杂着咳嗽声和人们踩在瓜子皮上“咯吱咯吱”的声音。茫茫夜色中,只剩下这一个不安静的角落。
便利店鹅黄色的牌匾下,一个微微驼背的身影踌躇着,那是外公。
外公总是带我到便利店里避雨。那一方小小的天地,却是抬眼看世界的最佳殿堂。看着窗外的雨在车灯的映照下弹珠般打在水坑里;看着一辆辆公交车靠站,看它们停了又走;看着将公文包盖在头顶的人们步履匆匆。看着陪了我一个又一个雨天的外公,看着收银台上印满了鬼脸的一毛钱一个的星球杯,看着包装永远和实物不一样的喜涮涮小土豆,看着八毛钱一瓶印了娃娃脸的AD钙奶……时光就这样一点一滴地流逝着。
那个守在窗前,眼神里满是企盼的、头发灰白的老人,是外公。
现如今和外公相处的时间越来越短。每天不得不把自己抛在外面,上补习班、和同学吃饭、学习吉他……回家的路上总会看到窗外的霓虹闪烁,一辆又一辆汽车伴着轰鸣声呼啸而过。巨大的购物中心里人声鼎沸,路边的牌匾闪着耀眼的光芒,玻璃幕墙折射着周围的景物。公交车靠站时,我下去买了一瓶标价八元的柠檬水再上车。柠檬水的苦涩一路蔓延到心底,猛然让我想起了外公。
是不是应该打个电话报声平安呢?算了,放下电话,他又会忘记。当下的记忆越发混沌,反而是过去的记忆像历久弥新。外公老了,悄悄地老了。一双无形的手抚去了他的记忆,皱纹亦悄悄爬上了他的脸颊。
那天,年迈的外公听到沈阳要承办全运会的喜讯,笑了。
从外公用语言描绘他心底的记忆,到我用文字记录他在我生命中留下的痕迹;从过去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到现如今喧嚣繁华的沈阳;外公见证了沈阳的成长。
都说时间是让人猝不及防的东西,岁月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行。我不敢奢求回到过去,却希望时间可以永远静止,让我和你一起远眺沈阳的风景,一起看云淡风轻,而不是徒手握住记忆。
信思涵:二〇〇〇年出生,辽宁沈阳人,作品《苟且与远方》曾获“为学杯”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庭有枇杷树》发表于《中学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