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7-12-11 13:10刘雪莲
甘肃教育 2017年18期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讨论质疑

刘雪莲

【关键词】 政治教学;思维能力;讨论;发散性思维;质疑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8—0118—01

传统的政治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四十五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远不止现象上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它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过程、轻培养思维能力等诸多特征,教学实效性不高。教学实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成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之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熏染;有效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重视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引导,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富有思辨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政治教学中,注意对学生進行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同时还能强化教学重点,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教无定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从世界观和人生观来看,高中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学生面对变幻复杂的现实世界,缺乏良好的思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之能够从多角度切入问题、全方位分析问题,有效形成发散性思维。教师可出示讨论题目,学生定向阅读教材,随后分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其间,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增强了参与意识和成就感,兴趣盎然,乐在其中。同时,教师应该具体指导学生运用讨论收获的知识解决问题,做到“授之以渔”,这样一来,学生在每节课上会有收获,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在今后的学习阶段会有延续性的学习效果,使他们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二、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要改变正常的思维程序、思维模式,比如换位思考或倒过来想一想,从结果上探求原因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通过精心设计一些政治教学问题,着力开拓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切入问题、认识问题、理解问题,并且鼓励学生从正向和逆向两个不同的角度去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在讲解社会现象、阐述问题时,要鼓励和欢迎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甚至持相反的意见,并及时有效地引导持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辩论,找到正确的方向,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越来越灵活,而且还可以真正锻炼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独特性。例如,结合目前车辆增多的现象,让学生讨论如何在放学交通高峰期,有效保护自身安全。在讲到酒驾问题时,首先,让学生阅读一些关于我国酒驾现象禁而不止、居高不下的新闻材料分析。然后,让学生思考究竟采取哪些措施才能真正有效地预防酒驾问题。不少学生首先想到要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还有学生提出要对酒驾者进行严肃处理,以儆效尤等。这体现了学生能够从正反两方面切入问题,有效地展开逆向性思维。在此基础上,笔者还让学生联系生活、结合现实,看看解决社会上的酒驾问题还有什么措施?不一会儿,大家纷纷发表各种富有建设性的观点和意见,有的同学讲应该在公共场合张贴警示标志,有的同学想到应该有效追究同车人和劝酒者的责任。大家都能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优化组合,真正从不同角度出发全方位地思考,提出了解决建议。这样,通过不定期的引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自然而然地提升了。

三、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

从两个或两类事物及更多的事物中的某些相近或相反意义属性出发,根据其中的某种属性,推理出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也有或没有某一属性的思维活动就是类比思维。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着力针对教材中的重点或难点问题,提供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材料,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新旧知识相近或相异之处,进行对比,进而学会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找出事物或材料的共性、异性,从而不断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效提升学生的分类能力、类比能力。如,在学习一些课题时,笔者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并要求学生找出问题中的规律性现象,进行分析、对比,通过类比,加深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掌握,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编辑:孟 刚endprint

猜你喜欢
发散性思维讨论质疑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试论基层电力市场营销策略
积极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全面提高英语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