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

2017-12-11 10:28贺晓燕
甘肃教育 2017年18期
关键词:数感数学教学培养

贺晓燕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数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8—0107—01

数感是指学生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悟,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进行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也可以说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新课标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教学目标提出来,并且把“数感”摆在六个核心概念中的首要位置,充分表明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 联系生活,体验数感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想象活动,能加深学生对相对应的数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学生数感的建立。一些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能很好地在头脑中建立表象,不能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这就需要教师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引领学生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经历理解和体验数概念的过程,使学生更具体、更直观地把握数的概念,从而建立数感。

例如,教学“0的认识”时,学生体会到“0”表示什么也没有后,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见过“0”。这方面,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可能说出在电话机、温度表、尺子、车牌上等地方都能见到“0”。这时教师必须适时组织学生进行探讨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0”这个数字表示的其他意义。如,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在温度表上表示分界点,在尺子上表示起点……通过学习,学生能具体、形象、直观地感受和理解相关数的概念。学生对“0”的意义有了体验与把握,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根据“0”所表示的意义进行应用。

二、创设猜想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感的形成过程是学生将知识内化的过程。该过程的主体是学生,任课教师起到了一定的主导作用。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科学的猜想情境,来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分析、操作、假设等一系列活动中,进而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增强数感。

例如,在“除法”相关知识点的练习中,笔者先让学生口算“40÷2、20÷4”的计算结果,这时候学生往往能够“张口就来”。在获得一定的自信后,笔者将猜想难度升级,要求他们完成题目“45÷3、68÷4、72÷6……”,这对于刚学习除法知识的小学生而言,就具有了一定的挑战性。在解题中,笔者引导小学生尝试猜想。猜想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在猜想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数字有了一定的灵敏度,从而获得一些数学规律。

三、科学设计数感实践教学内容

数学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不断地发现继而探索的过程,该过程的体验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技能、情感、认知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由此可见,这种知识感悟的动态过程,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活动。实践证明,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才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数感。

例如,在“面积”一节内容的教学中,笔者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一概念,设计了比、拼的教学环节,从而让学生对面积进行感悟。通过比较图形让学生能够对其进行分类,包括封闭式、非封闭式以及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等图形的分类,这样抽象的概念就变得具体、形象。而通过“拼”的环节,学生能够联想到生活中的实例,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

四、強化对数感的反思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强化对数感的反思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数感,并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反思、回顾的好习惯。

例如,在课后练习题中,“小华身高72厘米,姐姐的身高是小华身高的2倍,爸爸的身高比姐姐高34厘米,那么爸爸的身高是多少呢?”通过计算很容易得到“72×2+34=178”,即爸爸的身高为178厘米,而该解题的反思回顾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最佳过程。解题时,笔者借助参照物,讲桌约100厘米,整个教室的高度约为300厘米,引导学生思考“爸爸的身高是否合理呢?”长期以往,小学生就能够形成良好的反思、回顾习惯,而其数感在此过程中也得到逐步提升。

总之,小学生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以促进小学生主动实践、反思回顾、科学猜想、积累知识,从而使其数感得到良好的发展,最终实现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编辑:谢颖丽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感数学教学培养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巧估算 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