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不相信美德

2017-12-11 20:01郑金玉
检察风云 2017年18期
关键词:船民彭宇蛇头

郑金玉

前一阵子,有一家主流媒体被人批评,说他们总是美化一些国际行动,什么维和、打击独裁与暴政。这家媒体的编辑赶忙发文辩解,其中说了一句话,“我们也不相信国际行动都是道义的。”这个编辑如此慌张的反应,让我悟道,我们的社会已经形成共识:一些打着美好旗号的行为,背后都有利益的企图。我们不是常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吗?

一个没有美德动机,完全凭利益行事的世界,无疑是黑暗的,如同进入动物主宰的丛林。不过,几件“国际事务”,似乎让我找到了不同答案。一个是众所周知的《世界新闻报》事件。一开始我还纳闷:不过就是一个记者窃听了人家的电话,赔点钱就得了呗,为什么一个小小的窃听器,竟然能让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报业巨头轰然垮台?原来,窃听丑闻暴露后,常年合作的大企业广告客户纷纷谴责,并撤下广告以示愤怒。《世界新闻报》失去财务来源,就这样不支倒闭。

我似乎从这些企业广告主身上,看到了美德的影子。如果单纯从利益角度考虑,这个报纸闹出了新闻,吸引了更多的眼球,广告的关注度也高了,对企业是有利的。我们还有一种共识,叫“闷声发大财”,对企业有利就行呗,什么新闻道德,管他呢。但是这些企业却用撤下广告的行为,“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道德立场。这似乎说明:即便逐利的经济大鳄也有基于精神良善的行动。

还有一件不太起眼的国际事务。多年来,澳大利亚一直被国际偷渡蛇头欺负。这些蛇头组织偷渡客,公然乘木船登陆澳大利亚,声称自己是难民,不让登陆就将孩子往海里扔,边防海军不敢不救,最后悉数登陆。蛇头们看到澳洲如此好欺,“难民船”于是纷至沓来。为了甄别这些“船民”,澳大利亚只好修建大量难民营,去年,仅仅供应“船民”吸烟一项,就花了纳税人140万元澳币,近2000万元人民币。

澳大利亚总理决心为国家解决这一难题,想出了一个“大马计划”,就是把这些登陆的“船民”,改为送到马来西亚的难民营去甄别,还与马来西亚政府签好了合同。总理的如意算盘是:偷渡客们如果明白即便自己登上澳洲的陸地,还是会被送到马来西亚的难民营,以后就不会再偷渡了。按照“利益论”的共识,这位总理无疑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国家省了麻烦,纳税人省了钱。让人无法理解的是,这一件好事却遭到澳大利亚朝野一致反对。大量民众示威抗议这一计划,一位澳洲人权律师起诉政府,最高法院也判决“大马计划”违法,不得实施。他们的理由是什么?最高法院的判决说得十分清楚:他们担心船民在马来西亚等待审查期间,得不到与澳大利亚一样的人道待遇。一位议员还专程到马来西亚的难民营,察看未来船民的生活条件,回来后摇着脑袋。总而言之,认为对船民离岸审查违反人道。

这是让人大跌眼镜的一幕。我实在想不出来:这些一贫如洗、大字不识的“船民”,会给澳大利亚带来什么利益?这些打着“人道”旗号的人们,背后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用心”?相反,他们白吃白喝享受着福利,包括烟钱在内,已经花掉了澳大利亚1.4亿澳币。这些澳洲法院和朝野人士,不心痛这些钱,反倒说一些什么“不能推卸难民公约的国际义务”一类的空话。也许,在这些“空话”的背后,就是我们不愿相信的、与利益无关的“人类美德”?

最为典型的是南京彭宇案。我们谴责彭宇案的主审法官,但是,如果我们坚持不相信这个世界有美德存在,我们的思维不是与南京彭宇案法官是一致的吗?那位法官的判决依据,是“基于通常逻辑判断”。这一通常逻辑,是比错判更可怕的东西,这说明我们在习惯用冷战思维看世界后,不知不觉也使这一思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通常逻辑”变成了:美德是虚假的,无德反倒是常态。这样的思维不改,这样的言论不改,我们在扭曲“别人”的同时,最后也扭曲了我们自己。endprint

猜你喜欢
船民彭宇蛇头
视觉搜索中风味引发对关联颜色的注意偏向*
过山风(微篇小说)
蛇头与蛇尾
蛇头与蛇尾
连家船民的幸福生活
穿越撒哈拉的“蛇头”(上)
善念令爱转身
现实与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