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树林
【摘要】 目的 探讨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DR)在腓骨疲劳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17例新兵腓骨疲劳骨折病例, 均给予DR检查, 观察发病部位和不同阶段数字X线表现特点。结果 17例腓
骨疲劳骨折患者骨折发生在腓骨中上1/3处9例, 腓骨中段1例, 腓骨下段7例。1例下段骨折合并中上1/3处陈旧疲劳骨折, 1例合并胫骨上端疲劳骨折。4例显示骨折线, 表现为斜行或横行不规则线状密度减低影。8例骨膜反应呈长短不一的条状密度增高影, 多与骨干平行, 骨膜反应长度2.5~7.6 cm, 早期边缘毛糙, 随病情进展边缘逐渐变光整, 3例骨膜反应呈团状, 边缘毛糙不光整, 2例边缘局限性隆起呈菜花样改变。8例骨痂以骨折线处隆起明显呈山坡状或梭形向上下延伸, 边缘较清楚, 3例骨痂呈局限丘状生长, 边缘光滑。1例疲劳骨折1年后复查, 局部皮质增厚, 骨干梭形增粗, 皮质边缘光滑, 为疲劳骨折晚期表现。结论 DR检查能显示腓骨疲劳骨折的基本病理改变, 在疲劳骨折的诊断中是有效可靠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 疲劳骨折;腓骨;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4.032
疲劳骨折也称为应力骨折, 多见于少数特定人群, 如战士、运动员、舞蹈演员、学生等, 其中以部队中的新兵多见。疲劳骨折是部队常见的训练伤, 已成为军事训练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疲劳骨折多发生在下肢, 下肢的疲劳骨折以胫骨发病率为最高, 腓骨相对少见。本文报告近年在本院就诊的因军事训练中发生的腓骨疲劳骨折患者17例, 分析相关临床和数字X线表现, 旨在提高疲劳骨折的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11月~2017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17例腓骨疲劳骨折病例, 初诊时均为当年入伍的新兵, 均为男性, 年龄18~22岁, 平均年龄19.4 岁;右侧6例, 左侧11例。所有患者短期内均有5 km长跑、正步走等连续高负荷大运动量训练史, 无明确外伤史。发病初期表现为下肢局部酸痛不适, 后随训练量增加局部疼痛逐渐加重, 休息、局部制动可缓解或减轻。查体:下肢外侧局部肿胀, 有触压痛, 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 中后期有局限隆起。
1. 2 检查方法 本组17例患者均行胫腓骨或踝关节DR正侧位数字X線摄影, 检查次数1~4次, 复查最长时间为12个月。
DR为Siemens Axiom Aristos MX型 , 采用常规摆位和摄影模式, 以DR预设定参数曝光, 后于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 传入PACS系统进行诊断和进一步的后处理。
2 结果
17例腓骨疲劳骨折患者骨折发生在腓骨中上1/3处9例,
腓骨中段1例, 腓骨下段7例, 腓骨下段骨折处距外踝下端4.7~7.2 cm。1例下段骨折合并中上1/3处陈旧疲劳骨折,
1例合并胫骨上端疲劳骨折。4例显示骨折线, 表现为斜行或横行不规则线状密度减低影, 1例边缘锐利, 其他边缘不光整, 骨折线旁带状密度增高。8例骨膜反应呈长短不一的条状密度增高影, 多与骨干平行, 骨膜反应长度2.5~7.6 cm, 早期边缘毛糙, 随病情进展边缘逐渐变光整, 3例骨膜反应呈团状, 边缘毛糙不光整, 2例边缘局限性隆起呈菜花样改变。8例骨痂以骨折线处隆起明显呈山坡状或梭形向上下延伸, 边缘较清楚, 3例骨痂呈局限丘状生长, 边缘光滑。1例疲劳骨折1年后复查, 局部皮质增厚, 骨干梭形增粗, 皮质边缘光滑, 为疲劳骨折晚期表现。
3 讨论
疲劳骨折在部队新兵中最为多见, 也称为新军骨折。国内报告新兵发生率为16.9%, 以色列新兵发生率高达31%[1]。近些年由于科学训练, 预防工作较好, 发病率有所下降。新兵疲劳骨折发生率高由于训练强度超负荷, 这是疲劳骨折发生的外在因素。而内在因素则为入伍前大多数为学生, 身体素质相对较差, 训练技术不得要领, 自我保护经验不足等。内外因素结合导致易出现疲劳骨折。
下肢骨疲劳骨折是肌肉在剧烈运动时反复牵拉骨皮质, 致骨皮质发生轻微外伤, 这种轻微外伤反复积累, 逐步发展为较大损伤, 超过了骨骼局部承受极限而导致疲劳骨折发生。下肢小腿疲劳骨折以胫骨为多见, 腓骨发生相对少, 因为在胫腓骨中胫骨骨骼较粗, 上与股骨下与距骨、腓骨组成关节, 为主要应力集中骨, 肌肉附着也多, 牵拉力也较大。腓骨疲劳骨折的发生可能与患者跑步的姿势及足的着力点等因素有关, 造成肌肉过度牵拉腓骨而致。
DR即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 实现了X线摄影数字化, 数字化X线影像质量高, 诊断信息极大丰富, 加之工作站或 PACS系统的后处理功能, 使X线诊断跃上一个新的台阶。DR检查方便快捷, 曝光后即可观察影像进行诊断。传统
X线平片是DR出现之前诊断疲劳骨折的常用方法, 由于其敏感性较低, 发病早期多不能发现, 其阴性率可高达70%以
上[2]。DR用于疲劳骨折诊断上, 与传统X线平片检查比较, 对显示骨折线、骨膜反应、骨痂等方面检出率有显著的提
高[3]。DR数字化影像虽清晰, 但疲劳骨折早期也可无明显异常, 因此早期疲劳骨折有典型临床表现而常规X线阴性时应及时进行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因为MRI多方位多平面成像, 空间分辨率高, 敏感性优于CT和X线, 能显示疲劳骨折的骨髓腔水肿等早期改变, 对疲劳骨折的定性诊断具有显著优势[4]。疲劳骨折2~4周逐步出现相应征象, 其诊断的可靠征象为骨折线、骨膜增生与骨痂, 骨痂包括外骨痂与内骨痂的出现[5, 6]。部分病例就诊较晚时, 由于骨折处骨骼修复骨折线并不能清楚的显示, 初次检查就出现了骨膜反应和骨痂生长。endprint
腓骨疲劳骨折同胫骨、股骨的影像表现相似, 只是由于其持重相对小, 承受的应力也较小, 所以出现的临床症状也相对较轻。DR数字X线摄影在疲劳骨折诊断方面是有效可靠的方法之一, 本组腓骨疲劳骨折病例根据DR数字X线征象和结合新兵长时间高频率长跑训练史, 以及临床上休息后疼痛减轻的特点, 均做出了正确的诊断。鉴别诊断主要与骨髓炎和骨肉瘤鉴别。骨髓炎急性期红肿热痛, 软组织肿胀, 而后骨质破坏, 慢性骨质增生、死骨, 窦道形成。骨肉瘤生长疼痛逐渐加重, 伴有夜间疼痛, 休息无缓解。影像表现骨质破坏多较凶猛, 瘤骨呈棉絮状、放射状、象牙质样等, 骨膜反应形态不规则, 呈放射状、葱皮样、Codman三角形成, 软组织肿塊等。
疲劳骨折虽然在新兵中经常可见, 但通过积极采取多种预防措施可降低发病率[7, 8]。在新兵开训前要对训练伤的预防进行培训, 尤其是将疲劳骨折的预防作为重点内容讲授, 在大运动量训练前要做好充分热身, 在长跑和正步走时要掌握动作规范和要领, 训练结束做好放松和体能恢复。对训练中出现疲劳骨折症状时, 应视情况适当减小训练强度, 在加强适应性训练基础上再逐步增加训练强度。
参考文献
[1] 李轩, 单云官, 张金波, 等. 军事训练中股骨下段或胫骨上段应力性骨折的解剖与临床研究现状.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05, 10(4):324-326.
[2] 周维江, 朱诚. 应力骨折. 国外医学军事学分册, 1996, 13(3): 198-199.
[3] 张富军. DR在疲劳骨折中的应用. 医疗卫生装备, 2007, 28(8): 67-67.
[4] Ishibashi Y, Okamura Y, Otsuka H, et al. Comparison of scinti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or stress injuries of bone. Clinic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2002, 12(2):79-84.
[5] 胡永东, 左方, 罗剑苹, 等. 新兵训练致胫腓骨疲劳性骨折
290例分析.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07, 12(1):72.
[6] 于世功, 王美丽, 魏兴华, 等. 胫腓骨疲劳性骨折28例分析.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19):4641.
[7] 曾国庆, 崔振华, 马建国, 等. 下肢疲劳性骨折X线诊断分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6, 8(5):495-496.
[8] 陈伯勇, 陈虹, 毛琳, 等. 疲劳性骨折临床分型的应用.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4, 6(3):276-277.
[收稿日期:2017-08-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