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孙开进++程庆华
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形势日益严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考生报考的地域选择性和专业选择性越来越强。以江苏省为例,在地域上,大部分考生优先选择报考苏南高职院校;在专业上,考生和家长则更趋向于报考会计、建筑、机电、汽车等社会认可度高的热门专业。面对逐年下降的生源数量和质量,为了完成招生计划,部分高职院校在录取时临时调整专业招生计划数,以满足考生第一志愿,这进一步加剧了学生主要集中在热门专业的现象,使得一些就业情况好但在考生中认可度较低的专业出现报考人数少甚至无人报考的局面。笔者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低填报率专业的成因,进行总结归纳分析,以寻求解决该问题的方案与策略。
一、 现状研究
目前,国内外关于高职招生环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由生源下降造成的招生困难上,对出现招生难问题的具体专业缺乏研究分析。然而,在当前招生形势下,并不是所有专业和高职院校都面临招生困难的情况。以江苏省为例,调查发现,苏南高职院校和苏北高职院校,国家骨干及示范高职院校和一般高职院校,社会热门专业和非热门专业的志愿填报情况都有明显差别。针对这些具体情况,我们在研究高职院校招生情况时,不仅要从宏观上来分析,还应着眼于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国内外针对此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开展的前提下,本项目的研究就很具有独创意义。
通过广泛查阅、分析相关资料,我们发现,造成高职院校生源下降、招生困难的原因,除了生源绝对数量的下降,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高职院校部分专业招生情况差、志愿填报率低,影响了总体招生水平,这是目前众多高职院校在招生工作中正在面临却又难以解决的问题。为此,各高职院校主要从两个方向提出解决方案:一是减少低填报率专业的招生计划;二是直接停办填报率低的专业。这样做益处明显,它可以促使高职院校对师资结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集中力量办好热门专业。但是缺点也同样突出,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造成各高职院校专业都集中在几个固定的热门专业上,学校间同专业重复建设现象加剧,专业建设缺乏特色;二是造成热门专业毕业生急剧增加,超出了市场需求,带来热门专业对口就业率走低的新问题;三是在这些填报率低的专业中,仍有部分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资源完善的传统强势专业,其培养的对口专业人才市场缺口大,就业前景好,如果合理挖掘,有恢复生机的潜力。鉴于此,解决高职院校部分专业填报率低的问题时还不能一概而论,应进一步挖掘更为合适的解决方案。
二、原因分析
高招录取以分数为准绳,划分批次录取,本科录取结束后再进行专科录取,优先录取第一志愿,同时按照顺序向靠后的志愿录取。除了受录取顺序的影响,学生选择专业的态度与高校的专业设置,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专业的填报率。
(一)学生专业选择倾向明显
根据调查报告显示,在选择学校时,考虑到苏南、苏中和苏北的差异,大部分考生更倾向于去苏南院校;在选择专业时,学生更信赖社会认可度高的专业,传统专业生源明显多于新兴专业。另外,在专业选择上,男生考虑的首要因素是毕业后的就业待遇问题,女生则更青睐就业岗位稳定、工作环境轻松的对口专业,经济、管理、机械等就业热门专业生源优势明显;男生更希望学习技术类专业,女生更喜欢管理类专业,相关专业在男女生源的分布上差异明显。
(二)学校内部专业设置不合理
在选择专业时,考生和家长会优先选择该校排名较前、实力更强的专业。因此,在招生时,优势学科更受欢迎,生源往往好于其他学科。优势学科自然也能录取更多更优质的生源,其发展状况也会良性循环;而劣势学科专业录取的生源则较差或者根本招不到生源,招生名额会被缩减甚至是取消,前景堪忧。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内各專业布局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在师资、科研、仪器设备的使用等方面缺乏有效统筹,造成资源配置有不同程度的闲置与浪费,再加上教师受研究领域和研究经费的限制,缺乏学科间的互通和交流,制约了自身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这些都带来专业间发展的不平衡,同时带来了校内各专业生源分布的不平衡。
(三)学校专业分类过细
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专业分类十分详细,每一个大类下都分成数个小类,每个类别专业分开招生,这样能够给学生填报志愿提供更多的选择。但是专业分类过细也导致学生选择面更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社会就业导向尤为明显,申请社会热门专业门庭若市,而普通专业则门可罗雀。由于时间的滞后性,当年的热门专业由于毕业生较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专业遇冷,几年后同样面临填报率降低的问题。高职院校如果只以就业为第一准则,根据就业进行分类招生,就会带来人才资源浪费与供给不足,进而影响专业的填报率。
三、对策研究
针对高职院校专业填报率低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设立政府奖学金补贴、学费调整或减免、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中高职专业设置衔接、就业导向宣传、3+2专本连读、专转本专项计划数增多、利用企业需求吸引贫困考生等方法鼓励学生填报高职院校专业。除了借助上述优惠政策吸引生源,高职院校还要尽快推进填报率低专业进行改革和资源整合,使其适应新形势下的招生现状,提高专业竞争力。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招生政策优惠。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重点扶持的低填报率专业,为其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如,提高此类专业在专转本计划中的招生数;允许学校调整此类专业的收费标准;在申请专业更改方面,降低学生往低填报率专业调整的要求,甚至支持调剂。
第二,打造特色育人方案。学校应构建学、做、就业创业一体化培养方案,提高低填报率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层次,探索高职层次的双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做好高中目标生源的宣传工作,例如家庭条件较差考生,利用企业奖学金吸引其填报此类专业。在招生宣传中不妨增加成才典型案例,加强宣传效果,提高学生对冷门专业的认知程度。
第三,科学构建专业框架及招生口径。实践证明,无视办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盲目扩大招生口径,将会出现学科、知识体系相互割裂的现象,并最终影响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学校应明确学校及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尝试实施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在此基础上,科学构建学校的专业布局、分析自身的专业特色,同时结合学校教学资源和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切合实际地规划招生口径,按一级学科内部、一级学科之间、大文大理逐步打通或分级打通来培养。
第四,围绕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群。职业教育的专业与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专业是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与职业岗位群具有一致性。专业群的构建要考虑企业岗位的设置背景,针对某个行业相关的职业岗位来设置专业,满足企业岗位群的需要,尽可能多地覆盖行业岗位群。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打包式”的立体化人才服务,减少企业人才招聘过程中的成本,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逐步形成相应的专业群。
高职院校某些专业填报率低并不是单个因素造成的,与社会就业大环境有密切关系。因此,要想解决个别专业低填报率的问题,需要社会、高校之间的共同努力,为高职生的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本文系江苏教育考试招生研究课题“高职院校部分志愿填报率低的专业招生应对策略探究——以江苏为例”研究成果,课题编号:K-e/2015/33)
(责编 黄紫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