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倩
〔摘要〕以“合作拼图”一课为载体,经过多次课堂实践与研讨,探索心理课堂如何在学生自主体验的基础上,设计有效提问,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体验。结果发现:通过设计有效提问及启发性提问,可促进学生的自主体验,加深感悟。结论:心理活动课堂中“自主探究体验,有效提问”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
〔关键词〕心理辅导活动课;自主探究;有效提问;课堂实例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33-0026-04
一、研究主题与背景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心理辅导活动课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它以活动、游戏为中介,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和感悟,认识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挖掘内心积极向上的一面。它注重体验,其中对学生有意义的自我体验包括情感体验、价值体验和行动体验。这些自我体验可以通过在心理辅导活动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来实现。学生从体验中获得有意义的东西,这就是感悟。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掌握自我调控情绪的方法,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目前,心理辅导活动课正逐渐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但是,大多看似“热闹”的心理课,往往流于形式,学生的体验并不深刻;同时,课堂上对学生的有效提问较少,针对性不强,很难对学生有所启发或者促进他们的思考,收获及感悟更无从谈起。本文以“合作拼图”一课为例,探索心理课堂如何设计有效提问,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体验。
本节课例引入了学生喜爱的拼板游戏,通过三次层层递进的合作,学生能够理解在集体生活中与人合作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会怎样与人合作(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感受到合作的乐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本课旨在通过设计有效提问及启发性提问,帮助学生更好地在活动中进行体验,促进他们的思考及感悟。
二、教学设计及思路
(一)活动思路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合作意识成为学生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所必需的心理品质。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把“与人真诚合作”列为成功的九大要素之一,而把“不善于与人合作”列为失败的九大要素之首。七年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学校生活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不强,不善于与人合作。基于此,培养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非常必要。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基于一节“学会合作”的心理活动课改编而成。
之前的拼板活动主体是只进行一次拼板活动。但这其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初中生可能只是对拼图本身感兴趣,如果只进行一次,学生仅仅觉得有趣,未必能理解活动背后所隐含的深意,不能真正学到合作技能。
在发现了这一问题之后,经过反复修改,最终确定了课堂的主体活动由三个环节构成。
该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如下:
首先,以一个记忆小游戏作为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出主题;
接着进入拼板主题活动,分三轮。
1.拼板初体验
活动规则:
(1)5名成员为一组,全班分成6组,其中每组有1名同学担当观察监督员;每个成员获得一个信封,信封里有4个不规则小卡片,任务需要每个成员通过与其他成员传递卡片的方式,最终各自拼成一个正方形,4名成员全部完成拼图则为该组成功。
(2)成员需要顺时针传递卡片,每位成员必须保证手中的卡片至少有3张,最终完成拼图任务。时间为7分钟,看哪些小组在规定时间内能完成任务。
(3)观察监督员的职责是:监督各小组活动中规则的遵守情况,制止违规行为。一旦信封到手,全班开启静音模式,只能拼图,不能讲话,不能作手势;不能抢,不能要,不能替代帮忙。听从观察监督员的劝导。完成任务者举手,让老师检查。
预设:没有一个组四名成员全部拼成功或者极少部分人拼成功(只有两个组部分同学拼出来)。通过这个环节设计,可以引发学生对很少有小组完全拼出来进行思考,并对原因进行归纳,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无合作成功难。
2.拼板再体验
活动规则:
(1)分组不变;成员面对面而坐;
(2)拼板过程中可以与其他成员互换卡片,在完成过程中可以作手势,每4张卡片拼成一个正方形。
(3)时间7分钟。时间到请立即停止拼图。看哪个小組能够更快更准确地完成。(注意:以小组成绩计)
预设:拼出来的人数比第一次多,至少有一组是四名成员全部拼出来的(真实情况是有3组全拼出来)。通过第一次和第二次拼板对比,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并且让学生体会到合作需要开放的心态,关注他人的需要。
3.拼板三体验
活动规则:
(1)分组不变;成员面对面而坐。
(2)规则:不限定规则,以你们认为最高效的合作方式进行拼图,每4张卡片拼成一个正方形。
(3)时间7分钟。时间到请立即停止拼图。
看哪个小组能够更快更准确地完成。(注意:以小组成绩计)
预设:比第一、第二轮拼出来的多(真实情况是6组全都拼出来了)。将第三次和前两次拼板情况进行对比,使学生学会在合作中真诚付出与给予。
最后总结高效合作的要素。
(二)反思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一定的梯度。第一环节仅仅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受阻的感受,第二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些许乐趣,并愿意在第三环节中主动出击,讨论出更高效的方法。整堂课气氛轻松活跃,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在拼图过程中学到高效合作的方法,通过前后规则的改变,让学生体验三次完全不同的拼板活动,深入挖掘不同规则下拼图活动的涵义,加深了学生的体验,帮助学生逐步理解不同合作方式的有效性,明白怎样的合作才是高效的。endprint
不可否认,这是一堂难度较大的心理活动课,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规则的限定内容较多。规则的讲解清晰、活动过程流畅是保证本节课成功的关键。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明白规则,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活动规则的理解,了解整个活动的过程,最终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自制教具与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制作出形象的拼图规则示意图,让学生对规则有了直观的了解,学生很快便明白了规则的涵义,保证了拼板活动的顺利进行。
为了能够保证40分钟的课堂效率,避免出现一些与课堂无关的干扰行为,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进行了多方面的条件保障:一开始在课前就先分好组,进入教室按照分好的座位就坐;每个组选派一名观察监督员到其他组进行监督,制止违规行为并记录;過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在游戏过程中观察各组员的表现情况,并在每一次拼图结束后进行简单化的结果评价。这样操作既方便又能一眼看出哪些组表现较好,及时反馈。
三、教学过程与实效
在前期搜集资料、试讲、修改、再试讲、反复修改、多次磨课后,这堂课终于成型了。现将教学过程呈现如下。
第一次教学
参考相关教材,进行一次拼板活动尝试。
任务:五名同学一个小组,各组尽快拼成五个面积相等的正方形。
5名——每个人各自拼成一个正方形。
1名——观察监督员,监督其他小组活动中规则的遵守情况,制止违规行为。
活动规则:
只能拼图,不能讲话、不能做手势;按顺时针方向把自己不要的拼板,传给左面的同学,依次类推(收取右面的,传给左面的)。不能抢、不能要、不能替代帮忙。听从观察监督员的劝导。完成任务者举手,让老师检查。
在拼板结束后,本人进行了以下的提问,要求学生分享体会。
1.你们在拼板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情况?
2.你们在拼板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3.完成任务的关键在哪?
通过试讲,本人发现这样的教学设计及提问暴露了不少问题。从教学设计而言,仅一次拼板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仅仅按照规则要求来做,体验深度不够,无法体验合作的本质。并且,整个过程没有任何交流,没有合作,七年级学生不能通过活动体验感悟到如果合作会有怎样不同的结果。
所设计的提问都是开放性提问,有一定的问题。比如“你们在拼板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情况”,七年级的学生往往不知道从哪个方面回答。对“你们在拼板过程中有什么感受”这个问题,学生或者回答“有点难”,或不知道从何答起,对学生的思考没有促进,也不能加深他们的体验。因此,可以说这样的提问效果不好。
因此,教师在提问时,最好是以开放性问题为主,封闭式问题为辅,同时开放性提问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第二次正式教学
在前一次教学的基础上,本人增加了拼板的次数,以此促进学生的体验,加深学生的感悟;并且针对提问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改进。现将过程梳理如下。
整堂课以学生的体验为主。在第一次拼板活动时对活动规则进行限定(单向传递、无沟通),学生在这样设定的规则里自己就会感到这种方式的弊端,体验到一种无助。然后在后两次拼板活动中逐渐改变活动规则,学生会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体会到究竟哪种合作高效。
1.课堂实录一
教师:老师注意到,有很多组还没有拼出来,你们觉得这个活动有难度吗?(封闭式提问)
学生:有难度……
教师:有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下你们小组在拼板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开放性提问)
学生甲:我想要的卡片在其他人那里,我没有办法告诉他我想要那块……
学生乙:没有沟通……
教师:刚才我们发现拼板过程不是很顺利,我们现在一起来找找原因吧!(开放性提问)
学生:没有沟通交流;只能顺时针传递;看不到别人的卡片。
教师总结:大家注意到了吗,其实我们在拼板过程中,可能由于规则的限制,每个人都在拼自己的,关注的是想要自己拼成功,而并不是想让小组更多的人拼成功,大家别忘了我们这个拼板可是要求团队成绩的哦,只有小组成功才算是成功。
封闭式和开放性提问相互结合,比一上来直接问“你们在拼板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情况”更具有针对性,可以引导学生找准回答的方向,促进学生思考,加深对后一轮拼板的体验。
在本节课的每轮拼图环节结束后,教师都会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提问,但教师的这种提问也是需要讲究契机的。比如,在探究某个环节有小组“没有拼成功的原因”时,不能空洞地进行提问,应该创设一定的情境。而情境的创设就需要教师在学生拼板过程中走入到学生群体中,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并记录。这样,在提问环节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就学生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提问,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2.课堂实录二
在课堂上某某同学好久都没有找到他手里拼板的合适的位置,教师走到他身边,轻声问他:“这块你是不是觉得挺难的?”
在拼板活动后的分享环节再次提问他:“老师刚才看到你在拼的过程中对一块板很纠结,不知道怎么处理它,老师现在给你一次机会,你可以跟我们讲讲遇到了什么问题吗?”
生:“因为不知道别人有什么,自己拿的对不对,所以拼的时候很凌乱。”
师:“嗯,那你觉得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让我们拼的不那么难过呢?”
生:“可以让我们互相交流沟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了解别人手里是否有自己需要的,这样拼的就能更快一些。”
师:“很好,刚才大家可能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现在再给大家一次机会,进行第二轮的拼板活动。规则是……”
教师对在拼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性提问,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自我状态的认识。这样的提问也可以推进整个课程的进展,每一个环节的导入都根据学生的回答而定(当然需要一定的预设),使本节课教学过程更加流畅,过渡更加自然。而空泛性的提问缺乏有效性,学生可能根本不知道该怎样回答。endprint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教师的发言总结并不多,但能够起到启发与引导作用就足够了。通过这种学生亲自体验加上老师的引导总结,可以帮助学生对合作有更深的认识。整堂课的教学氛围较活跃,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都较高,真正做到了“做中学”,学生在亲自体验中加强感悟与收获。
总体而言,本节课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整节课上下来学生纷纷表示,孤军奋战的个人战效果是最差的,最好的合作应该是心中有他人,而不单是只想到自己,与人合作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第三次拼图后要求学生写出本组在拼图时认为最高效的方法,很多同学写上了“多交流”“混在一起拼”“善于观察”“把自己的卡片给别人”等,说明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有所收获,达成了本节课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对比第一次和第三次拼图时,学生表示第一次有些不顺心与郁闷,第三次拼图时比较顺畅,体验到了合作带来的乐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四、经验与反思
对于心理活动课而言,精心的教学设计不可缺少,但同时也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提问及启发性提问,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如果说一节心理课仅仅只有学生的活动体验,那么这节课应该说只上了一半。对于一堂心理课最重要的应该是活动后的讨论分享环节,让学生能够深入思考活动的意义。
通过进行教学设计及有效提问的尝试,我发现效果显著。
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一堂课中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时间让学生自主体验,进行发现学习,让他们在活动中认识到怎样的合作是高效的;通过启发性提问,促进了学生的自主体验,加深了他们的感悟,这可以从学生的表达中看出来,比如归纳拼图成功的原因有“可以讲话”“别人给了自己需要的卡片”“更默契”“把所有卡片放在一起”等,学生感悟加深,并逐渐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促进了自身的成长。
对于心理课而言,有研究者认为“自主探究体验,有效提问”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自主探究体验”是基于心理课的性质而定。心理课是开放的课堂,学生更多的是进行自主分享体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从体验中获得有意义的东西,这就是感悟。但有时,学生的自我感受可能只是表面化的。要想让学生有更深的感悟,教师必须设计“有效提问”,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这样学生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增强等. 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教材:初中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上海市南洋初级中学,上海,2000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