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晖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即单身男人有了钱,最急于做的事儿,莫过于找个女人。”
两个世纪后,小说《傲慢与偏见》的开场白,还那么鲜活、贴切、精准,甚至与时俱进,拿掉“单身”两字,事实照样成立。
今年6月18日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200周年冥辰,欧洲各地书店纷纷设置专区,隆重回顾其名著。奥斯汀当年以by?a?lady署名的小说,如《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曼斯菲尔德庄园》和《爱玛》等,在各书店持续热卖。家里有老版的合订本,女儿却凑热闹,去书店买了本大红封面的精装版《傲慢与偏见》,喜滋滋地抱回家,大声朗读起来。
一位女友说:“不读奥斯汀,怎么成长哦!”的确,奥斯汀的几部经典作品,触碰着女性世界最细腻的角角落落。有意无意间,女性心灵花园的那些秘密,在与男性世界的奇妙互动间,被一一放飞。
奥斯汀的小说人物,成为深度理解男女关系不可或缺的文学渠道,尤其之于年轻女子。
奥斯汀的不朽,是以永恒的主题,细致的观察,诙谐的语句和驾轻就熟的构思,描绘出19世纪初摄政时期的英国乡村社会图景。而奥斯汀视角的敏锐,仿佛一种与生俱来的功夫,令人惊叹。她的笔触,或具历史浪漫主义的情怀,但她文字背后的犀利,岂止于平淡琐碎的日常对话,或男婚女嫁的故事情节。在貌似家长里短的叙述间,那些形象逼真的小说人物,呼之欲出。奥斯汀对人性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令人感同身受,過目难忘。
值得一提的是,在奥斯汀生活的时代,女人堪比男人的附属品。奥斯汀以笔为戈,语出惊人,需要无视世俗的勇气。当时,欧洲社会不仅男权话语当道,而且将文学的优雅定位在吟诗赋词,小说基本不登大雅之堂。文学作品里的女性,也极少正常面貌,她们要么是天使,要么是妖魔。奥斯汀的创作,却如入无人之境,毫不在意别人的目光。
天才的奥斯汀不仅具敏锐的目光,还有非凡的定力。她没有自己的房间,没有安静的角落,她的创作在公用而喧闹的客厅里完成,连那扇大门,都不时地发出令人难忍的吱呀声。
坐在客厅里的才女奥斯汀握着羽毛笔,不言不语,默默打量、记录周边纷繁喧闹的人事,实在不同寻常。不同寻常的奥斯汀,终生未婚。女人不结婚,在那个时代是件不可思议,甚至遭人唾弃的事情。没有什么词比“单身老女人”更具恶毒攻击性了。然而奥斯汀耸耸肩,不以为然,说女人一结婚,便依赖丈夫的经济支持,代价往往是人格自由。相比之下,她宁愿在家当女儿和妹妹。
愿意在家当女儿和妹妹的奥斯汀,曾这样描述她的家庭氛围:我们家人都爱读小说,没觉得这是件令人羞愧的事儿!
可见,奥斯汀生长的乡绅家庭相当宽容开明。而有缘生活在此环境下的奥斯汀,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女子?她的容貌,她的性情,她的生活习惯,她的喜怒哀乐,一直是她的粉丝和研究者们关心的问题。两个世纪过去了,人们还在水中看月、雾里看花。
研究奥斯汀不易。她英年早逝后,胞姐卡珊德拉为了避免“家丑外扬”,将她的大部分信件付之一炬(奥斯汀给姐姐写了几千封信)。而卡珊德拉为她所画的那幅肖像,又被侄女安娜认为“完全不像”。在纪念奥斯汀200周年冥辰之际,德语地区除了对奥斯汀小说进行新版翻译,还出了几本关于她的新专著。
新专著包括《简·奥斯汀:一次心路历程的探秘》、《一位女士所著:简·奥斯汀的一生》、《简·奥斯汀的小说:文学指南》和《“亲爱的简”:简·奥斯汀传记》等。
这些新书的宗旨,大都是继续挖掘奥斯汀其人。拿伊文思的书来说,她先前在2010年出版了一本《奥斯汀圣经手册》。书中花了大量笔墨,描述奥斯汀笔下令人着迷的小说人物和谈情说爱之道,以及英国摄政时期的社交礼仪、伦理道德、社会等级和遗产继承等话题。《奥斯汀圣经手册》对奥斯汀其人也作了不少研究,比如探秘谁给了她创作灵感,哪些乡村房舍是小说演绎浪漫场景的地点等。但作者意犹未尽,新书《简·奥斯汀:一次心路历程的探秘》,显然希望对奥斯汀其人其作进行更为具象、周全和深广的评述,烘托出一个形象更为丰满、人生更为有趣的奥斯汀。是啊,如此透视人性的大才女,生活中难道没有更多的精彩?
伊文思的新书分为几个部分,包括奥斯汀的生平、她的心灵世界、她走过的地方、她的影响力、她的未完成作品、她的情感秘密,以及她作品的影视化等。然而,奥斯汀的生活环境就是那么个英国大农村,衣食无忧,却并不富贵的她,日常生活就是由吃饭、听音乐、散步和文学创作组成。她甚至没有去过什么外地(除了一次搬家)。在查顿农舍的那些岁月,生活似乎死水一潭,百无聊赖,她却创作精力旺盛,出版了四部小说,加上一部已完成和一部未完成的小说。奥斯汀的才华,她天赋的火眼金睛,泉涌的创作灵感,无须生活的大起大落,却神助般穿越时空。
依我看,新书对奥斯汀当时和身后文学影响力再次深究,值得褒扬,但何必继续深挖她的个人情感秘密呢?比如她为何在答应了唯一一次的求婚后,翌日便反悔。再比如她暗恋的一个人不幸去世,另一个则因门不当户不对而无法交往,造成她终生未婚等。这些“事实”除了满足人们的窥探欲,并无多少意义。
郑振铎译泰戈尔诗曰:“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奥斯汀的生,或无夏花般灿烂,她的死,却如秋叶般静美。42岁时,奥斯汀因肾病,在她挚爱的姐姐怀里安然离世。?“你悄悄地走,正如你悄悄地来。”奥斯汀应了徐志摩诗里的意境,却带走了太多的云彩。
离世前几年,奥斯汀作为小说家的真名,已为世人所知。热爱她的读者群中,不乏敬仰她的男性,包括尚未登基的摄政王子,即后来的乔治四世。1816年,奥斯汀完成《爱玛》后,王子给奥斯汀亲笔去信,说您如此大才,妙笔生花,能写本历史小说吗?奥斯汀回复道,我还是愿意继续写乡下人的家庭琐事!
奥斯汀生活的年代,见证了拿破仑战争、维也纳会议和英国工业革命等大事件。而专写乡下人家庭琐事的女作家奥斯汀,让世界难忘。女人们对奥斯汀顶礼膜拜,男人们对奥斯汀既恨又爱。岁月流转,时过境迁,她的细腻依旧让女人们心有灵犀,她的尖锐依旧令男人们忐忑不安。
面对奥斯汀作品的睿智和讽喻,马克·吐温曾言:“每次读《傲慢与偏见》,我都想把奥斯汀从地下掘出来,用她自己的小腿骨抽她一顿。”哈,一语道破天机?
奥斯汀既已入土为安,请让她安眠。想了解她的人们,就去读她不朽的作品,不必打扰她的在天之灵,执意寻找她生前的点滴,以蛛丝马迹,牵强附会地做文章。毕竟,永存的是精神,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