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生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对学生的学习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想顺应社会的不断进步就要不断地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初中地理作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越来越受到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重视,本文主要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入手,分析了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利用怎样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快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建立。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引言:社会在不断进步,教育作为立国之本也跟着改革的步伐在不断地进行改革。教育的改革要越来越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贴合,因此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地理在教学模式上也需要进行改革并实施其教学策略,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实施策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建立 师生平等协作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摆在首位,在初中地理课堂上,课堂的教学形式应以学生为中心,而不再是传统的教师说教,学生记笔记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上让学生也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教师的教学也不应只局限于课本内容的教学上,还应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生活情况。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让学生能够自由支配其时间,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充分的锻炼自我的机会,做到学以致用。
二、教师应营造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讲求科学的备课方法,在课堂上教师不应只是对课本知识作简单复述,而是应注意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对于基本知识,每个教师的掌握程度都基本一致,那么在教学效果上的差距就产生于对课堂氛围的营造方面,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心理以及兴趣爱好。实施差异性教学,不断去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因为初中的学生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教师能够很容易了解学生的心理,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以及所能接触到的地理知识来进行备课,并在实际的教学中多了解学生想要在地理学科中学到什么,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教学中胸有成竹。其次,教师要深入地探究地理课堂的教学方法,要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所以很多学生将地理这一学科的学习仍然停留在应付考试的认知上,只要是能够通过会考就算完成了初中地理的学习。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初中地理的认知仍然停留在浅层次上,课本知识不足以吸引学生去学习,课本知识内容简单,在日常的学习中或者从生活中就能够获得课本知识。另一方面,初中地理知识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综合这两方面的原因就使得学生没有学习地理的兴趣。最后,教师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改变曾经枯燥、死板的教学方式,要将课堂设计得更加生动活泼,让学习融入到生活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世界充满活力那是因为人们的想象力能够不断地创造出新鲜的事物。很多新的发明创造都是源于人们的想象力。在地理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地理的教学中,由于所接触的内容都比较抽象并且范围比较广,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面不同,所以学生在课堂上会有一些奇思妙想,此时教师要维护学生不同的想法,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保护。初中的地理知识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生活中许多与地理知识相关的素材,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就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联想,并展开独立自主的思考。学生只有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才能有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形成,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能够从生活中不同的现象中反映出来,因此教师要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这种现象,让学生能够通过心理的联想,让大脑对已经存在的现象进行加工,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去体会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激发起另一系列与之相关联的新事物的观念产生,形成系统化的地理知识结构,这些对于学生学好地理知识是有很大帮助的。比如学生在学习世界的气候类型时,教师要首先为学生指出全球气候变暖给人们带来的危害,然后再让学生认识二氧化碳,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带来的温室效应对人类产生的危害。此时,学生对二氧化碳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有些学生就会发现,在大自然中本来就存在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也是生命所必须的,然后教师就要借此机会来阐述二氧化碳也有好处,只不过是弊大于利。所以教师可以提出二氧化碳的相关问题,让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气候知识。
四、巧设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設问题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还能够让学生有机会进行独立的思考。思考问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设置问题时可以从问题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巧妙地设置问题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课堂中,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比如在学生学习大气受热的过程时,学生在学习中就会遇到课堂上老师讲解时自己觉得很明白,但是课后学生又不知道老师讲了哪些内容,所以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这样的情况,那么教师就应该改变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一步一步带动学生独立思考,掌握大气受热后运动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由浅层次的认识进入到深层次的探究中,并且能够得出结论,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结语: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应仅仅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上,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储备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手段,为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钟作慈,杨德军.浅谈中学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兼及对内地课程改革的若干反思[J],地理教育,2006年04期.
[2]乔建中,陶丽萍,张丽敏,史瑞瑞.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江苏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3]陈立新.地理课堂互动型教学的构建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7年07期.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达埔中学 36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