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是最近几年在中国兴起的一种新型阅读教学形式,突破了一课一文的教学方法,根据一个或多个议题来挑选一些课文,一本带多本,而后进行单元整合实现阅读的整体性和效率,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主动的教转变为学生主动地读,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整体构建,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方式,达到师生的共识,学生不再处于课堂边远地带,而是重新进入主流视野,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真正多文本的实践活动。
一、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现阶段分析
(一)初中生的阅读只是停留在课本上面,阅读面狭隘。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达到260万字以上,并且大多数学校假期布置书目并要求学生写读后感,研究发现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坚持每晚在作业完成后进行阅读,由此可见无论是时间还是阅读的思考都严重不足,远低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其他国家初中生阅读水平。一部分学生能够坚持每周读书那也只是阅读一些通俗读物、漫画、武侠小说等较为浅显的读物,没有涉及到中外名著,对阅读能力的提高没有丝毫好处。
北京语文特级教师吴昌顺指出现代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些没有一点活动力的课程非但没有减反而越来越多。现在中学生阅读时间集中在课堂环节,可自己选择范围狭小,教室布置的课后作业和课外任务也多是围绕课本来设计,这就造成了阅读的缺席。初中群文阅读在课堂教学的应用正是针对这一点,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目前我们中学生获得语文能力的途径太过单一,单纯进行课内学习是不足以掌握阅读的基础内容和方法的。
家长反对课外阅读,也是初中生阅读涉猎不广泛的重要原因,经过对“长春第一外国语中学”这所学校的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只有10%的家长同意进行课外阅读并主动购买课外书籍,35%的家长认为应该读教材辅导书,即使是课外书籍也要与课本内容有联系,以提高成绩作为标准,不赞成与考试无关的书籍购买。55%的家长认为完全没要浪费财力物力,只要求孩子针对课本进行学习。现在初中生的阅读之路任重而道远,面对着教师、家长的阻碍。
(二)初中生为了考试被迫阅读,缺乏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课堂不够积极活跃,单纯是“功利性阅读”,为了考试而阅读。据调查,大多数初中生的阅读集中在作文书上,从中寻找几篇万能范文,大部分家长为学生购买的书籍就是作文书,这是提高作文成绩的主要方法。家长和学生的这种错误认识造成了学生的阅读主动性不高。教师在课后布置的阅读任务也多与考试有關,通常以小组的方式寻找写议论文的论据,这样局限了学生的阅读范围。
林语堂先生在复旦大学演讲《论读书》时提到,以功利的眼光去阅读,读不出其中的真趣味,目前的初中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根据阅读心理学来看,在课外时间仍然做与学习有关的事情,会造成学生的个人空间被压榨,在他们的想法里,是为了应付考试而阅读课外文章,从而造成了对阅读产生排斥心理。
(三)教师阅读教学方法落后,课堂模式设计不合理。
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教育著作中提到:“我们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不可遏止的向往。”教师应该率先打破课本知识引领主线的封闭系统,在自己的阅读课堂中扩大阅读对象。
对初中学生语文阅读不能进行系统地排查,也做不到学情前测,群文阅读课堂在整体把握、建立体系方面有缺失,造成当前课堂同学们的阅读知识面有局限,另外,阅读仅仅限于课堂时间也是远远不够的。初中教师要树立整体阅读指导体系,眼光要放的长远,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短期和长期的计划,培养目标落到实处,真正把教育培养的渔线放长。
教师进行阅读训练没有确立明确的目标,现在初中阅读课堂教学上教师只是为学生找寻贴合他们阅读需求的中外名篇美文,对加强课外阅读和教材课文的联系,将课堂的知识在课外文章中继续理解深化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体系有一定作用。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挑选课文时候,除了文学巨匠的名著,要重要的是要挑选适合同学们阅读范围的、与生活有联系的文章,与实际生活贴合的知识更加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共鸣,这种他们经历过的“人生体验”使他们对课本知识有自己的想法,能自觉进行思考,有时候能获得更好的效果。他们的课堂结束后都有一个课堂小结,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反思和总结。而课堂成为一个交流的平台,容纳不同思想的汇聚,教师进行归纳、整合,了解不同学生的观点才是进行群文阅读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教师在课堂模式设计中缺少独具“匠心”,使得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多边互动针对性不强。当前课堂设计主要是针对全体学生,而课堂模式最有效的是面向个人、攻克学生们阅读当中的薄弱部分,反复训练,同时也不能贪多求快,一种知识点一定让同学们反复咀嚼,可以让他们把课外阅读的文章与课内学过的知识点主动联系在一起,研究要深化。只是停留在一个表面而没有言之有物。针对性不强,初中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的顽疾,做不到准确地对症下药,进行根治。
二、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现存问题的对策
(一)教师扩充书单,以课外内容为辐射,拓宽学生视野。
以开阔阅读视野、培养思维能力和丰富情感,体验为目的的群文阅读可以使语文课堂更加丰富。精读单篇课文,很容易使学生思维僵化。群文阅读则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初中课文组合以单元的中心意义来组合,例如以“感悟人生”“成长足迹”为单元题目,进行系统的阅读,但是阅读内容肯定局限于同学们的生活、家庭这些固定的圈子里。可以先从相似内容出发,教师从课外内容所表达的主题中,寻找课外有关的文章,进行类比分析。比如人教版初一语文《背影》这篇课文叙述了朱自清对父亲的浓厚亲情与哀思,就以亲情为例我们在群文阅读的课堂上进行课堂教学,联系课外几篇文章: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王朔《致女儿书》、傅雷《傅雷家书》,来理解比较亲情的相似与不同。endprint
先分三步走,第一步,找出相同点。都是描写亲情的文章,血缘关系的真挚表达。第二步,找出不同点。朱自清的《背影》是写给自己的父亲,后者则是写给自己的子女,有愧疚、有赞赏、更有殷切的期盼。第三步,进行主题提炼,整合。上一步我们找到了他们之间的区别,就要去探寻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带给我们的不同感觉。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确定中心议题、涉猎中外名篇、精选课堂问题合理地将课堂的效益发挥最大化。不仅能使学生汲取更多知识,开阔思维,还有助于丰富“人生体验”在阅读过程中实现,再实现以读促写,也是提升阅读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小组比赛,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主动性。
每到星期五下午安排一节语文阅读课,比较哪个小组更好或者周评阅读标兵、月评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对其进行表扬颁发奖状。
群文阅读的核心是实现共识和集体建构,一方面达到共识,同时兼容并蓄,实现一元与多元并存,允许并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举一隅不以三反,则不复也”,达到放射性思维的锻炼。另一方面,实现集体建构,从单向输入到群体参与,将同学的主体意识发展到最大化,使他们注重集体智慧的结晶,更能容纳思维模式的不同,以开放的观点去吸收不同的见解,融合不同的视野,包含思想的张力。将课堂作为学习的共同体,大家畅所欲言,使得学生们不再看阅读而色变。据调查,现代初中生的阅读面仍然狭隘,只是停留在课本上面,为了应对考试而进行被迫阅读。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相对欠缺。
台湾赖玉连先生以《快乐》课文为例,就阅读教学变革与策略探讨了当代“语文课程”的结构发展模式,以提高语文阅读素养为中心,辐射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模式,群文阅读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了阅读心理学中的积极心理学,就是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放在个体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提升阅读的积极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扩展阅读面。真正找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实现自主学习。
(三)教师活用策略,设置教学情境。
群文阅读实际上也是名篇名著的立体化教育,群文阅读的阅读课型包括:精品引领课、迁移拓展课、群文整合课。在这些课程当中教师应该充分地发挥积极性,来为同学们打造不一样的阅读课堂,可以用一篇已经学过的课文进行引导,树立全新的课程观,引领同学们的阅读思维模式逐渐开阔视野。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时,要做到将学过的文言实词虚词尽心有效的、合理的联想,学会欣赏领会文言文的魅力,在阅读过程中要归纳整合,将自己的阅读知识结构培养成体系,使得我们拥有千年文明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可以在当今浩如烟海的文学长廊中得到学生细心阅读。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地投入进去,充分调动身体的各个感官。朱熹在《训学斋规》讲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知識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根据以上三点来进行群文阅读的课堂模式设计,完全符合当今初中课堂的理论要求。以上的三个维度,并不是简单并列,而是三者环环相扣互相融合在一起,在彼此渗透过程中统一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方针里。
三、小结
本文意在指出群文阅读在教师的引导下应该是一个由分到合的过程,前期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不同声音的出现,大家畅所欲言,将思路打开,让学生说出心中所想,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的答案要和老师保持一致。后期锻炼聚合性思维,找到其中的共性和主线,教师引导从不同的视角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不同处看到文章的核心亮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义。
(董晓西 长春师范大学 1300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