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15)
武汉饮食翻译外宣问题对食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改善方法
——以三大官方门户网站为例
杜晓晗,董春枝
(江汉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15)
近年来,武汉发展日益迅速,对外交流愈加频繁,正逐步向国际化大都市转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外宣传变得极其重要。饮食凭借它本身的魅力和所蕴含的文化,成为最吸引游客的地方特色之一,也成为对外宣传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饮食的翻译对对外宣传以及经济发展变得极为重要。本文以Wuhan(http://www.wh-china.com/)、Wuhan·Tourism(http://www.visitwuhan.cn/Default/WuHan/EnHome)、以及Hubei·China(http://en.hubei.gov.cn/)三个官方网站为例,分析总结了饮食对外翻译上的常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外宣;经济发展;饮食翻译;武汉饮食文化;官方网站
武汉人素来以“爱吃”闻名。武汉自古以来就是饮食大都,食品经济一直以来都在武汉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部分。
武汉饮食来源于荆楚饮食文化,很早就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饮食风格。明清时期,随着港口开放,南来北往客流云集,其他风味餐馆也落户武汉,武汉发展出了一种独具包容性的武汉饮食风格,武汉食品经济再次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发以来,武汉地方酒店独占鳌头,如小蓝鲸、亢龙太子等为武汉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各种外来小吃,酒店纷纷落户,武汉饮食业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在武汉逐步朝着国际化都市发展的大背景下,饮食作为武汉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支,她的外宣对将武汉推广出去,对吸引国外友人,促进武汉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如何翻译武汉饮食,如何翻译更准确更传神被提上了日程。
1、武汉饮食“引进来”
好的,地道的饮食翻译,不仅可以便利国际友人对武汉饮食的理解:知道这是怎样一种食物,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寓意;从而获得更多地关注。还可以吸引外国游客亲自前来一探究竟。从而促进武汉本地旅游食品行业的发展。
2、武汉饮食“走出去”
国际化的翻译有助于武汉本土食物的出口。好的外宣翻译,外宣介绍通过地道的描述,通过减少文化隔阂,提高武汉饮食知名度,更容易吸引外国游客购买武汉出口商品,促进武汉食品出口经济的发展。
1、中西方菜名的特点及差异
“西方菜肴配菜一般不多,烹饪方法相对较少,因此西式菜名一般简洁易懂,菜名旁配上主料、配料、以及烹饪方式说明。而中国菜烹饪方法上达数十种;中国菜取名讲究意境,蕴含了浓厚的传统文化特征、”(梁艳红)因此,中国菜名翻译起来比较困难。
武汉大部分菜名,简单明了,比较好翻译。但是,由于地方性差异,有些菜名带有浓重的武汉风味,很难翻译好,在各种翻译版本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2、外宣翻译存在问题及对经济消极影响
(1)翻译本身问题
一是同一食物多种翻译,三鲜豆皮、糊汤粉,汤包,面窝是武汉很有名的几种小吃。但是在同一网站,这些小吃在不同时间刊登的介绍中有不同的翻译;在不同的网站,翻译则更是不同了。这种不统一的翻译不规整,无序,在饮食对外的宣传中会造成许多误解以及不必要的解释。以三鲜豆皮为例,Hubei·China上先后刊登了三篇三鲜豆皮的介绍,在Fried Bean Curd Sheets中将豆皮翻译成Fried Bean Curd Sheets,在Doupi中翻译为汉语拼音Doupi,在 Tri-delicacy doupi中翻译为 Tri-delicacy doupi。再说汤包,Hubei·China上两篇介绍分别名为汉语拼音Tang Bao和 steamed stuffed buns,而 Wuhan· Tourism上的两篇介绍则先后为 Soup Dumpling和Tangbao。而面窝在Hubei·China上有三篇介绍,名为Mianwo,Wuhan Fried Doughnut以及fried rice buns。
二是字对字翻译,字对字的翻译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翻译完全错误;一种是翻译出来让人不知所云或者有中式英语之嫌。
翻译错误举例子如下:Wuhan·Tourism 上有一篇关于武昌鱼的介绍名为Wuchang Fish,将“学名”翻译成了“learning called”,理应为“scientific name”Wuhan· Tourism还有一篇叫做Jingwu Duck Neck的介绍里将“纯天然的”翻译为natural pure,而地道的英语表达应该是“pure natural”或者“all natural”。
翻译出来让人不知所云如:Wuhan·Tourism上一篇名为 Soup的介绍将 Xiaotaoyuan 英译为 Little Peach Garden,这种直译就太容易让人误解了,外国游客可能会想到一座种满桃树的花园而不是酒店。在名为Noodles Soup的介绍中将糊汤粉翻译为Noodles Soup,那这到底是汤还是粉呢?Hubei·China上,一篇名为Plum Juice介绍中酸梅汁翻译为Plum Juice,外国游客会认为是酸梅榨成的汁,其实酸梅汁里面酸梅是主料,还添加了很多其他成分,如山楂、甘草。
三是选词不贴切,饮食翻译存在着许多选词不当的问题,如Wuhan·Tourism中一篇名为Yellow Crane Tower Wine的介绍中将黄鹤楼酒翻译为 Yellow Crane Tower Wine,wine一般是指葡萄酒、红酒,而黄鹤楼酒是一种典型的白酒。在Hubei·China中一篇名为Tri-delicacy doupi介绍中三鲜豆皮被翻译为Tri-delicacy doupi,delicacy多指菜肴,而不是指菜的风味。在Dongpo Cake中东坡饼被翻译为Dongpo Cake,cake是指那种很大很松软的蛋糕,而东坡饼实际上是一种圆形的酥酥脆脆的有点类似馓子的一种油炸类食物。再如网页Wuhan中一篇名为Hongshan Vegetable Bolts的介绍将洪山菜薹翻译为Hongshan Vegetable Bolts,bolt,最常用的意思是螺丝、弩箭,感觉都和红菜薹没有什么联系。在The 8th National Rice-Pudding Culture Festival中将粽子翻译为Rice-Pudding,pudding一般是指有牛奶、鸡蛋等作原料烘烤而成的一种甜食,食之软嫩,而粽子由糯米制成,口感软糯有嚼劲。
四是介绍内容错误,有部分饮食翻译,在介绍原材料或制作方法上出现了错误。如Wuhan·Tourism中一篇名为Zhou Black Duck的介绍将周黑鸭的原料写成了black duck,实际上周黑鸭并不是以黑色的鸭子作为原料,而是以白斩鸭作为原料。在网站Wuhan上一篇名为Osmanthus cakes的介绍中,将浸泡翻译为dip,但是桂花糕的制作是将桂花浸泡在蜂蜜和糖水中,而不是蘸(dip)蜂蜜和糖水。另外,在Wuchang Fish中将武昌鱼的鱼刺数能错了,武昌鱼有13.5根鱼刺而不是14根鱼刺。
(2)大小写书写错误
在这三个网站中出现了很多大小写错误问题,有的是由于打印错误,有的是不知该用大写还是小写。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格式或拼写问题。
如在Wuhan·Tourism中一篇关于热干面的介绍中,标题被错打成了“Hot And Dry Noodles”。在名为Soup Dumpling介绍中“andvery”。在 Noodles Soup中“xu saois”。在Laotongcheng Doupi和Doupi介绍中老通城还出现了多种翻译形式“Laotongcheng、Lao Tong Cheng”。而在Hubei·China名为LaoTongCheng介绍中,老通城则是“LaoTongCheng”。在Bean noodles中豆丝标题打成“Bean noodles”。在网站 Wuhan中 XinZhou Shuangliu pickle一篇介绍出现了“as will as”错误。还有一些其他的类似错误,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3)详略不得当
对饮食的介绍应该有一类固定的模式。比如说原材料,烹饪方法,起源等都要包含在内。而这三个网站都没有形成一种固定模式。有的篇幅介绍非常短,只有几句话,而有的介绍篇幅又非常长,让人没耐心读完。例如Wuhan· Tourism中Soup、Soup Dupling、Mianwo 、Doupi、Noodles Soup、Zhou Black Duck 这几篇介绍就很短;Hubei·China中Dongpo Cake、Fried Bean Curd Sheets也很短,既没有关于食物的起源,也没有制作方法,游客读完后可能仍对该食物不是很了解。而Hubei·China中介绍菜薹,中秋食物等文章又太长,重点不够突出,读之吃力。
3、外宣翻译错误对食品经济的消极影响
如果把翻译比作连接外国食客和食品经济的中间桥梁,那么翻译本身就是建造桥梁的最基础的材料,是造好桥梁的根本;其他诸如格式,大小写,详略等问题则是桥梁的装饰品,起到加强吸引力的作用,是锦上添花之物。翻译本身存在问题,说明建造桥梁的基本材料不好,桥梁的制作不扎实,这样的桥梁有怎能成功建成呢?即使建成又有多少人敢使用呢?翻译格式,大小写等问题,是桥梁的装饰品,这些做得美轮美奂,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她吸引外来消费的作用。因此饮食翻译外宣问题从根本上,从方方面面对食品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
1、相应外宣饮食翻译改善方法
(1)武汉特色食物,可用音译+注释
有些食物独具武汉特色,翻译成英文极容易出现用词不当的问题,如果用音译莱翻译他们,然后加以注释,既避免了更多的误会,又保留了中国特色。如粽子,可以直接译为Zongzi,然后在旁边加上相应注释。
(2)翻译时尽量保留文化特征,翻译内容充实而不累赘
饮食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在翻译为外宣服务时,饮食翻译应尽量保留它的文化特色,如翻译一些饮食起源,或者饮食所蕴含的寓意则会显得更生动有趣,引人注目。关于一种食物的介绍,只要涉及到起源寓意、原材料、烹饪方法、外观口感香味这几方面就行了。否则过少不甚明白,过多则太累赘。
2、外宣翻译改善对食品经济的积极影响
以上方法从根本上和形式上着手,桥梁材料和桥梁装饰一手抓,对症下药,双管齐下,对做好外宣翻译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减少了翻译障碍,“引进来”和“走出去”则自然变得容易些了。
随着武汉的国际化发展,武汉经济逐渐呈现国际化趋势,因此外宣对经济的影响日益重要。外宣作为食品经济中重要的环节,理应予以重视。在经济发展中,其他地方是如何将饮食文化较为成功的宣传出去的呢?我们可以借鉴一些成功案例,通过对已有翻译的分析讨论,归纳出一些相应的翻译技巧来更好的处理翻译中的问题,将武汉饮食文化更好的外宣出去,从而促进武汉食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促进武汉食品和经济的国际化发展。
[1] 姚伟钧、刘朴兵:汉味之洞天:武汉食话[M].武汉出版社,2008(6).
[2] 周然:武汉话的尖板眼[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
[3] 梁艳红:中国饮食文化翻译初探 [J].《文学界》(理论版),2011(07).
[4] 张媛: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中餐菜名英译[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5]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J].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6] 刘萍:外宣翻译与广西经济的发展[J].时代经贸,2014(6).
(责任编辑:冷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