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晓昀
三鲜豆皮
“令狐冲向北疾行,天明时到了一座大镇,走进一家饭店。湖北最出名的点心是豆皮,以豆粉制成粉皮,裹以菜肴,甚是可口。令狐冲连尽三大碟,付账出门。”《笑傲江湖》中写令狐冲去救任盈盈,路过湖北时,豆皮粉墨登场。令狐冲救心上人,定是心焦如焚,途中充饥还能顾上三碗豆皮,可见作者金庸先生对豆皮情根深种。
在中国饮食中,“豆皮”指代多样,各地天差地别,依据小说中的详述,金庸喜爱的是武汉三鲜豆皮。
武汉,被美食家蔡澜冠名为“早餐之都”。这里出名的老字号都有“看家本领”:“老通城”的三鲜豆皮、“小桃园”的煨汤、“蔡林记”的热干面、“四季美”的汤包……并称“武汉八大名吃”。
“老通城”三鲜豆皮由鸡蛋、豆皮和糯米三鲜馅料油煎而成——早稻、绿豆和黄豆,泡水磨浆烫制成豆皮;传统三鲜料则是指肉丁、笋丁和干香菇丁。《中国面点史》中考证推论,这种三鲜豆皮的创意可能来源于先秦的“糁食”。这种“传袭”最多只能算是“同宗”,先秦时中国还没有绿豆。
追寻三鲜豆皮的起源,要从“皮”開始。
这层“皮”据说起源自黄陂,是湖北农村的乡土风味小吃。冬季农闲时,村里家家都烫豆皮,新鲜的豆皮加肉和蔬菜炒来吃,最是馋人;吃完这顿,绝大多数的皮子被切丝晒干,制成豆丝。至今,豆丝依然是湖北农家必备的年货之一。
现武汉市黄陂区被认为是“楚菜”的发源地之一,据说“武汉八大名吃”中的三鲜豆皮、热干面、牛肉豆丝、煨汤都源于黄陂。
不过关于豆皮的起源,民间传说中与黄陂接壤的孝感市三结村的故事更为详细生动。
相传,三结村的名字来源于陈、祝、程三姓人家于明末清初时先后迁居于此地并义结金兰,其中一人出身于崇祯的御膳房。因当地盛产水稻、绿豆、小麦等,便就地取材,将谷物、杂粮磨浆后烙饼烹制。
后来这种豆皮由熟食小贩传入武汉,起初只是叫卖汤豆丝,变化下又生出了鲜豆皮包覆糯米馅的新产品。有人会自带鸡蛋让小贩烫在豆皮上,色泽光亮、橙黄诱人,武汉初期的“蛋光豆皮”由此成型。
“豆皮大王”高金安是孝感人,他15岁就挑着担子在汉口沿街叫卖豆皮,29岁时被“老通城”创始人增厚诚重金礼聘。1946年,高金安独创了“三鲜豆皮”,以皮薄、味香、爽口、外脆、肉软、油重而不腻的特点赢得了“大王”的美誉。
“老通城”豆皮的“血脉”延续了四代人,包括此后的“豆皮二王”曾延龄、“豆皮小王”张祥兆、“豆皮咪咪王”周才斌。至今,各系传人依然坚持只有河蚌壳才能摊制出平薄的新鲜豆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