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滢瑛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加深了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一带一路”建设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如果语言不通则不能开展建设,[1]而沿线涉及国家多、语言多,使传统的单一外语人才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法语是除英语外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英语+法语+经贸知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符合社会所需,如何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法语)专业学生的法语能力成为了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推进了的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关系,同时,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对外贸易提供了更为便捷有效的方式,这些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而外语的使用搭起了双方沟通的桥梁。“一带一路”沿线非洲国家众多,多以英语和法语作为官方语言,市场对同时拥有英语、法语及经贸知识的人才需求与日剧增。为满足市场需要,国际经济与贸易(法语)专业应以培养“专业+语言”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使学生不仅有专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知识,还有扎实的英语能力与较好的法语能力,能够用较为熟练的外语进行贸易活动。但由于学生多是进入大学后才开始接触法语,一方面学习时间短,另一方面受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往往出现法语水平不够高或所学语言知识与实际工作不对口的问题,因此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法语教学,实现语言与专业知识对接、与实际工作对接。
(一)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如今不少高校和外语院校“大一统”的法语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和市场对人才专业化、细分化的需求不相符合,从而导致学生将所学到的法语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低下,[2]国际经济与贸易(法语)专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培养学生法语能力时,参照的是专业法语或二外法语的培养模式,往往只注重语言知识,而未能将之与专业知识结合。另外,对法语能力要达到什么水平没有具体标准,这导致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都缺乏明确的目标。
(二)课程设置不平衡
受培养目标的影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法语课程设置未能摆脱传统法语教学的影响,设置的课程未能平衡语言能力与专业知识的关系,课程偏重于语言知识,主要为基础法语、视听说、阅读等,实践类课时比较少,忽视了法语与经贸知识的结合以及法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并且授课强调词汇、语法,偏重读、写、译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听、说能力较弱,对相关国家的文化了解也较少,这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个别院校意识到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性,但设置的课程基础法语时间偏少,较快进入商务法语会话、经贸法语等应用性课程,可能导致学生语言基础比较薄弱、后期学习吃力的情况。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适用
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讲授法,这有利于带领零基础的学生较快入门并建立较为系统的语言框架。与讲授法搭配的教学手段主要是PPT和板书。这依然是一个“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仅课堂的氛围相对沉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可能对语言学习望而生畏;而且语言技能锻炼的机会较少,学生主要学习语法和词汇知识,练习也多为机械性的语法练习,有些甚至脱离语境或语言使用习惯,语言知识停留在课本上,而不能与实践相结合。这种手段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在课后时间利用现代发达的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此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显然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四)教师知识结构单一
国内的法语教师多为法语专业出身,语言功底好;但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经贸相关知识相对匮乏。在讲授商务法语会话、经贸法语等课程中,多通过查阅资料联系教材的方式进行备课,临时补充自身知识以进行授课。没有较为系统的经贸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难免有些力不从心。此外,受传统教学模式和自身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影响,教师不习惯使用新教学方法,或者对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运用不够成熟,即使是经常使用现代网络技术的教师,也不一定能熟练地将多种现代教学手段与课堂相结合。
(一)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课程设置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法语教学强调的是让学生能用法语参与对外贸易活动,强调语言与经贸活动的结合,教学中要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3]要切实贴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经贸人才需求,丰富教学内容。首先,参考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标准设定学生在每个阶段应达到的法语水平并合理设置课程,鼓励学生参加TEF/TCF、TELF/TALF等法语水平测试,以实际目标激励学习。其次,平衡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完善课程体系。在基础法语、法语视听说等基础课程开设—年后逐步设置商务法语会话、经贸法语、法语商务信函等课程,适当加大实践课程比重;教学侧重于语言技能的培养,不花费过多的时间研究语法,在学生奠定一定的语言基础后,加强经贸、商务语言的应用。最后,将文化知识与课堂内容有机结合。在接触一门新的语言时,学生往往会带入与母语对应的文化特性去理解新的语言,这样很容易造成实际对外交流的误会。[4]因此在教学中,要将词汇、课文教学与文化导入有机结合,适时介绍法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地去了解“一带一路”沿线法语国家的文化、经济、政治状况,以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在语言教学中存在着一种对于“语境下学习”的需要。[5]在教学中,将传统教学方法与新型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并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积极创造语言使用环境。一般来说,语音阶段以讲授教学法为主,待4-6周的学习之后,学生积累了一些词汇知识,搭配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创造语言环境,积极用法语进行授课,同时通过情景模拟、主题训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着眼于听、说、读、写、译能力,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此外,教学中注意引入协作学习的方法,锻炼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语境的创建还需借助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以电影、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联系教学主题,丰富课堂内容;积极开展网络课程的建设,打造系统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每个网络课程可以设置教学材料、网络课程资源、作业、在线练习、模拟操作等,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拓展知识。
(三)拓展教师知识体系,培养教师能力
教师能力的提升对于教学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完善知识体系,借助学校的经贸专业或者依托学校的进修政策学习对外经贸和经贸法语知识,以便在教授法语、尤其是在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语言课程中自如地将语言应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灵活设置课堂内容,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同时,借助校企合作平台,积极投入企业工作,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切实了解社会对人才的各项要求。此外,要尝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通过学习教学理论知识、钻研教学技巧、与同行探讨等方式更深入地学习交际法、任务法和PBL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法的应用方法和需注意的问题,根据授课内容、学生水平和教学目的将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效率。这些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要有充分的信心、耐心、责任心才能突破局限,在全面提高自身能力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相长。
(四)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提供实践平台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人才的培养应满足地方经济的要求。通过与企业合作,能够进一步了解市场需求,共同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因此高校应积极探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积极与对外贸易公司、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人才。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深入体会法语在对外经贸中的使用和运作,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可与企业签订合同,既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也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引进企业相关工作人员作为业师进行实践类课程的讲授。有着丰富企业工作经历的业师能够带给学生更实际、更前沿的知识,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调整学习策略,应对市场对人才提出的挑战。
[1] 宋元元“一带一路”背景下应用法语专业人才培养探究——以西安翻译学院为例[J].高等教育,2017(4):79-80.
[2]沈光临,薛晓,等.“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人力资源的开发路径——以工程技术法语人才培养为例[J].西部论坛,2016(7):58-63.
[3] 王 敏.法语教学法改革与实践探究[J].法国研究,2012(4):88-91.
[4]郭 平.新建本科院校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4):54-55.
[5] 张春颖.试论大学法语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6):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