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语堂的英译《浮生六记》管窥其翻译思想

2017-12-09 12:53李昊宇韦哲
校园英语·下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浮生六记通顺林语堂

李昊宇++韦哲

【摘要】林语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他提出了“忠实、通顺和美”的三个翻译标准以及译者对原作者、讀者和翻译艺术负有的三项责任。本文主要探究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在其英译《浮生六记》中的体现和运用,以期对当今的翻译工作有所启迪。

【关键词】林语堂 浮生六记 忠实 通顺 美

引言

林语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一生中共创作51部作品,其中40部是用英语写成的。他也翻译了很多文学作品,汉译英的主要有《墨子》、《论语》、《老残游记》和《浮生六记》等。其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1933年发表于《语言学论丛》的《论翻译》一文中。本文旨在探究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在其译作《浮生六记》中的体现和运用,以期对当今的翻译工作有所启示。

一、林语堂的翻译思想

在《论翻译》一文中,林语堂开篇讲道翻译是一种艺术,它所依赖的“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①的问题有正当的见解。此三者之外,绝对没有什么纪律可为译者的规范”。

林语堂反对用规矩束缚译者,但并不意味着鼓励译者随心所欲地翻译。他认为译者可以采用灵活的翻译技法,但同时必须持认真负责的态度。他指出:“以译者所负的责任言,第一是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第二是译者对中国读者的责任,第三是译者对艺术的责任。三样的责任心备,然后可以谓具有真正译家的资格”。他在严复的“信、达、雅”基础上,从忠实、通顺、美三个方面阐述了翻译的标准问题。

1.忠实的标准。他强调译者第一的责任就是对原文或原著者的责任,并提出“忠实三义”。第一“义”即字字对译并非真正的忠实,译者应以句子为单位进行翻译。第二“义”即忠实须求传神,强调译文与原文的“神似”和译文的感染力。第三“义”即绝对忠实是不可能的。

2.通顺的标准。林语堂要求译者忠实于原文,同时还要令译文通顺易懂。针对译文“通顺”这一问题,他提出两条原则:第一,译文须以句为本位,采用“句译”的方法。第二,译者行文时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翻译者所表之思想,既本于外国文,则不免多少受外国文之影响,且译者亦不应过改其本来面目……一语有一语之语性,语法句法如何,皆须跟从一定之习惯,平常所谓‘通与‘不通即其句法是否跟从其习惯。凡与此习惯相反者即所谓‘不通,不必触犯文法上之纪律也。”实际上,这里涉及到了“归化”和“异化”的问题。归化和异化争论的核心是如何处理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差异。归化和异化是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和读者对象而选用的,二者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

3.美的标准。林语堂还探讨了译文之美的问题。他认为“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translation as a fine art)”。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既继承了我国传统译学的精髓,又从语言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一些新的探讨,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翻译界极具代表性。

二、林语堂的英译《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原为清朝文学爱好者沈复的自传,生动描述了他的婚姻爱情生活、家庭变故、闲情逸趣、山水游记等。书中的芸是林语堂心中最理想的中国女子形象,他在译者序中称芸“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在翻译该书过程中,林先生字斟句酌,前后易稿不下十余次。下面我们看一下林先生的翻译思想在该译作中的具体体现。

1.力求忠实为作者。林语堂在“忠实三义”中强调:切忌机械地字字对译,切忌照搬字典意义,而是要以句子为单位进行翻译,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吃透原文的意思后再用目的语表达出来,且译作应和原作一样具有神韵和感染力。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看一下林先生是如何斟词酌句的:

例1.①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

译文:I should be ungrateful to the gods if I did not try to put my life down on record.

②唯其才子笔墨方能尖薄。

译文:Only geniuses can write a biting style.

③有贡局众司事公延入局,代司笔墨,身心稍定。

译文:I obtained a post there as secretary at the imperial tax bureau and felt more settled.

上述三句话中都有“笔墨”一词,但不能直接译成pen and ink,而是要结合上下文看该词在句子中的含义。林先生将三个“笔墨”分别译成on record,write和secretary,精确传达出原文的隐含意义。

例2.既而风传花信,雨濯春尘。

译文:Soon the warm wind of spring awakened all the flowers and the spring showers moistened the earth.

该句的点睛之笔为“传”和“濯”,分别译为“awaken” 和“moisten”。这体现了他“忠实须求传神,译文须以句为本位”的翻译思想,即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原作风格和作者的风度神韵,然后以句为单位理解原文。这句话出自卷四《浪游记快》:“是年大雪,雪后极寒。献岁发春,无贺年之扰。日惟燃纸炮,放纸鸢,札纸灯以为乐。既而风传花信,雨濯春尘”。文中沈复描写的是一种寒冬过后、初春到来的景象,林先生的一个词“awaken”既传达了春风的柔和,又赋予其拟人色彩。“shower”一词也准确突出了春寒料峭、春雨贵如油等特点。因此那么一点点雨对寒裂了整冬的大地来说用“moisten”一词,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林先生的译文准确传达了原文的神韵,使读者如临其境、如沐春风。

2.力求通顺为读者。关于译文的通顺问题,林语堂强调译者要根据中文的习惯来行文(指英译汉时),对读者负责,不能把诘屈聱牙的译文冠以“欧化”之名加以掩饰。《浮生六记》英译本旨在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化,因此在翻译诸多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词时,他灵活使用异化法和归化法。如:

例3.余衣长一寸又半,于腰间折而缝之,外加马褂。

译文:As my gown was found to be an inch and a half too long, she tucked it round the waist and put on a makua on top.

例4.妾见市中卖馄饨者,其担锅灶无不备。

译文:I have seen wonton sellers in the streets who carry along a stove and a pan and everything we need.

以上两例中,林语堂将体现中国民族特色的词“马褂”、“馄饨”采用音译法,进行了异化处理。

此外,对于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典故和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林先生借助注释或解释使西方读者更易于理解。如:

例5.今日真如渔父入桃源矣。

译文:Now I really feel like the fisherman who went up to the Peach-Blossom Spring(Note:Reference to an idyllic retreat mentioned in an essay by TaoYuanming.

可见异化是保持原著文化信息的首选策略。译文在处理具有民族特色的事物、形象或表达方式时,尽量保留其原有特色,使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但是,对于一些极富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或事物,即使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西方读者理解也会有困难时,林先生则灵活采用归化法。如:

例6.憨曰:“蒙夫人抬举,真蓬篙倚玉树也。”

译文:Hanyuan said,“I should feel greatly honored if I could come to your home.”

“蓬篙”即篙草,“玉树”乃传说中的仙树,前者普通,后者高雅,形成强烈对比。“蓬篙倚玉树”就是平常所说的“高攀”或“荣幸”的意思,带有中国特色的谦虚,所以意译为“feel greatly honored”。

例7.余生乾隆癸未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

译文:I was born in 1763, under the reign of Chienlung, on the twenty-second day of the eleventh moon.

中国传统记录时间的形式由三部分组成:在位皇帝年号、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外國人并不懂得这种复杂的记录方式,如果用音译法,原作的意义就无法传递。即使加注释西方人也很难理解。因此对于表示时间的词语,林先生采取了归化策略,用世界通用的公历来解决。

3.力求译文之美为艺术。林语堂强调翻译是一门艺术,美是翻译的标准之一。《浮生六记》本身即是一部美文,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性格气质和美学趣味。林语堂的译文精妙地再现了一对平凡夫妻与世无争、恬淡自适的生活。如:

例8.若夫园亭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

译文:As to the planning of garden pavilions, towers, winding corridors and out-houses, the designing of rockery and the training of flower-trees, one should try to show the small in the big, and the big in the small, and provide for the real in the unreal and for the unreal in the real. One reveals and conceals alternately, making it sometimes apparent and sometimes hidden.

这段文字是沈复关于园林布局所发的评论,形式上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可谓具有“形美、意美、音美”。林先生在翻译时充分考虑到这几点,使用简单地道的英文,使译文不仅忠实顺畅地传达了原文的意义,而且形式上和原文基本相同,读起来抑扬顿挫,保留了原文的“三美”,做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例9.少焉霞映桥红,烟笼柳暗,银蟾欲上,渔火满江矣。

译文:Soon the evening glow was casting a red hue over the bridge, and the distant haze enveloped the willow trees in twilight. The moon was then coming up, and all along the river we saw a stretch of lights coming from the fishing boats.

“霞”有朝霞和晚霞之分,此处指晚霞,故译成the evening glow;“银蟾”是中国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指月亮,故译作the moon,而非silver toad;“渔火”指渔船上的灯光,并非真的是火,故译作“light coming from the fishing boats”。此外,“映”和“笼”两个动词生动细腻地刻画出一幅朦胧静谧的江边晚景图,“霞映桥红”指晚霞的红光映照到桥面上,故译为“the evening glow was casting a red hue over the bridge”,“烟笼柳暗”指远处的薄雾笼罩着暮色中的柳树,故译为“the distant haze enveloped the willow trees in twilight”。译文紧紧抓住原作精髓,生动传达了原作中的形象,使读者领略到原作之美。

三、结语

林语堂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创作和翻译的目的都是为了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他在严复的“信、达、雅”基础之上提出了忠实、通顺和美三个翻译标准,同时指出译者对原文、读者和翻译艺术三者应负的责任。其翻译思想在当时极具前瞻性,在严复的“信、达、雅”和后来的翻译理论如傅雷的“传神论”和傅雷的“化境”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其英译本《浮生六记》正是其翻译思想运用于实践的典范之作,译文语言贴切传神,顺畅自然,清晰如画。既传达了原著的思想内容,又体现了原著的语言艺术风格,在弘扬中国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注释

①林以亮在《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写道:“此文写成于三十余年前,当时有很多名词还没有一定的具体用法,相信‘手术一词相等于现在我们所用的‘技术”。

参考文献:

[1]林以亮.翻译的理论与实践[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林语堂.论翻译[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沈复.林语堂译,浮生六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联外语专项课题“语言审美视域下的林语堂翻译美学思想研究”(16Z12)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浮生六记通顺林语堂
林语堂的“半场演讲”
林语堂更衣见老友
浮生六记
林语堂妙论“好丈夫”
读写大闯关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
《浮生六记》中陈芸的现实处境
《浮生六记》的人物形象分析
句子雨
英语填词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