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巧用多媒体的三策略

2017-12-09 23:19游巨慧
考试周刊 2017年13期
关键词:教学建议信息化教学高中语文

游巨慧

摘 要: 多媒体教学运用于课堂教学,这是现代教学技术的一种体现,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由于多媒体教学的丰富性、形象性以及快捷方便的种种优势,越来越受广大师生的青睐。然而由于学科特点与授课知识点不同,多媒体并不适用于每个课堂。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灵活性,语文课堂运用多媒体更应有所选择,扬长避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三点建议,和同仁共商榷。

关键词: 高中语文;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教学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知识,也使课堂教学目的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更省力,更有效。然而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并不是每堂语文课都要采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需研究学科特点,尊重学生实际,根据教材需要,研究适当的时机、适当的量,而不可滥用或不适时机地运用。否则会造成课堂生硬、教学过程割裂,师生缺乏交流的后果。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情况是因为一些老师在运用多媒体时缺乏必要的思考。由此,我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正确定位,避免生搬硬套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和目的之一。它的教本与数、理、化不同,它的学习方式也与数、理、化不同。语文教学重在感知。由于个体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存在差异。因此,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甚至同一句话,学习个体所获得的感受也会有差异。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强调要突出学习主体的地位,也就是说要把尊重学生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和理解认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而多媒体虽然能够为我们提供文本、图形、静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但这些东西毕竟只能当作信息的补充,如果教师只是生搬硬套一味展示,而没有加以引导,那么课堂只会变成“观赏课”。

曾经听过一堂课,一位老师教《老人与海》,课堂上她用课件展示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作者生平写作背景,也让学生观看了小说梗概,听了课文的朗读。内容可谓丰富,音频朗读可谓生动,教学目标也非常明确。然而,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我看到了认真听讲、认真观看、认真做笔记的学生,却看不到用心体会的学生。海明威在什么背景下写《老人与海》,那个时代的作品的主题如何与现代结合理解?学生听了朗读之后有何体会,个人有何见解?我想,学生想说的话一定很多,这时我们是否可以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聆听。

这只是一个案例,但作为一线老师,我们是否正在做这样的事?我们有些多媒体课件往往简单性地把“材料”堆上去了事。即使有让学生理解领会的机会,或者互相讨论,但由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定局,面对学生丰富多样的理解作答,多媒体就无能为力了。而教师一心想把已制作好的课件展示出来,对学生丰富多彩的理解作答,或者反应不过来,或者干脆置之不理,我们就经常碰到这样的多媒体语文课堂的尴尬。

二、 重在灵活,避免教学填鸭式

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畫永远代替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稀少,以前的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日渐下降。

吕叔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语文教活了。”多媒体可以为我们所用,但我们更应该灵活地用。教授小说、戏剧可以适当借用一些视频来活跃课堂气氛;教授诗歌可以用些大家的朗读范本来让学生模仿;教授说明文可以用图片的补充来开阔学生视野。但一定要注意内容比例适当、素材精心挑选,做到用得恰到好处,并且要总结,要交流,要引导学生内化成自己的感受,否则就是既定知识的传输,是填鸭式的教学。

三、 重在情感,避免师生缺乏交流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情感性,数、理、化传授的是客观的知识,语文学习重在感知,它不可能有客观性的答案(除了语言知识)。因此,语文教学注重情感活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交流。课堂上,学生知识的获得,除了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外,教师的情感感染同样重要。教师把对文本的理解,通过某种语调,某个动作,形象地传达给学生,师生之间产生共鸣。从这个角度上讲,正是教师的情感动作的感染,使学生与文本拉进了距离,使学生进入,甚至置身于文本之中,与文本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此外,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地影响着学生,这是人们公认的。尤其是语文教师,他的道德修养、渊博学识、丰富情感、幽默趣味往往能够感化学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想,这一切都是多媒体教学很难体现或者说不可能实现的。由于一些教师把多媒体当作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整堂课几乎由多媒体承担,把已设计好的知识搬上屏幕,让学生去看、去抄,大大减少或者是没有了教师的“表演”,缺乏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互通,把语文课上成知识的灌输课。姑且不说这违背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就实际教学效果来说,肯定是不好的。

比如教学诗歌,曹操的《观沧海》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名篇,诵读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很多老师会把诵读当作教学的重头戏,也会有不少老师会选择上网寻找诵读资源。从教学资源的感染性、吸引力的角度来选择,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吟诵片断可谓绝佳:鲍国安所演的曹操站在高山之巅,面向大海,目光深邃,胸襟开阔,高声吟诵《观沧海》。此景、此情、此神韵,确实有利于调动学生情绪。但,有经验的老师就会知道,这堂课的多媒体运用,仅限于此。如果老师还继续用课件展示词句的解释,名家解读的介绍,那么诗歌教学的意义就失去了。

总之,多媒体只是一个方式,情感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教会学生用心感悟才是关键。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既不能盲目地为追求潮流而过多使用,也不能因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而拒之门外,我们应对语文多媒体教学有理性的认识,本着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扬长避短,合理运用,才能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语文教育,从而开创语文教育崭新的局面。

猜你喜欢
教学建议信息化教学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浅析泛义动词“打”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沉淀溶解平衡”认知结构测查及其学习困难分析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