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机制研究

2017-12-09 19:17张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31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摘要〕通过开展湖北省中小学德育“五项专题”研究与实验,初步探索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与模式,逐步形成“八有制”的长效机制,初步构建“八合八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模式;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31-0063-04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与模式研究,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

一、强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良好的精神文化更有利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所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构、活动形式相对规范、稳定的标准样式,从专业侧重上分,可分为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教育学模式、心理学模式四种。中小学应构建一个多维立体的综合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八合八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所谓“八合”是指从对学生心理构成影响的各个方面构建积极的、良性的刺激,并且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心育课程与各科知识的教学之间、心理专业活动与日常活动之间构筑起一种和谐的、合力的关系,即专兼职心育教师相结合、心育课程与学科渗透相结合、心育与德育相结合、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发展预防与危机干预相结合、关注学生与关注教师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等八类因素的结合,凸显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塑造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八维”是指心理健康教育的八大基本措施、八大基本手段。八大基本措施包括: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进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目标;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备课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调试方法、预防心理问题、消除成长烦恼为基本任务;以全员性、预防性、主体性、个性化、针对性、操作性为基本原则;以传授心理发展常识、心理训练方法、心理保健技术为基本内容;以认知领悟、行为训练、行为矫正、心理暗示、环境陶冶、案例分析为基本方法;以师生互动、友伴教育、自我教育为基本策略;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为基本途径。以下主要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八大基本手段。

(一)心育课程中普及

心育课程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核心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为主线,以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择业辅导为主要内容,通过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等多种形式的系列辅导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树立理性的价值观,增强其情绪调控能力和耐挫能力,使之具有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活动课以活动体验为主,要防止学科化倾向。

心理活动课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类。

(1)讲授式教学模式:问题导入—知识讲授—实际运用。

(2)活动式教学模式:设计活动— 参与活动—体验感受。

(3)对话式教学模式:确定主题—分组对话—解决问题。

(4)诱导式教学模式:创设情境— 操作体验—问题感知—交流感悟。

无论何种教学模式,都在有机地服务于主旨,有助于实现活动目标,且都是通过感受和体验,通过感知训练,最后达到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的目的,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

(二)心育活动中训练

积极开展阳光心理教育活动,塑造学生阳光心灵。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可分为“校级活动”“班级活动”“自发活动”三级,可开展心育委员培训活动、心育班会活动、心灵感悟读书活动、心理剧表演、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等。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从校情出发,以学生的需要为依据,创造性地设计具有本校、本班特色的,能给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活动。需注意的是,每次活动前要有周密的方案,事后要有总结、有讲评,最好能设立活动竞赛奖。这样才能使活动搞得更生动活泼,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三)学科教学中渗透

学科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力求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设计心育目标,准确把握切入点和结合点,使各科教学都能起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作用。如思想品德课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语文教学要有效地引领学生进入作者营造的情感世界,有意识地在分析和評价作品过程中向学生渗透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就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品位,使学生情操得到陶冶,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数学教学中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可以教育学生正确归因自己的考试结果,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考试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激发学生更加努力的勇气;体育课上发扬拼搏精神、克服畏惧心理;英语课中要能够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美育课堂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劳动课中开展劳动竞赛,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极大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课堂教学服务。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endprint

(四)心理咨询中矫正

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

(五)教师心育中突破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成长,要抓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抓好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六)家庭教育中延伸

学生所有的心理问题几乎都可以在童年找到背景,可以说,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形成于家庭,表现于学校,如不及时矫治,将来就会危害于社会。因此,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同步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同时,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

(七)校园文化中陶冶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都是一个特定的“心理场”,不仅人能改造环境,环境也能影响人的心态。要不断地优化育人环境,创设符合心育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努力做到“绿化、美化、香化、亮化”,打造“三园”(学园、乐园、花园)式学校,使每一寸土地都成为育人育心的基地。心理环境的教育要在“软件环境”上狠下功夫,努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端正校风、班风、教风、学风、考风,使师生能在赏心悦目、轻松怡人的氛围中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

(八)社会实践中磨砺

中小学生最终都要步入社会,而现阶段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脱节严重,不能不让人忧虑。心理健康教育要抓住学生缺少社会实践、缺少实际体验这个问题,为学生“补课”,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经风雨、见世面”。学校要结合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这对于中小学生顺利完成社会化进程,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将起到无可估量的作用。

二、强化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建设,逐步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校园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

建设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制度文化更有利于逐步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所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是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实施体系、评价体系、保障体系等环节的有机整合和协调运转。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八有制”。

1.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实施“一把手工程”,因为“领导的眼光有多高,心理健康教育之路就走多远”。

2.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灵魂与核心。“心育”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取得教师资格和心理咨询师资格,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并切实解决其职务(职称)评聘问题;专职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兼职教师工作量由学校核计并兑现相应待遇。要分期分批对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轮训,切实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

3.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这是有效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

4.有心理健康教育课时。要严格地实施“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开好课堂”,每两周一课时,列入课表。

5.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6.有心理咨询室。这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平台与亮点。要实施《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指导规范。原则上,中心小学以上及有条件的农村学校都应建立心理辅导室。

7.有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这是学校“心育”可持续性发展的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之中,教育督导部門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督导检查。教育部要适时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创建活动。

8.有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积极组织相关课题申报和优秀成果评选。要积极引导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要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各级教研机构应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专家学者、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水平。endprint

三、强化教育科研,打造和谐校园

“科研兴校、科研兴教”已成为一种共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当然也需要教育科研。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专家学者、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水平。以全方位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作为工作重点,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通过三年的研究,课题组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促进了区域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潜江市按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全面推进、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根据本地实际,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市10所实验学校各具特色,2014年秋已在全市所有中小学推广。

刊发论文16篇,论文获奖14篇。其中《发挥心理效应 构建和谐校园》刊發于《中小学德育》2011年第1期,2013年获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湖北省第6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四个阶段的心理问题研究》刊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第9期(下),2013年获“潜江市第5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远离教师猥亵性侵 构建和谐校园》刊于《平安校园》2014年第1期,2014年1月获“湖北省第5届中小学德育专家论坛”一等奖;《探索八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构建和谐校园》刊于《课堂内外·教师版》2014年第1期,2012年12月获省教科所主办的“第4届湖北省中小学德育专家讲坛学术征文”一等奖;《问题学生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刊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11期(下旬),2015年5月获潜江市政府奖“潜江市科技进步奖”;《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打造平安校园》刊于《平安校园》2016年第2期,2015年获湖北省教育学会年会论文一等奖;《探索幸福德育 构建幸福校园》刊于《新课程研究》2016年第19期,2015年获湖北省中小学德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一等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与模式研究》刊于《新课程研究》2016年第10期,2017年6月获潜江市政府奖“潜江市科技进步奖”。

参编学术专著、参编教材。参编了学术著作《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那点事》,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参编了学术专著《德育在行动》,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将于2015年2月出版;参编了湖北省中小学地方教材《心理健康教育》,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参编湖北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读本《育友善之花 建和谐校园》,湖北教育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参编了教师教育精品教材《小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将于2018年9月出版。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有效性。“八有制”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与“八合八维”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模式,虽经多年的研究与探索,但也只是初步的尝试,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华.发挥心理效应 构建和谐校园[J].中小学德育,2011(1):57-59.

[2]张华.探索八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构建和谐校园[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4(1):58-59.

[3]张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与模式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7,10(4):124-127.

(作者单位:湖北省潜江市教科所,潜江,433100)

编辑/丁 尧 终校/于 洪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