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新
摘 要:美国心理学家伯格认为:人格是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人格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一种教育方法,它以人文关怀为核心,构建德育网络,开展主题活动,潜移默化,激发情感,提升学生思想素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多年来,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着力点,通过感恩系列活动、文明礼仪教育、课本剧、辩论比赛等把社会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内化为学生稳定的行为方式,将人格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最近发展区”,着力打造学校德育特色风景线,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人格教育;感恩教育;德育
如果您询问我校学子对母校最怀念的是什么?那么,答案一定是丰富多彩的。黄昏时分,听校园“青春飞扬广播站”的悠扬旋律和动人音色,一场感人的报告;一次有家长、老师、社会义工共同参加的“共托”活动;老师到家里的一次访问;一年一度的课本剧、心理剧表演和辩论比赛;走过彩虹般的成人门,激动人心的成人宣誓,放在心愿箱里的那张写给二十年后自己的一张心愿卡……各种各样的人格主题教育活动和学生美好的生命如期相约,正是因为这一次次的深情赴约,让学生人格健康完美,温润如玉,似花绽放。
感恩教育:在学生心田播种健全人格的种子
我们的人格教育是从感恩教育“扬帆起航”的。我们认为,具有健全的人格,首先应该包括对父母、朋友等具有显示爱的能力,也就是说既要接受爱也要懂得爱别人。
通过专家引领感恩。发挥专家、名师在人格教育中的引导的力量。连续近十几年,邀请了几十名感恩教育专家来校报告,报告充满了感染力。一些曾经出入于网吧而荒废了学业的学生主动而勇敢地跑到演讲台上,泣不成声地向家长和老师道歉,发誓痛改前非,重新找回自我,塑造自我。毕业于同济大学的我们08届学生小史在高一时沉迷于网吧,成绩一落千丈。还记得2006年那个冬天,他第一个走上感恩报告会的主席台,大声地喊出:“以后我再也不去网吧了,再也不去网吧了!我再也不会让父母担心!”一诺千金,从此步入学习和生活的正确轨道。
通过亲情作业感恩。在传统的民族节日里,布置学生必须完成一项特殊的作业——亲情作业。作业构成了一个人格教育系统:(1)健康我家,与父母一起参加锻炼活动;(2)书香我家,与父母共同阅读一本名著;(3)温暖我家,帮父母做家务;(4)祝福我家,给父母、长辈一句祝福话语。同学们在作业的完成中实现了亲情双向对流,构建了和谐的亲子关系。10届学生陈某在一次回校与新高一学生座谈会上说:“亲情作业让我收获了许多。我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以后我会努力学习,不辜负父母对我的期望。”
通过节日教育感恩。每年的母亲节和父亲节是给学生传输亲情,培养友善的契机。精心设计出具有学校文化元素的感恩卡,让学生开展“给妈妈(爸爸)写颁奖词”活动。每个学生仔细观察父母,用最简洁的言语和一颗真诚的心,表达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说说父母的善良与勤劳。一张张感恩卡满载着学生体会到的亲子之爱在校园里飞扬,学校将写好颁奖词的感恩卡设计成一个个展板,在优美的校园画廊里倾情展示,再由学生评选出最感人、最优秀的作品。小张的母亲是比小张大8岁的后妈,小张读高一时说什么也不能接受她,平常两人之间没有话说,双休日小张总是找借口住姥姥家。2011年母亲节的那张感恩卡搭起了她们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小张后来就读的苏州大学的辅导员羡慕她们是一对“好姐妹”。
通过公益活动感恩。2011年9月学校与上海的教育培训机构共同策划大型德育体验活动——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该活动培训机构研究生发起募集资金,招募义工,这些义工来自全国各地,有著名企业、有知名学者,也有普通百姓。学生、家长、老师和志愿者们一起被混编分成30个小组,通过不一样的自我介绍、小组分工合作开展活动、竞争上台表演舞蹈、黑暗中摸索漫漫人生路、讲述蓝丝带的感人故事,最后由学生用画笔画出自己的所感所受。活动通过体验式方法让学生、家长、老师聚集一处,放下角色回归人与人之间最普通的关系,充分升格日常沟通方式,密切关注人际交流,让感恩的心在平等、信任、和谐的氛围中潜滋暗长,深化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引爆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课本剧和辩论会:为健全人格的强基固本
我們的人格教育是从校园文化中“补钙炼钢”的。我们以校园文化艺术节为载体,潜心打造课本剧、辩论会两大品牌活动,充分发掘文化中的德育元素,力求让学生在文化学习与实践中,接受正能量的熏陶,提高明辨是非和真善美的能力,用文化的方式做有灵魂的教育,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健全人格,强基固本。
用课本剧给人格教育补钙。每年4~5月份是校园文化氛围最浓的季节。 高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和学生一起,精心选择适合学生改编和演出的课本,然后改编成剧本,反复排练,最后在学校“三友厅”演出。通过课本剧的改编和演出,不仅培养和锻炼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表演技巧,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走进了课文、深入理解了课文,在对名著的品味和鉴赏中,增强了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在潜移默化当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高三(4)练某在高一时由于不能很快适应高中九门学科的学习,成绩一再下滑,家长不能理解,不断责怪并加压。她一度精神惶惑,产生了辍学的念头。在心理老师的帮助下她一步步地走出困境,阳光地面对高中生活。在语文老师和心理老师的指导下,她将自己成长中的这段经历编成剧本《逆风少年》,自己和同学一起表演,把生活搬上了舞台。因为来自生活,所以亲切。因为亲切所以感人。
用辩论会给人格教育炼钢。高二年级的辩论赛因其独特的比赛方式和多种素养的展现而深受学生们的喜爱。第一步,年级组领导、班主任和语文老师一起,帮学生们选择既有趣味又有意义的辩题。例如:高中学生应该有手机/高中学生不能有手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扫天下,何用扫一屋;恋爱对学习是一种促进/恋爱是学习的杀手;追星是一种进步的动力/追星是不自信的表现等等。第二步,学生们进图书馆、上网查找资料,搜寻论据,一次次的演练。第三步,辩论场上的比赛,唇枪舌剑,看似是口才的比拼,其实它考验的既是一个参赛团队的合作、配合精神,也是一次成功的辩论赛,背后所包涵的是同学们孜孜不倦的读书竞赛。第四步,话不说不透,真理不辩不明,一场场精彩的辩论,最后的结果是让在场的同学们擦亮了眼睛,明辨了是非,传播了正能量,增加了人格的饱和度。
文明礼仪教育:让学生人格素养外化成美丽的行为方式
我们的人格教育是通过文明礼仪教育“梳妆打扮”的。
美丽的礼仪教育常规制度。2011年第十一届学生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张家港高级中学“学生文明自律公约”量化细则》《张家港高级中学学生仪表形象章程》。它从学生的言行举止、人际交往等方面对学生的礼仪文明进行引导规范。各个班级针对班级学生个性特点,进行个性化的班级文化设计与制定,形成班级特色的文化符号以及宿舍文化。每月评选文明礼仪红旗班集体,每月班与班之间流动的是红旗,飘扬的是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礼仪素养。
美丽的礼仪教育校本教程。2014年1月江苏省文明委颁布了《关于在全省开展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意见》,意见中明确了高中阶段“八礼四仪”的31条教育规定,彰显出政府对中学生生活的主动介入和规训,体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我们根据“八礼四仪”的规范要求,结合我校在培养学生文明礼仪习惯方面的一些具有特色的做法,精心编写了礼仪教育校本教材《礼约》;各年级根据年级特点,通过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形式,消化礼仪课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知礼仪,懂礼仪,用礼仪。
美丽的礼仪教育系列活动。每年的3月至5月间,我们定期开展成人系列活动。学习有关公民素质材料,组织《18岁,扬起责任的风帆》的主题班队活动,学唱《我们已经长大》歌曲,举行成长仪式,制作《我的十八岁》电视短片,定格师生一起走过的精彩岁月,留下成长的青春印记。让学生体会到我们曾经这么精彩过;感谢所有的往昔,让学生手捧宪法宣誓,明确我们,已经长大!明确未来的责任与使命,立志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和民族的辉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