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来杭中亚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感知

2017-12-09 03:24陶洁云雷翠颖
文化学刊 2017年11期

陶洁云 雷翠颖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一带一路”背景下来杭中亚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感知

陶洁云 雷翠颖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2017年,适逢中国举办第一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又是“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实施的第二年,我国与中亚五国的关系趋于复杂化。因此,立足中国现状,了解中亚五国文化,对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正在中国杭州学习的中亚留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文本分析,旨在梳理出中亚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感知,收集中亚跨文化交流的资料与数据,为有关高校未来的国际化建设提供参考与建议。

一带一路;中亚留学生;跨文化交流;中国文化

中亚国家作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西进的首站国家,近几年来双方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化和密切。目前,中国已取代俄罗斯,成为中亚五国的第一贸易伙伴,且双方贸易结构互补,产品结构趋于优化,贸易发展潜力巨大。此外,中国先后与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签订若干联合宣言,提升了双边的伙伴关系,保障了各国和平发展与合作安全。在政治互信、经济融合的基础上,中国同中亚五国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一、“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亚文化交流新机遇

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新疆地区自古就是中国中原地区与中亚各民族往来的主要通道。中亚五国独立后,与中国的文化交往进一步发展。尽管双方的文化交流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交流来往日益频繁,逐渐扩大规模,提高层次,增强了文化影响力。自从开启“一带一路”建设模式,双方人文交流的指标不断提高,据中国新闻网报道:截止到2016年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在华留学生就达20多万。[1]而自2012年以来,中国共有35万多人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仅2016年,就有7.5万人,比2012年增长了38.6%。此外,中国已在1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中国文化中心,且计划在2020年前,再设13个。同时,随着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的签订,通过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学习汉语的中亚国家人民飞跃式增加,中国与中亚全方位的交流合作趋势明显。

二、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文化之于人就像水之于鱼。文化无所不在,它是人类成长的自然环境,如同空气,不必刻意去呼吸。举手、投足,无时无刻不受文化的影响,文化就像是一种无声的语言。王佐良先生曾说:“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就无法掌握语言。”[2]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也就不同,正如许国璋先生所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容器,与文化水乳交融。”[3]

文化是复杂多变的,跨文化交际更是如此。跨文化交际范畴经常使用客观文化和主观文化对文化进行分类。根据斯图尔特与贝内特的定义:客观文化指的是文化的社会制度及人工制品;主观文化指的是文化的心理特征,它包括观念、价值及思维方式。[4]在“冰山理论”的描述之下,客观文化属于水面上那十分之一看得见的文化,而剩下那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则属于主观文化,既看不见也摸不到。霍尔指出,文化是无意识的,文化中只有小部分是显性的,存在于人类的意识中,而大部分文化是隐性的,虽然存在于人类的意识之外,但蕴涵了文化最核心的要素,引领着人类的行为和观念。[5]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误解主要出现在主观文化层次,那些文化冲突,表面似乎是人类与看得见的文化发生摩擦,实则是与“深层文化”的矛盾。

三、来杭中亚留学生的跨文化交流

在“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的支持下,越来越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选择来中国接受教育,杭州近三年也迎来了中亚留学生来华高峰。本文对35名来自中亚五国的留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文本分析,其中有30人来自哈萨克斯坦,各有2人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1人来自土库曼斯坦。分析的材料是他们在中国学习生活两年后上交的一份采访报告,被采访者主要是中国大学生,采访主题由采访者确定,报告内容中英文书写皆可。采取主观文化和客观文化的分类,并根据祖晓梅在2015年对两种文化的补充:将客观文化细分为地理与环境、人口与民族、历史、政治制度、家庭和婚姻、教育制度、传统思想与宗教、艺术、文学、风俗习惯和休闲生活;主观文化细分为世界观、价值观、思想和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社会交往、非语言行为、态度、交际风格。[6]下面本文将分别对材料中出现的主题关键词进行归类,如图1、图2所示。

(一)客观文化

图1 客观文化下的来杭中亚留学生跨文化交流主题关键词汇总图(作者自绘)

由图1可知,中亚留学生对风俗习惯(30%)、人口与民族(10%)、教育制度(12%)和传统思想及宗教(12%)的文化敏感性较大,四者占总的64%,其中风俗习惯主要涉及中国人的饮食、节日、服饰、婚礼、丧礼等方面,对中餐、春节和中国婚俗的兴趣极大;人口与民族方面,聚焦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民族政策和地区贫富差距;教育制度方面较多谈及中国的学期教育、初级教育和中等教育,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于民族和信仰宗教的不同,中亚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思想及宗教的关注也很多。此外,22%的中亚留学生选择以中国的绘画、书法、建筑、音乐、家庭结构、婚姻情况为主题,8%选择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而选用文学、地理与环境、历史的最少,只有6%。

(二)主观文化

图2 主观文化下的来杭中亚留学生跨文化交流主题关键词汇总图(作者自绘)

如图2所示,34%的中亚留学生表达了对中国人、中国文化的看法,主要体现在他们能够明白刻板印象、偏见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有关思想和宗教信仰、世界观、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中亚留学生对这些方面的文化认识与理解较接近,分别是15%、13%、12%和12%,具体表现为:(1)中国儒释道思想和中国主要宗教对中国人信仰产生的深远影响;(2)中国人对待生命、自然、社会、历史等的观念和态度;(3)中国人社会交往的礼仪和禁忌等;(4)中国人如何看待和处理家庭关系、朋友关系、与陌生人的关系等。相比之下,极少数中亚留学生注意到价值观(7%)、非言语行为(4%)、交际风格(3%)和思维方式(0%)这四个方面的文化,思维方式没有得到关注。

四、结论

霍尔的“冰山”理论认为,价值观、世界观、信仰、态度都属于“深层文化”的范畴。根据上述得出的数据,除态度外,中亚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感知还不深入,而且处在这四者之上的思维方式,更是无人问津。出现此种状况,可能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文本提供者较少,自身情况又复杂。这些中亚留学生来杭学习的时间较短,尚未接触到中国文化的深层部分,而且文本数据较少,存在一定缺陷。二是相关群体研究太少,导致教学内容不够完善。国内对于在华留学生的研究多以欧美留学生为主,缺乏对中亚留学生的个性化调查,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料与数据,教师无法及时调整针对中亚留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未来,中国将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合作,这必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进行学习和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怎样才能更好地寻求文化间的共性,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从而达到经济上更良性的互惠,以及文化上更融洽的交流,是亟待探讨的问题。

[1]杨彦宇.2016年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华留学生达20多万[N].中国新闻网,2017-05-11.

[2]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中国翻译,1984,(1):2-6.

[3]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9.

[4]斯图尔特,贝内特.美国文化模式:跨文化视野中的分析[M].卫景宜,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2.

[5]霍尔.超越文化[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4-124.

[6]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247-249.

【责任编辑:周丹】

G206

A

1673-7725(2017)11-0059-03

2017-09-05

陶洁云(1991-),女,浙江嘉兴人,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