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秋,周 璇,刘子洋
(1.吉林省通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吉林通化134001;2.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南京210001;3.长春大学,长春130001)
“亲子教育旅游”独特价值、问题及改进策略
张月秋1,周 璇2,刘子洋3
(1.吉林省通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吉林通化134001;2.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南京210001;3.长春大学,长春130001)
亲子教育旅游是现代社会倡导的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和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审视当下亲子教育旅游发展现状发现,亲子教育旅游还存在着父母教育缺乏主动性、忽视认知以外的教育、父母角色定位不准确诸多不足。应对这一实践偏差不仅需要父母主动提供教育资源,更需要其对孩子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同时注重主动参与旅游活动,保持各自的独立性。
亲子旅游;教育资源;实践偏差
与一般的旅游活动形式一样,亲子游的教育功能与其具有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等相互补充。但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教育活动,在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与价值就凸显出来了。
(一)促进孩子横向融会贯通的认知能力
旅行正是促进孩子横向融会贯通的最好方式,旅行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不同的生活环境以及丰富多样的材料,孩子们可在旅途中扩大知识面,将各种书本及教室里获得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当孩子学习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材料之后,他们就能对这些材料进行横向的比较、分类、排序等。
(二)增进父母与孩子间的情感交流
旅游中的亲子活动可以让孩子从日常沉重的学习压力中暂时“逃离”,在游玩中释放心情,在活动中完成亲子互动,消除彼此间的情感嫌隙,增加心灵的交流,拉近心与心的距离,让父母及孩子在游玩中增进彼此间的感情。对于父母来说,一次准备充分的亲子游活动能让其暂时脱离繁重的工作,并在各种亲子互动中愉悦心情,同时把这种情感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另外,家长可以充分利用亲子活动的机会,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其心中的想法,解读其长期的困惑,站在孩子的立场设身处地为其着想,让其体会父母的浓浓爱意。
(三)增强孩子的独立自主和社会交往能力
城市单元楼阻隔了孩子与邻居间孩子的交往,影响了孩子正常的人际交往,而此时的旅游,在扩大孩子视野的同时,帮助他们认识不同的人,扩大自己的朋友圈,积累丰富的社交经验。例如,在一些专门针对孩子的团体活动中,家长可以适时地选择抽身,让孩子与同伴尽情、尽兴地玩耍,让他们在娱乐的同时,学会相处、学会包容,增进与同伴之间的友谊。
(四)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因此,在亲子游活动中,家长可以以身作则,通过自身表现出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来感染孩子、教育孩子,让孩子观察到家长言行举止的细枝末节,从而发挥榜样的作用并产生模范效应。
(一)亲子游活动中缺乏主动教育
亲子游的体验主体是家长和孩子,而孩子又是整个亲子游的需求中心和服务对象,家长在选择亲子游的各项活动时应该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发展和需求特征。但是很多父母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简单地顾及到孩子这一角色而已,并未细化孩子每一阶段的不同需要,因此家长们最终选择的旅游活动总是笼统又宽泛,有时甚至根本不适合孩子成长的心理需要,也就未能实现亲子游的教育功能。
(二)忽视了认知教育以外其他形式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时代错过了的东西,到了少年时期就无法弥补,到了成年时期就更加无望了。这一规律涉及孩子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美育。”[1]不仅仅美育如此,社会教育和健康教育同样很重要。但是在实践中,虽然家长意识到亲子旅游的教育意义,认识到亲子旅游的教育资源,但是他们更多的把目光放在对孩子的认知教育上,忽视了社会、审美和安全教育。
(三)亲子游中父母角色定位失准
家长的角色认知是家长对参与亲子活动的角色作用、角色地位以及参加教育效果的一系列认识。[2]在亲子游活动中,家长容易扮演旁观者和执行者两种错误角色。亲子活动应该是多向互动性、全面教育性的活动,家长作为亲子游的成员之一,对亲子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主动引导孩子学习并规划旅游活动
首先,家长需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发展特点。亲子游的对象是0到18岁孩子及其父母,而孩子在这一阶段的各个时期的发展需求有所不同,因此家长必须了解其发展特点及需求特征。0到3岁的婴幼儿自理能力较差,他们理解其周围环境的过程就是感觉和知觉,他们通过不断的自我反馈来达到发展的目的。3到6岁的孩子逐渐进入学前期,他们的社会性和人格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开始渴望和同伴发展友谊,并且他们与同伴的关系更多建立在陪伴、游戏和乐趣的追求上。6到12岁的孩子进入学龄期,孩子已获得独立思想,形成对事物的是非判断,社会交往进一步扩大,与同伴的竞争意识强,有着较强的求知欲。12到18岁的孩子已经进入青少年这一群体,他们的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主义,个性化特征凸显。[3]
其次,家长需考虑到学校课程内容的特点。语文课本中课文标题呈现出的景点名称、古诗里暗藏的名胜、习题中的实践活动部分等都透露着从教材回归到自然的理念。小学科学课本中对大自然奇观异象的描绘、中学地理中直观具体的表层环境描述、中学历史对我国古往今来各个时代精粹的叙述等,无一不在大自然、大社会这本书中体现出来。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多为传授型,他们获得了相关的知识,如果在实际生活中能够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那么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就更加深入了。家长可以通过研读孩子课本上的内容或者与任课老师交流,来获取相关信息,使旅游计划准备得更充分,旅游内容更充实。
最后,家长需整合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学校课程内容以及现有的旅游资源,来规划旅游活动。0到3岁的孩子自我发现和自我感知时期,因此装点新奇的主题乐园,景色优美的自然风光如沙滩,拥有多种新奇动物的海洋馆和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豪华游轮是家长规划旅游活动时较好的选择。3到6岁的孩子已经进入幼儿园学习,初步具有认知意识与能力,其最大的偏好是亲近自然。语文课本的插画、数学课本的图形等都可以在大自然中找到原型,因此家长应多考虑有助于积累常识的海洋馆、娱乐性质高的主题乐园、可以展示儿童才艺的豪华游轮等。6到12岁的孩子已经进入小学阶段,认知能力日渐成熟,学习任务加重,小学科学课关于自然的知识以及语文课本中提到的各色各样的景点都是家长选择旅游活动需考虑到的内容。因此学习性较强的博物馆、科技馆、科普型的农场,增强体能素质的活动如登山等是较好的去处。12到18岁的孩子进入中学,其独立性增强,并且对于地理、历史等科目的知识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因此在规划旅游活动时让其主动参与,家长负责引导更好。
(二)对孩子进行全方面教育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认知教育是家长利用亲子旅游资源对孩子实施最频繁的教育。家长在带孩子旅游的过程中,应在一个愉快的气氛中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开拓他们的视野。家长利用亲子旅游进行社会教育活动主要表现在发展人际关系和遵守社会行为等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通过观察、倾听及与他人接触获得的信息,提升孩子的情感及其与社会交流的程度,使孩子在开放的空间和舒畅的气氛中与其他孩子、家长融洽相处,同时通过在游玩的过程中与孩子交流来缓解家庭成员的精神压力,促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孩子的审美情趣是在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美好的环境可以给孩子以最频繁和持久的美的享受。[4]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美感发展的特点,引导孩子注意和欣赏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在各种活动中,积极反映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亲子旅游是对孩子实施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孩子健体强身的一个重要途径。家长应通过带着孩子参与攀岩、登山等旅游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磨练孩子的意志,让孩子在旅游中锻炼自己小小的意志,不断促进其发展。同时,家长在旅行的过程中,要帮助孩子树立安全意识,向其讲解乘坐各种交通工具的安全需知,尽量选择安全性高的旅游项目。
(三)明确自身角色以促进孩子向更高方向发展
首先,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角色观。从观念层面来讲,家长需要进行角色学习,也就是要懂得自己角色的权利、义务等,另外他们平常还需要多关注家庭教育方面的信息,多与教师以及其他家长交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与时代共进步,从而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和角色观。[5]从实践层面上讲,家长需要不断锻炼与学习,将这种教育观与角色观合理适当地运用到亲子游活动中。
其次,家长需根据孩子的个性和年龄特点来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亲子活动必须以“子”为主,尊重孩子的需求差异。父母要根据孩子每个阶段身心发展的特征来定位自己所处的角色。0到3岁的孩子还处于婴儿期需要大人尤其是母亲的陪同,而且其行走能力还处于初步阶段,因此在亲子游活动中,家长需要时刻陪伴左右,引导并启发孩子认识自然、感受自然。3到6岁的孩子好动,但是独立性较差,家长可以稚化自己的思维,站在孩子的立场与其共同活动,陪同其做一些简单的游戏。但是家长不必时刻陪伴在子女旁边,一些活动让孩子自己去参与、感受。6到12岁的孩子处于童年期,喜欢与同伴进行游戏,独立性逐渐增强,针对这一时期的孩子,家长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自由活动,但为了安全,要让其在家长的可视范围内。12到18岁的孩子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活动能力,家长这时可以扮演“旁观者”的角色,提高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同伴及环境的力量来促进孩子向更高方向发展。
[1]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唐其慈,毕淑芝,赵 伟,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2] 刘 丹.家长角色观对亲子互动的影响—基于亲子园情境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3] 张 红.有关亲子游产品及其开发的几点思考[J].旅游研究,2010(4):51-55.
[4]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5]王 静.幼儿园亲子活动中的家长角色定位[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1):12-14.
[责任编辑:王功巧]
F590
A
1005-913X(2017)05-0141-02
2017-04-07
张月秋(1969-),女,山东焦南人,讲师,研究方向:档案学;周 璇(1993-),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刘子洋(1995-),男,吉林通化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