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堂上过度使用手机的现实反思及应对

2017-12-09 14:23:05杨益娟
市场周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围栏教学管理大学生

杨益娟

大学生课堂上过度使用手机的现实反思及应对

杨益娟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它在给予人们带来学习、生活更加方便的同时,也引起了大学生的过度使用。如何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和专家学者们广泛关注的课题。文章在对大学生课堂上过度使用手机的本质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应对措施:把手机纳入教学管理应用平台,用手机进行课堂辅助教学,科学引导大学生从过度使用手机到用好手机。

课堂;手机;教学管理;平台;辅助教学

走进大学课堂,最常见的景象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激情四射、筋疲力尽,学生却在台下应者寥寥、埋头不语。他们的注意力,过去多放在课堂上看小说、看课外书甚至是逃课去上网上,现在则更多地放在使用手机上。这样的现象越演越烈,给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理应引起关注。

一、大学课堂上过度使用手机的现状

2015年,宁夏大学的孙银东副教授对该校35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上课时经常使用手机的人数所占比例为23.6%,其中,6.2%的学生整堂课都在使用手机,16.3%的学生甚至每节课都在使用手机;偶尔使用手机的人数所占比例最大,为69.1%;从不使用手机的人数仅占6.7%。2017年,石家庄铁道大学的李浩然博士对该校5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1%的学生表示会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其中53.8%的学生使用手机进行娱乐和聊天,46.2%的学生使用手机进行查阅资料和辅助课堂记录。

从以上两个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用“过度使用”来形容也未尝不可。自律性比较差的学生,上课时用手机看小说、看影视的有之,刷微博、玩社交的有之,听音乐、玩游戏、逛淘宝的有之,甚至考试时用来作弊的亦有之;即便是自律性比较好的学生,也难免会时不时地掏出手机来聊一聊QQ、微信,刷一刷朋友圈;不管给他们上课的是德高望重的教授还是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无论上的是较为重要的专业课还是略显次要的选修课,学生们都会“一视同仁”——该学的学,该玩的玩(手机)。唯一能有效控制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时长与频率的,恐怕只有手机电量了,用个别学生的话来说,上课时“课本可以不带,充电宝却不能不带”,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二、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现象下隐藏的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现象是人能够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的,可以通过感观直接获得的认识;本质则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无法通过人的感官感知;现象和本质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人只有运用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近年来,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使得手机不再是“暴发户”和“大款”们专享的奢侈品,旧时王谢的“堂前燕”,如今早已“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和上世纪末出现的只能用来打电话却动辄上万元的“大哥大”相比,现在的手机不仅在功能上越来越强大,在价格上也越来越“亲民”。相对中学生而言,大学生的学习不是那么紧张,经济能力相对宽裕,接受新事物、追求潮生活的意愿和能力都更足,因此对手机的依赖性也就更强一些。然而这些都不过是表象。

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可以满足一个大学生大部分的学习生活需要,花一台机器的钱就能很好地实现各方面的需求,从而减少其他设备的购买。例如,拍照功能强大的手机可以取代照相机、摄像机,音乐功能强大的手机可以取代CD机、MP3,硬件性能突出的手机连去网吧打游戏、看影视剧的钱都替学生省下了,正所谓“一机在手,天下我有”。更何况,在通信网络由2G向3G、4G、5G不断飞速发展的同时,通信资费也在不断下降。只需千元左右,就能拥有一部可随时随地上网查资料玩游戏享娱乐的智能手机,并且办卡时除了有各种各样优惠套餐可供选择,每月还有大量的流量赠送或是免费的校园网络。手机及其带来的服务惠而不贵,每个大学生甚至是贫困生都能买得起、用得起,平时用得多、用得顺了,课堂上离不开、放不下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才是隐藏在表象下的本质。

三、把使用手机纳入教学管理应用平台,引导大学生科学使用手机的路径选择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7年8月4日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较2016年底增加2830万人,手机上网比例持续提升。手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毋庸置疑,大学生对手机的过度使用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面对这样日益严峻的挑战,高校的教学管理者应该何去何从?

堵,是无可奈何的办法。要求学生课前上交手机、关闭手机,或是提供“手机收纳袋”让学生存放手机,虽然效果立竿见影,可也有不容忽视的硬伤——万一哪位学生家里有急事却接不着电话,岂不是太不近人情?堵疏结合,是更为明智的选择。例如采取技术手段在上课时间断网,这么做虽可阻止学生在上课时间用手机上网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也不妨碍他们接听重要电话,但是利用手机查阅与老师授课相关的知识点的大门也被堵死了,而且不自觉的学生依然会用手机来玩游戏或是看影视剧。对此,笔者认为,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问题,可以尝试把手机作为移动终端纳入教学管理应用平台,充分挖掘手机作为教学辅助用具的功能,科学引导大学生从过度使用手机到用好手机。

(一)把手机纳入教学管理应用平台,促进课堂教学信息化建设

百度百科对智能手机的定义为:智能手机,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独立的运行空间,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导航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手机类型的总称。凡事都有两面性,手机也是如此。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得不好就会影响教学质量,而用得好,又何尝不能成为促进教学发展的助推器呢?既然目前尚无法行之有效地阻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则应转变观念,引导他们在课堂上用好手机。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就是要让现代信息技术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融合发展、促进学校教学和管理的改革。智能手机作为业已高度普及的移动终端,完全可以成为这项改革的应用平台支撑,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教育管理的优化。例如,在PC和拨号上网时代,让师生人手一台电脑、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只能在专业院系特定课程上实现,任何一所高校都没有那个财力也没有那个必要去实现全员全课程覆盖;进入“互联网+智能手机”时代,让师生以手机作为移动终端,在无线网络环境中全程进行互动式的课堂辅助教学,在任何一所高校、任意一门课程中都能够成为现实。因此,学校在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时候,不妨考虑加强和完善教学管理应用平台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想方设法将手机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二)把手机纳入教学管理应用平台,对教学实施精细化管理

要把手机纳入教学管理应用平台,首先要建设一个功能完备、运行流畅、适时更新的教学管理应用系统。学校需要从硬件、软件、团队三个方面着手打造这样一个系统。硬件方面,需建设一个性能强大的后台管理终端及其设备体系,对一些规模较大的高校来说,这个终端需强大到足以容纳2~3万人同时上线操作;软件方面,需开发一个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管理APP应用程序,并科学设置教学互动职能,既可实现教学管理,如用手机二维码进行课时管理、用电子围栏技术防止学生逃课,也能实现课堂互动,如在线抽点学生回答问题或进行随堂小测验等,从而让师生更加专注于课堂;团队方面,需组建一个由专业人才组成的软硬件开发维护团队,根据师生的应用体验和教务部门的检查反馈,适时对系统进行更新和维护。

1.用手机二维码进行课时管理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新闻报道:大学生替课月赚两千多,有偿替课现象悄然成风;高校有偿替课流行,老师坦言有替课的确也认不出来;揭秘大学生有偿替课∶公共课成重灾区,最高40元1节。解决这些问题,一个二维码就够了。上课前,老师从教学管理APP上调出本节课程专属二维码投影在黑板上,学生在座位上扫码签到,登陆上线教学APP程序。从签到上线开始计时,下课前扫码下线结束课程,累计保持在线40分钟算完成一个课时(高校通常一节大课含两节小课,一节小课45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当然,为了防止有学生将自己的手机交给别人代为扫码签到,在二维码之外,还可以加上面部识别或指纹识别方式签到,有效杜绝高校替课现象。

2.用电子围栏技术防止学生逃课

随着“平安城市”和“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具有网络管理功能的电子围栏系统越来越受用户的青睐。例如,为了将共享单车纳入健康发展轨道,有关职能部门尝试使用北斗卫星定位和电子围栏设置,引导市民在指定停车区域规范有序停车。或许有的人认为,利用电子围栏技术来防止学生逃课有点小题大做,但是笔者相信,随着电子围栏技术的发展,它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容易被人们认识和接受。设置电子围栏并不以“画地为牢”为目的,只需把学生留在课堂上即可。例如,针对有的学生会请同学将上课用的二维码拍照发送给实际没有到堂的自己,有必要在教学区域内设置电子围栏,只有当唯一标识码信息(IMEI、IMSI等)已经进行过登记的手机出现在指定区域内时,才可以进行扫码上线、下线的操作。

(三)把手机纳入教学管理应用平台,使师生更加专注于课堂

为了让学生的注意力从玩手机上回到课堂教学中来,可以在教学管理APP中开发各种使师生更加专注于课堂的功能。例如,为确保学生在课堂上无法用手机进行与教学无关的操作,可以开发页面锁定功能,即,当学生的手机画面离开教学APP页面时,系统自动断线,除网络原因外,规定一节课断线3次或5次以上者,本节课作缺课处理。还可以开发在APP上随时对在线的学生进行问答、测验等互动教学功能,教师可以在APP中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表现进行评价,随堂测验的结果也可记录在案,作为平时成绩的计分参考。此外,分析研究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大数据,还可以让教务部门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估、教师业务水平评价、教学内容改进等活动时作为参考。

综上所述,在无法彻底阻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情况下,利用手机这个平台对师生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和管理,引导大学生把手机用好显然是最明智的选择。而且,只要功能设计科学合理,让广大师生特别是学生们除了专注于教学活动外别无选择,在课堂上过度使用手机现象也就会彻底消失了。

[1]孙银东.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情况调查及教育对策——以某高校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9(2):196-200.

[2]李浩然.大学课堂使用手机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25):56-57.

[3]肖艳娟.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表现及其影响[J].城市学刊,2016,37(4):105-108.

[4]张煜,姬海霞,胡婷,宋波.课堂辅助教学新模式探索——基于手机APP软件开发[J].现代商贸工业,2017,(14):145-146.

G455

A

1008-4428(2017)12-133-02

杨益娟,女,江苏南京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科员、学士,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围栏教学管理大学生
恐龙公园
TBS围栏灭鼠技术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11-27 19:19:53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24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24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1:24
动物园
好孩子画报(2019年8期)2019-09-19 12:57:27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电子围栏系统在水厂中的应用
电子测试(2017年12期)2017-12-18 06:36:07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