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卓越工程师
——以重庆交通大学为例

2017-12-09 11:09郝国良
重庆行政 2017年4期
关键词:毕业设计卓越工程师

□郝国良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卓越工程师
——以重庆交通大学为例

□郝国良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明确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目标,促进高等工程教育转型,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战略举措,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1]重庆交通大学积极融入“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主动服务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重大需求,积极推进“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学校现设土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交通运输等7个“卓越计划”试点本科专业,共计41个行政班,1238名在校本科生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教学改革。从2012年至今,学校以校企“共建、共享、共赢”协同创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形成了“产学研结合、校企全过程协同”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一、制定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秉承“协调、合作、实践、融通”的教育理念,将知识、能力、素质、精神四维并重协调发展,以校校、校企、校地联合办学基地为平台,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坚持专业与通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培养学生对“大工程、大实践、大社会、大系统”的认识、适应及融会贯通的综合能力。邀请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了2015版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方案。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国家及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人文情怀、专业能力、职业操守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根据国家与行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制定了学校层面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标准。进一步把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要求落实在培养方案的具体环节中,设计了能力培养的实现矩阵,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加大选修课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重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将培养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和课外活动的各个方面。

二、构建“知行合一”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学校按照“大工程、大实践、大社会、大系统”的人才培养视野,根据“专业大平台、方向小模块”的课程设置原则,以明确课程归属与教学目标为重点,优化通识和基础课程设置,以突出专业优势与特色为主线,整合与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以实践创新能力为引领,优化实践环节与第二课堂设置,将创新创业学分、第二课堂学分纳入毕业资格审查,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课外实践锻炼的积极性。在学校提出总体原则的基础上,各“卓越计划”专业根据工程教育的相关国家标准以及各专业的历史传承,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与整合。为使学生逐步地、系统地增长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各专业课程按照“平台+模块”设置。专业课程内容尽量体现各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沿;专业核心课程突出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根据需要力争在企业现场讲授;根据社会和企业需要,设立灵活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模块。以交通运输专业为例,重构了以道路运输为特色,整合教学内容,重构形成“3层次、6平台、4课程群”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卓越计划”试点班的课程体系与普通班相比,理论学时大幅减少,实践学时大幅增加,按照“习-学-习”的课程秩序强化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更多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提高专业选修课比例,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

三、实行深层次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学校贯彻“以学为主,以教导学”新理念,树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实现卓越班师生在教学中共同成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习惯。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大力推行研讨式、案例式、研究型、操作型等教学模式,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教学全过程。[2]一是坚持实施“科研五进”,即科研成果进教材、科研信息进课堂、科研仪器进实验室、科研选题进毕业设计、学生进课题组,明确要求教师科研项目必须吸收学生参与,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率约20%。二是采用团队式、真题真做、总工答辩的“模拟设计院”方式,跨学院开展“综合毕业设计”,学生毕业设计选题逾70%源于一线工程和科研项目。三是制定出台了《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管理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按照“积极支持、分类管理”的原则,积极组织开展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构建了“3+3+X”的多层次竞赛体系,推行“一院一赛一活动”要求,确保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十二五期间”引导学生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等30余项学科竞赛,获得全国特等奖7项、一等奖52项,开阔了学生视野,增强了动手能力。

四、创建面广质优的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基地

实习教学基地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是高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的重要平台。[3]在专业特色建设和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改革的驱动下,学校卓越工程师班不断拓展办学空间,不断强化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深化校企合作育人改革,从“实习式”基地逐渐向“项目训练式”“专项培训式”“联合指导式”等新型综合实践基地转型。2012年以来,学校联合高校、国内外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携手共建的“长江航运工程与智能航道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山区桥隧长期性能与安全交通行业协同创新平台”,参与组建的“长江黄金水道绿色与安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相继成立,与重庆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南京百博思玛咨询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等60多家地方政府、大型企业或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50个、人才联合培养基地19个,并拓展了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267个,先后聘请180余人次的校外导师参与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为教师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工程实践和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在“实习点检查、学院面评估”的质量监控模式下,毕业实习的总体质量和针对性、实效性得到保证,自联实习的比例明显下降。

五、打造德才兼备的“双师型”卓越化师资队伍

拥有卓越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卓越的工程人才,学校高度重视校企共同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加强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学术造诣以及很强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研发能力的优秀教师的引进与遴选工作,面向社会、行业和企业优先聘请高水平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工程师,特别是具有博士学位或具有副高以上(包括副高)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参加学校本科学生的实践课程教学,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企业实习、工程训练等,如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共聘任了80余位企业教师参与13门理论及实践类课程教学,邀请了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扈晓雯教授、中交一航局栾世华副总经理、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吴澎、重庆对外经贸(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刘立波等企业专家为学生作学科前沿专题报告。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工程项目或产学研合作项目、赴企业挂职锻炼和学习进修,为此,学校设立专门培训基金,实施课程“试讲”、设计“试做”、实习“跟队”制度和“青年教师到大型企业锻炼计划”,每年有计划地选送一批青年教师到大型企业工程岗位锻炼3~6个月,增进青年教师对先进工程应用技术的了解,积累工程实践经验。2016~2017年,学校各卓越专业从国内外知名高校引进博士9名,博士学历在职培养教师6名,参加三个月以上工程实践能力培养7名。制度和计划的实施,保障了卓越班人才培养内部管理得当,外部联络顺畅,经费管理科学和实习过程安全,实践实习效果明显。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高质量内涵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工作质量工作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韦丽兰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卓越工程师-以钦州学院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2,(7):33-36.

[3]何东升等. 强化实践教学、深化实践育人的探索与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127-128.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教务处

责任编辑:马健

重庆交通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202022),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53082),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J1500531)

猜你喜欢
毕业设计卓越工程师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高校毕业设计展吸引业内眼球
青年工程师
毕业设计优秀作品选登
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实现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