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
摘要:新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而农科专业大学生由于其特殊性,更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目前由于现实因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主动、有效关注所有学生。宿舍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其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重视宿舍文化育人的作用,根据农科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将宿舍打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农科专业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科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宿舍文化
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高速发展给他们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而多元思潮、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又给心智尚未成熟的他们带来种种考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有研究显示,27%的大学生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713%的大学生承受着很大或较大的心理压力。农科专业大学生由于其生源及专业背景因素,除了承受一般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外,还要承受由专业思想、就业环境、个人发展等引发的一系列心理压力。因此,农科专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值得我们关注。
宿舍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互动最为密切的社交圈,其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应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将宿舍打造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积极营造“正能量”的宿舍文化,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并惠及更多的大学生。
一、农科专业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1.专业偏见产生的低落。由于农科专业冷门、录取分数较低,导致大部分学生通过调剂专业来学习农科专业。同时,农科专业的学习范围广、生产实践教学多,专业学习难度较大,这导致许多农科专业的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缺乏热情,因而情绪低落,甚至产生厌烦、抵触的情绪。
2.人际交往带来的压力。农科专业因国家政策扶持,相较其他专业学费较低,许多农村生源的大学生选择填报农科专业。贫富差距带来的消费水平的差异,城乡差异产生的生活习惯的冲突等,导致一些农村大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校园生活,易产生自卑、焦虑心理,进而不利于其在大学正常的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紧张或不协调是农科专业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扰。
3.未来发展引发的迷茫。随着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增速减缓,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受传统轻农思想的影响,一些农科专业大学生不愿进入基层一线工作,产生供求偏差,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对未来发展的思考过程中,他们易对未来产生迷茫,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二、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较为落后。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处于从消极心理教育模式向积极心理教育模式转折的时期。在消极心理教育主导模式下,高校重点关注预防和矫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忽视了对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易使大学生不能正视心理问题,不能有效调节心理压力。
2.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管理中专业性较强的部分,对师资力量有着较高的要求。而目前高校的专业师资力量普遍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能将小部分有严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列为重点关注对象,难以对大多数大学生产生作用。
3.教育途径不全。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大多数是选修课程,这使得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是心理讲座,缺乏系统性知识灌输及实践探索。
三、发挥宿舍文化对农科专业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涵育作用
1.重视专业文化在宿舍文化中的体现。一些农科专业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情绪低落的原因是他们对所学专业存在偏见。高校可以利用宿舍区宣传栏加大对专业发展前景、优秀校友风采等的宣传,开展如室内植物知识竞赛、美丽窗台植物美化大赛等专业技能竞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农科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知,增强农科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自信感与好感度。
2.加强心理主题活动在宿舍文化中的融入。宿舍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问题易给农科专业大学生造成心理压力。高校可以以宿舍为主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间的亲密度与凝聚力,培养和谐的宿舍环境。
3.树立模范典型在宿舍文化中的引领。干净整洁的宿舍环境、合理规范的宿舍制度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高校通过树立宿舍模范典型,发挥宿舍文化的教育导向作用,使大学生摒弃陋习,传递宿舍文化“正能量”。新时期,高校必须引领农科专业大学生用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健康的体魄,用乐观的心态在迷茫中找到方向,获得前进的动力。
參考文献:
[1]李箐.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3):72-75.
[2]王承清,崔立中,等.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2(1):31-34.
[3]张培玉,姚贵库,邱瑞婵.当前农科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410-4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