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敏��
摘要:史料是进行历史研究和历史学习的基础,是学生与过去的历史建立联系的媒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材料、新情境成为高考历史试题趋于稳定的特点。材料的比例不断增加,形式日益多样,对学生材料处理能力的考查更加突出。材料不仅是主观性题目的主要载体,材料型选择题也已成为客观性试题的基本考察模式,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这类题目的解题技巧,本文就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
关键词:史料;立意;学科素养
一、 材料选择题
1. 题干中存在强调、转折关系。
【例】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然而,即使假定世界原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作者在此强调的是()
A. 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
B. 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
C. 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
D. 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
解析:如果在材料中出现“然而、但、尤其”这样表示转折意义的关联词,那么转折部分即是强调部分,是题眼所在,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回到上面题目尝试分析:“然而,即使假定世界原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 就是题眼所在。通过阅读可以看出,即使原有文明受到冲击,呈现出统一趋势,原有的特征仍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即未来的世界文明仍然是多元的文明……B、D项都仅涉及了其中一个方面;A项材料未体现,故选C。
如若再上升到文明史观的层面,实际上是说在工业文明冲击下,落后的农耕文明必然会发生变化,吸收先进的工业文明的成果,体现出向着未来进步的趋向。但是受到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民族,并不能完全的否定本民族的传统文明,世界文明继续呈现着多元化的局面。
2. 题干材料呈现并列关系。
《春秋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无适:没有嫡子。钧:均等。)这段记载说明()
A. 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
B. 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
C. 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
D. 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
解析:解題关键是坚持整体看问题,兼顾各个部分,防止以偏概全,客观评价题干所述事件。考点指向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材料信息表明:王如果没有嫡子,就选择立年长的,如果年龄相当,那就选择品德修养高的,品德修养也相当的话,那就用占卜。这说明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A、B、D都仅体现了其中一个方面,故选C。
二、 材料解析题
材料解析题通常是呈现出一定的材料,要求学生通过对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和规律的提炼,针对材料中涉及的某个问题或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认识,进而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或特性。命题的立意是联系实际、知古鉴今,常会涉及政治民主化、制度创新等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站在素养立意的高度思考,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需要公民具备怎样的历史认识和基本素养?
1. 启示类
材料一法国《1791年宪法》将《人权宣言》置于篇首,在正文中规定:一、 主权属于国民;二、 立法权委托给由人民自由选出的暂时性的代表们所组成的国民议会;“行政权委托给国王;司法权委托给由人民选出的审判官行使之。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国民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法国《1791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两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历程,从中你得到什么历史启示?
从素养立意的角度引导学生明确题目作答的方向即如何认识民主政治的发展趋向及特点,即:政治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2. 说明类
材料徐光启曾长期辗转苦读,深知当时流行的陆王心学,实为误国害民。徐光启走上了积极主张经世致用、崇尚实学的道路。万历二十三年(1595),徐光启开始与传教士郭居静交往。使他第一次知道……
徐光启的家乡地处东南沿海,水灾和风灾频繁,鉴于历年水旱灾害严重影响群众生活,这使他很早就对救灾救荒感兴趣,从2 1岁起就开始留意“水法”,对农田水利不断“周咨博访”。
——以上材料摘编自《徐光启传》和《徐光启评传》
结合材料,分析徐光启取得科学成就的主要途径,并简要评价徐光启的科学精神。
从素养立意的角度,引导学生明白题目作答的方向即当代合格公民素养的内涵,也即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其教育功能的体现。结合材料,不难得出优质答案。即:传承与借鉴相结合;注重科学实践和科技创新;以家国情怀,倡导经世致用等,这种精神给后人以深刻的教育和启迪,同时也凸显了高考的教育功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