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亚琴��
摘要:让语文课堂充溢音乐的情调,是我一直以来驻足在脑海中的。我以为,语文、音乐两个感性丰盈的词语,同构共生,定会让语文教学步入至美境界。本文力求从小学语文学习“音乐化”内涵、理论依据、尝试、操作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让语文、音乐二者携手走向语文教學。
关键词:语文教学;音乐化;内涵;尝试;操作策略
一、 缘起
无心插柳
让我们把镜头回放到那堂语文课。很抒情的一篇课文,课文朗读环节,我配上了轻柔的背景音乐。随着舒缓的音乐的流淌,孩子们的面庞是那么富有生机,富有灵性。亮亮的眸子跳动着音符的曼妙,语言文字在他们眼中精彩无比。他们在广阔的精神原野上驰骋,想象丰富,话语如不绝的泉水从心泉中哗哗流淌,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文与乐如此美妙的结合,让我陶醉了。
那节课,触发了我内心深处的情弦。语文教学,是否可以将音乐和语文相结合?怎样做才能尽可能地让语言和音乐结合从而产生最大的功效?小学语文教学音乐化怎样让孩子感受到清新的气息?
二、 小学语文教学“音乐化”内涵
众里寻“它”
“语言和音乐是共生的,相互间的影响与渗透最为直接。”小学语文教学音乐化,就是在语文课堂上借助音乐渲染,以声传情,声情合一,让孩子的情感得以激发,让孩子的思维变得跳跃,使孩子的世界受到熏陶,让音乐成为语文课堂上跳动的音符、情趣的载体、教育的纽带。它提倡让语文教学从纯科学世界向音乐世界链接,回到人的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的、流动的教育生活中来。
1. 孔子的“成于乐”之说
孔子,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曾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为,音乐能使人的学习达到艺术美的最高的境界。运用音乐,我们可以使孩子脑海中浮现出更加生动、更加丰富的画面;运用音乐,我们可以使文章的意境得到升华;运用音乐,我们可以让孩子的联想得到飞跃。
2. 卢梭的“活动建构”之论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法国哲学家,他认为:教学应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音乐活动恰恰为孩子学习语文提供了活动“弹唱”的平台,为孩子建构了轻松学习的舞台。
三、 小学语文教学“音乐化”有效尝试
千锤万击
“课文就是语言化的音乐,音乐就是音符化的课文”。为让两者的作用最大化,我做了如下尝试:
尝试一:借乐“引”文
生动形象的课堂导入能渲染语文课堂的气氛,从而更好地进入课堂教学。应该说,背景音乐式是很值得我们推崇的一种手段。
记得在教学古诗《游子吟》时,如果开课伊始就直接板书古诗,开门见山告诉孩子今天学习古诗《游子吟》,教室里定然是没什么反应。我采用借乐“引”文法,直接播放《游子吟》乐曲。随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深情的音乐响起,孩子们一个个都坐直了身子,侧着耳朵倾听,同时睁大了眼睛注视着古诗的内容。一遍音乐很快播放结束了。孩子们意犹未尽,一再要求:“老师,再放一遍吧!”“我们还想听!”此时,《游子吟》音乐再次在教室响起,全班孩子都跟着认真地唱起来了。
音乐,奠定了课文的基调。学生在音乐中很自然地进入了文本的情境,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学习情感被充盈。情感的不断丰富,催生了学习的欲望。其实,有了精神和言语的充足水源,学习的溪水定然会哗哗流淌。
尝试二:依乐“诵”文
在课堂教学中,当场播放音乐可以衬托背景,烘托气氛,使孩子产生共鸣,将课堂教学向高处攀升。
《桂林山水》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这一篇课文教学时,我邀请了班上的小A同学弹奏古筝曲《春江花月夜》,别致的伴音朗读,音乐的节奏、课文本身以及孩子们抑扬顿挫的语调,多方融为一体,达到了音、声、情并茂,孩子们是小脸通红,小眼放光,纷纷要求练读。课,结束了。但那扣人心弦的古筝曲,那美轮美奂的桂林山水画,让大家恍若行走桂林,纷纷赞叹桂林山水是一副奇丽的画卷,是一首抒情的歌曲,是一段旖旎的诗篇,是一处温柔的仙境。
尝试三:听乐“想”文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变而为可能。”文字本身是没有可感性的,而音乐恰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为孩子提供了广阔的情感空间和想象空间,以音乐为媒的语文课堂无疑能拨动孩子的心弦,飞扬孩子的思绪。
于永正老师教学片断: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段音乐。请你们闭上眼睛欣赏音乐,头脑中想象音乐所描绘的画面。
(音乐响起。学生沉浸在悦耳、美妙的音乐声中,有的学生的身体随着音乐轻轻地晃动……)
师:把你们刚才所“看”到的画面描绘一下。
生:清晨,太阳出来了,小鸟站在树上欢快地叫着。
生:树林中,小鸟在树上欢快地唱着歌儿,一条小河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清澈的河水哗哗地流着。
……
用音乐激起丰富想象,让语言在想象的心空中飞驰。于永正老师巧妙运用音乐,把孩子带到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情境之中,使孩子心旷神怡、赏心悦目。音乐具有感染的功能,孩子听着音乐,情绪就兴奋了,心理空间在此过程中不断扩大,语言的学习领域也同时得到拓展。
尝试四:凭乐“升”文
语文课堂教学是有艺术的。在即将结束教学时,音乐的适当点缀,既可以消除孩子课堂上的紧张与疲倦,又可以帮助孩子深化思想、升华精神,从而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endprint
比如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在重点分析了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后,我用《爱的奉献》作为背景音乐,并配上这样一段结束语:同学们,在非典战场上倒下的不止这一位白衣战士。正是由于这些可敬的白衣战士无私地奉献,才有了今天我们这祥和、安定的世界!看看这一张张微笑的脸庞吧,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我们建起一道健康的长城!
此时此刻,我们心灵深处最敏感的那根弦被乐曲深深触动了,一切语言都是多余的,就让孩子们在乐曲声中静静地思,深深地悟吧!
四、 小学语文教学“音乐化”操作策略
●适“度”
任何手段都忌“过”。过度地使用音乐,会引起学生对音乐的依赖,使得本末倒置;也可能会造成学生对音乐的反感,产生“怎么又来了”的感觉,从而达不到教学的效果,甚至出现负面的效应。音乐手段的运用不是为了让课堂变得花哨,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凸显语文的本体地位。因此,一节课放音乐不宜过多,要“量身定做”。
●适“时”
选择放音乐要适“时”,这就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才能够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课文《二泉映月》的教学,在开课伊始,教师就播放《二泉映月》,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感性“触摸”阿炳,并说说自己心中的真实感受。结束此课前,又一次安排听《二泉映月》音乐,写写心中的真实感受。孩子们心理上有了一定的認同与准备,过程的台阶铺垫使书面语言落到了实处,孩子们当然有话可写了。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音乐会绽放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把握这种教学设计的需要。
1. 导入
可配乐放音,亦可欣赏音乐,还可播放有声录像,用声图并茂的形式把学生带入情境。音乐内容丰富多样,孩子的精神世界也必然五彩缤纷,孩子的语文学习当然也不会贫乏枯燥。
2. 读背
可播放课文的主题旋律,以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加强学生对课文的记忆,促进其记忆之花的盛开。
3. 写作
可播放与题目相关联的音乐,亦可播放轻音乐,激活孩子的感觉,丰富孩子的联想,为孩子的想象和梦幻插上美丽而有力的翅膀。
4. 放松
可播放优美的轻音乐,孩子的心灵在音乐中渐渐流淌。
●适“合”
曾经听过一堂语文课,该课别出心裁,给所有听课的老师以美的享受。但是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播放的音乐却略有偏颇,打破了流淌的汩汩诗意,让本来温润的课堂变得不再和谐。我们在语文课堂中,所教内容的音乐的选择要慎之又慎。例如教学《安塞腰鼓》,教师要想引导孩子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感受安塞腰鼓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一开课,就播放一组画面,那生动粗犷的表演场面,拉近了学生和安塞腰鼓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有了形象的感受,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
音乐的选择可以把音乐教材与语文教材内容相联系。课程是相通的。我们可在读透语文教材后多多关注音乐教材的内容,找寻它们之间的相通点。在语文课堂上得心应手地使用相应的音乐,孩子学会在音乐作品的相关知识中提取信息,从而与语文知识相联系,更容易走进文本。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音乐,使语文教学变得“趣”、“美”、“活”,极大地诗化了孩子的心灵。在语文教学中,就让我们用音乐的和煦春风熏染孩子,把语文的珍贵雨露浸润孩子的心扉,让孩子置身于语文和音乐相交融的情境中,习染人文气韵,飞扬个体情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