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成章��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各学科都有了新的教学标准和教学目标,但是,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深入,当前高中数学教学还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设计问题陈旧的弊端,很多教师仍然运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缺少对学生的意见反馈,没有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缺少与学生的沟通以及对问题情景的合理设计,这也是造成高中数学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本文主要根据本人的实际教学经验,以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举例,提出关于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上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希望为各位教育工作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低效;原因和对策
数学是一门能够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学科,在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同时还能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必须要重视数学这门学科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价值。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实践教学工作中,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同时还要传递给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课堂效率。
一、 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中数学教学已经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有所提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一) 教学方法问题
从目前的高中数学教学情况看,存在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在教学方法上,教学方法模式化严重,内容比较陈旧,这是与新课程改革完全背离的,虽然在改革的要求下已经有所改变,但是,旧的教学方法已经根深蒂固,很多教师依然用旧的方法进行教学,新型教学方式完全没有用武之地。就数学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而言,就是比较枯燥无味的,如果再运用老的教学方法,一味地采取题海战术,让学生泡在题海之中,这不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 学生反馈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填鸭式地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学生在题海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一味地讲课却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长期如此,教师就没有办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学生也失去了互动的热情,渐渐就不喜欢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也会依赖教师的答案,没有自主思考。
(三) 情境设计问题
情境设计模式是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最常运用的方法,合适的情境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对情境设计不够重视或者设计的情境不合理,让学生没有办法深入到情境中来,也就无法真正做到对问题的深入理解。
二、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低效原因分析
(一) 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
教师还是认为题海战术是对学生最有利的学习方法,所以,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让学生做练习题,认为练习做多了学生自然就会懂了,其实这是不具备科学性的,也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性,这种情况也不利于良好教学氛围的建立。例如,在学习函数概念这一课程的时候,有些教师会把应用题运用到教学之中,虽然这样的方法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是,仅仅运用这种方式进行讲课不会让学生的精力集中,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二) 教学节奏掌控不到位
每一节课程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有的教学内容全部地讲述出来有些困难,所以,占用学生的下课时间讲课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学生非常反感,这就是教师存在的教学节奏不明快。还有,很多教师只是按照课本内容而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这就使课程互动效果差,不能是最正确的互动式教学,而这种教学方法也会造成节奏拖沓等情况,影响教学进程。还有很多教师一味地追求课堂氛围,对学生管理过于放松,这就会导致纪律松散无序,掌握效果差。
(三) 教学情境创设不合理
虽然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情境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没有规律,忽视科学性原则。更有些教师只重视教学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却忽视了情境的创设质量和讲课之后的效果,学生学习情况差。所以,在实践教学中,既耽误了课堂时间,又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使新课程内容没有办法更好地开展,影响后续教学内容。
(四) 学生缺少反馈问题积极性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響,学生已经没有了积极性,只是听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内容,忽视了自己思考问题,而教师也忽略了学生对问题的反馈,这样就无法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也就对自己后续的教学内容的开展带来困难,不能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度实施教学内容,让学生失去了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三、 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 重视学生反馈
高中数学很多都是对公式的讲解,内容比较枯燥且难理解,学生只能死记硬背,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并且,没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学生无法把学过的知识联系在一块,单独的知识点无法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学生在公式的基础之上无法变化探索新的知识点,也就不能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树立进一步探索的信心。
以上问题的解决方式是,以双曲线的教学为例,教师先讲授双曲线的定义之后,把重点内容“满足双曲线的动点条件”这一内容向学生进行提问,然后,学生会对教师的提问进行回应:PF1的绝对值减去PF2的绝对值,得到的数是一个小于F1到F2间距离的常数。在得到学生这样的反馈之后,教师不去直接讲述双曲线的其他变化内容,而是把满足的条件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把小于改成了大于或者是等于,然后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如何才能得出。由于双曲线的课程是在椭圆形课程之后讲解的,所以,学生根据椭圆形的相关概念对双曲线的相关问题有所理解,就可以分析出来动点的轨迹变化情况以及公式的改变,之后教师再对知识点进行总结,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endprint
(二) 问题情境设计
为学生设计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对问题的解决效率和理解程度。所以,教师应该从情境设计的目的出发,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本着启发性、针对性、互动性的原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例如,在学习椭圆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動手实践的方法对学习的概念进行认知。具体的方法是,选择一条棉线,然后把棉线的两端用胶布固定在桌子上,这时候,取一支中性笔,用力贴近棉线,移动中性笔所画出的轨迹就是一个椭圆形。在画出椭圆形之后,就椭圆形的特点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发出提问,然后对棉线长度与椭圆形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相关问题的提问。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己考虑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学生给出答案之后再用棉线和胶布对所给的答案进行验证。然后,教师还需要对条件进行一些变化,这样学生对椭圆概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运用这样的方法,还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生兴趣。
(三) 教学方法需提升科学性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课程教育趋于多样化,并且为了让学生了解知识更加立体,也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使课程内容更加科学化。利用多媒体内容还需要教师能够把知识点联系起来,而不是单一内容的讲述,切忌追求片面性而忽视了科学的本质内容。教师还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制订学习方案,找到最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四) 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新课程改革要求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内容设计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同时,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让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互动中来。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也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在课程中对学生进行问题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在对学生提问的时候,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差异性,然后进行差别对待,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更愿意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
在高中数学对学生的提问可以用以下的方法,例如,5x<0,那么x∈{x|x≤0},这是让学生判断对错的题目,可能大多数的学生会认为这个命题是错误的,因为5x<0,那么x一定是负数,不可能会等于0的。但是,这就是学生存在的误区,学生们判断失误,老师就可以利用这一个典型的题目举例。先让学生判断1<2是不是正确的命题,学生们都会回答这是正确的,然后让学生判断1≤2这一命题是不是正确的,学生回答就不会如回答1<2的答案这么肯定,这个过程会有一定的疑惑,教师就可以对这样的题目进行结合,逐渐就能解开学生的疑惑。
总之,为了更好地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必须要找到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整体的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有目的地开展教学活动,以保证数学教学质量,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理论研究到实践研究层面,对优化教学课堂改革有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超.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6,(45):62.
[2] 晏欢.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J].知识窗(教师版),2016,(5):8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