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海云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文章先写孔子东游路上遇到两小儿争辩,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直觉阐明各自观点,以此反驳对方观点。最后一部分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
纵观整篇文章,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作者通过简单的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从而展开故事情节。在表明各自观点的同时,既有直接的阐述,也有间接的引用,在两个孩子陈述的过程中,为了增强各自理由的充分性与正确性,都采用了反问的语气,符合小孩子争辩时的个性特征,展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实事求是态度。
本篇寓言中只有一处是关于两小儿神态的描写,即最后一句“两小儿笑曰”,在原文中显然是有“讥笑”之意,那究竟在教学时该不该笑呢?我认为可以辩证地多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从这篇文章的出处《列子·汤问》来看,作者是道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则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单一地从这方面来看,肯定是要“讥笑”孔子无知的。但是,从两小儿的角度来看,则不该“讥笑”孔子,因为孩子是最天真、纯朴的,他们的笑不会掺杂成人的复杂,是属于真实情感的流露。最后,从孔子的角度来看,孔子通过“不能决也”告诉世人,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也有不会的。因而,提醒人们应该不断地学习,不要不懂装懂。
今天我们重读这个故事,以现代人辩证的思想,至少可以得出三个启示:从作者创作的角度来看,知识无止境,学亦无止境。即使是孔子也并非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从孔子的角度来看,我们要学习孔子谦虚谨慎的精神。从两个小儿的角度来看,要学习两小儿独立思考的精神,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靠着自己的直观感觉来判断行事。
通过以上对古文的简单分析不难发现,与现代文相比,古文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
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我们课堂教学中的首要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重点。
与此同时,不应该仅仅是教学生学习理解这篇文章,而是应该从更高的角度向学生传播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想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向学生进行知识的发散拓展。
1.文章出处
《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是编撰出来的,并非真有其事,属于寓言故事。经专家考证,《列子》里写这个故事,确实有讥笑孔子的意思,这是因为《列子》是道家的著作,而孔子是儒家,学派不同,所以道家在这个故事中要讥笑孔子。但两小儿的笑也是有道理的,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孔子也不是无所不知的。人们由此可以受到启发,连孔子这样一位博学的人都有所不知,进一步说明人的确不可能无所不知。
2.作者身份
列子,原名列御寇,战国初期郑国人,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那时,由于人们习惯在有学问的人姓氏后面加一个“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被称为“列子”
3.学术观点
道家的起始阶段,老子领悟了矛盾的某些重要法则,特别是正反两面互相转化的法则,也就是后人所说的阴阳,这成为老子学说的精髓。道家创始于老子,发展于列子,而大成于庄子。这种思想在后来开創了经久不衰的中医养生学。老子的思想哲学体系结构较为明显,以阴阳为基础,提出了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这种流传千古且还能给人们以启迪的思想。个人认为其目的在于顺应天道,效法自然规律,从而达到治国养生的目的。而同时儒家思想也进入了起步阶段,与道家不同的是,当时社会处于动荡状态,儒家及同时期出现的流派多提出的是解决社会具体问题的办法,孔子把过去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最终目的是为了在乱世中寻求一种新的和谐秩序。而“礼治”“德治”“人治”的核心思想因为符合当时社会统治阶级的利益,被长时间奉为正统思想。儒学至今大部分仍是具有时代精神的指导性思想。可以不夸张地说,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此同时,道家思想也一直传承延续,给人们的生活以更多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对于自然、修身、处世等方面都有很大帮助。两种思想形成了国学的精粹,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精粹。
4.封建背景
秦始皇焚书坑儒,《列子》被禁。汉初,由于秦朝的苛政和连年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从而巩固刚刚建立的封建政权。这时,刘邦要陆贾总结秦亡的教训,作为借鉴。陆贾根据黄老思想,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的主张。所以,“道大于无为”。所以,黄老思想在这个时候受到了统治阶级的重视,从皇帝到丞相无不尊崇。这时政治社会侧重于黄老的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垂拱而治。其重点在于从统治术的角度来利用黄老学说。崇尚黄老,《列子》得以行于世。汉初推行“黄老之学”的文教政策,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经过长时间的休养生息,经济上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治上呈现安定局面,但是各家并存,思想混乱,无为而治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求。怀有远大目标的汉武帝想把汉初的无为政治转变为一种积极进取的政治,儒学强调“文事武备”,其积极进取的特点与汉武帝的愿望相切合,儒学便顺应时代登上了历史舞台。董仲舒首先提出统一思想,独尊儒术,汉武帝在“对贤良策”中赏识董仲舒,采纳了他的三大建议,成为汉代三大文教政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列子》散落民间。汉成帝求遗书于天下,刘向将《列子》编成八篇,藏于内宫秘府。东晋时,张湛撰《列子注》问世,《列子》得以广泛流传。
5.继往开来
如果从整个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过程角度看,凡秉持、充实和发展中华文化内涵的朝代,这个王朝的整体实力和历史地位就显得十分突出;凡放弃、背离和歪曲中华文化精神的朝代,这个王朝的发展氛围和精神面貌就显得十分颓废。
作为教育行业的一线人员,我们要始终践行“传播古人智慧,承载经典文明”,传承传统文化。“文言文教育”,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第71小学 )
责任编辑 田 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