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利明
一、课前谈话,隐涉说明方法
师: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鱼。
师:哪个“鱼”?
生:“小鱼”的“鱼”。
师:这个姓和咱们今天学的哪篇课文有关系?
生:《鲸》。
師:我说和它有关系是有原因的,伸出手来和我一起写。左边是一条“鱼”,右边是“京”,这是一个典型的形声字,鱼老师的姓就取其一半。现在,我要在黑板上写一组数据,你们来猜一猜,这组数据和我有什么关系?(板书:35 178 78 19)
生:鱼老师35岁,身高1.78米。
生:鱼老师体重78公斤。
师:鱼老师的这点秘密大家都知道了
生:鱼老师有一个19岁的儿子。
师:这么算,我得16岁结婚,不符合《婚姻法》。
生:鱼老师教书19年。
师:对啦!这在我们业内称教龄。现在谁能完整地介绍一下我?
生:鱼老师35岁,身高1.78米,体重78公斤,教了19年书。
师:你们看,通过这一组数据,就能说明鱼老师的什么?
生:基本情况。
二、预习检测,简明文章主旨
师:前几日,我布置了预习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不知你们对生字是否掌握。打开听写本,我听写几个字词。
(师听写:哺乳、胎生、肺)
师:写完了吗?我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他们在写的时候,你们要仔细观察。
(生上台写字)
师:写得怎么样?先从正确率上评价一下。
生:都写对了。
师:“肺”这个字在易错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右边的字读fú,“肺”是个典型的形声字。谁能用这三个字来介绍一下鲸?
生:鲸是哺乳动物,鲸是胎生的,鲸用肺来呼吸。
师:你可以省去几个字,让介绍显得更简洁、连贯。
生:鲸是哺乳动物,鲸既是胎生的又用肺来呼吸。
师:嗯,介绍有了变化,把后两句用关联词整合在了一起。
生:因为鲸是胎生的,而且它还用肺来呼吸,所以它是哺乳动物。
师:说得多好啊,用因果关系来介绍显得更为严谨了。谁能用这三个字来介绍一下松鼠呢?
生:松鼠是哺乳动物,它是胎生的,用肺呼吸。
生:因为松鼠是哺乳动物,所以它是胎生的,用肺呼吸。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松鼠和鲸一样,都是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都用肺呼吸。
师:聪明,这就是松鼠和鲸的共性。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四篇说明文,以前有没有这样上过?
生:没有。
师:猜一猜,鱼老师为什么要在40分钟内讲四篇课文?
生:让我们更高效地学习。
生:让我们更了解说明文。
师:一个高效,一个了解,我先在这儿打个问号,下课前揭晓。
三、复习引入,重温说明方法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基本的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出示《太阳》节选)三年级时学过的《太阳》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看这些句子,说一说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生:还用了作比较的方法。
师:谁和谁去比呢?
生:用地球和太阳作比较。
师:看来一个句子中不一定只能用一种说明方法。
生:“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是打比方,把太阳比作大火球。
师:比喻句在说明文中就被称作打比方,这是它独有的名称。第三句话有点长,咱们不读了,直接告诉我,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生:这句话用了列数字的方法。
生:这句话还用了举例子的方法,“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
几年”。
四、研习文本,体会“变化之美”
师:用这样的事例来说明太阳离我们特别的远。刚才我们复习了一些说明方法,现在我们进入到今天的学习。(出示《鲸》第1自然段)如果把描写鲸的这段文字读成一句话,你会读成哪句话?
生: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师:如果读成一个字呢?
生:大。
师:快速默读,在这段文字中,每一句话都讲到了鲸的大,但是方法却不同,你找到了吗?
生:“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这段话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
生:“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这段话用了作比较的方法,把象和鲸做比较。
师:为什么不拿鲸和后面的大肥猪作比较,跟水牛作比较,而要和象作比较呢?
生:因为象也是庞然大物。
生:因为象是我们都了解的动物,也知道它的庞大,如果用象和鲸作比较,就显出鲸更大。
师:在这段文字中,用大比大,更显大。
生:“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这段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前面介绍了鲸十分庞大,然后用我国发现的例子来讲。
师:仅仅是举例子吗?再读一遍你还会有发现。
生:还有列数字。
师:对,别忘了有时候在一个句子中有多种说明方法。endprint
生:“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颚,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这句话也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鲸的嘴巴有多么大。
师:前面有写鲸的身长,有写鲸的重量,这里写鲸的局部,你说作者在写作时是不是有点变化啊?我們要学会抓住一些变化(板书“变化”)去体会。在这里有一个词语——“要是”,作者在举这个例子的时候有没有真的把人放到鲸的嘴巴里去?
生:没有。
师:而是用了一种什么方式?
生:夸张。
师:“要是”说明还没有放,这叫什么?
生:假设。
师:对,作者在用假设的方式举例子。谈到假设,今天要学习的四篇课文当中,有一篇文章通篇都用了假设——
生:《假如没有灰尘》。
师:用假设的方法告诉我们什么?
生:告诉我们灰尘对人类的重要性。
师:对呀,一下就找到了这篇说明文的核心所在。我发现,其实在这段文字中还有几个这样的词语:“约”有十六万公斤,“约”十七米长。如果我们把这个“约”字去了好不好?
生:不能,作者说约有十六万公斤重,说明他不是很确定。
生:有可能比这个还要重。
师:都是为了准确地表达。说明文中像这样模糊的词语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可以在今后接触到的说明文当中去找一找。
师:前几日,在鱼老师给你们发的学习单上,有一项任务是用不同的记号标出每篇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刚才我们就某一个段落找到了一些说明方法,现在鱼老师给你们10分钟时间,四人小组交流你找到的说明方法。听清我的要求:如果大家达成了共识我们很快就过,如果有了意见的分歧,咱们就把这段话拿出来一同来判定,好不好?因为鱼老师始终认为课堂中不能缺少思辨的声音。
(四人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师:好,时间到。刚才你们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有没有产生分歧意见?
生:有,第十课“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这里我认为是比喻句,但同学认为是拟人句。
师:同学们,在说明方法中,有没有比喻句和拟人句?
生:没有。
师:比喻句和拟人句在其他文体当中叫修辞手法,但进入到说明文当中——这也是同学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虽然它是比喻句,但在说明文当中叫打比方。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这句话到底是打比方还是一种拟人的手法。
生:我认为是个拟人句,因为他说“松鼠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只有人才会直竖着身子坐着。
生:“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这里用的是“爪”不是手,人不能用“爪”,所以是比喻句,也就是打比方。
师:《松鼠》一课通篇都在用拟人的方式写松鼠的可爱,这是典型的文艺性说明文,而这句中实际上把松鼠比作人,把松鼠的爪子比作人的手,因此它是打比方。还有产生意见分歧的地方吗?
生:第九课的第6自然段,在写须鲸喷出的水柱和齿鲸喷出的水柱这两句中,我们两位男生认为这是作比较,是拿须鲸喷出的水柱和齿鲸喷出的水柱作比较,可是两位女生却说这是一个介绍的方法。
师:哦,男生和女生产生了意见的分歧。咱们一起来看看“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这到底是什么方法?你们知道吗?
生:我觉得是作比较。
生:我觉得是打比方。
师: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种新的说明方法——分类别。我板书在这里,请你们标注在书的旁边。其实,在这一课中,还有一处用了分类别的方法,看谁火眼金睛找到了。
生:在第3自然段:“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师:对,这里也是用到分类别的方法。还有没有?
生:“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
师:这里在用分类别的方法告诉我们不同的鲸的饮食习惯。同学们,一节课的时间,我不可能把所有的说明方法在四篇课文中全部找出,回去要继续在书中找一找。鱼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偷懒的办法:用符号表明同一种说明方法。比如说,我画个小括号它就是举例子,句子首尾画个三角就是打比方等,省去用文字批注的过程,阅读起来既省时又高效。有人曾说说明文的学习非常枯燥,还有人说说明文的写作方法特别缺少变化。可当鱼老师读完这四篇说明文的时候,我有不同的想法,我认为这四篇文章恰恰写出了说明文充满着变化。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学习单,鱼老师让你们在学习单中画出每篇课文段落的中心句来,你找到了吗?
生:《鲸》的第2自然段中心句是“其实它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生:第3自然段中心句是“鲸的种类很多”。
生:第4自然段中心句是“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
生:第5自然段中心句是“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
生:第6自然段讲了鲸的
睡觉。
生:第7自然段讲了鲸的生育情况。
师:画出中心句后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鲸》这一课每一段的中心句都在第一句。
师:快速看看第十一课《新型玻璃》,找到每一段中心句的位置。
生:“这种玻璃叫‘夹丝网防盗玻璃,博物馆可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珠宝店可以采用,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这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生:“还有一种‘变色玻璃,能够对阳光起反射作用。”
生:“有人想,窗子上的玻璃要是能使房间里冬暖夏凉,那该多好!”
生:“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
师:同学们,在这一课当中,中心句的位置有没有变化?endprint
生:有。有在前面的,有在中间的,还有在后面的。
师:所以你看,谁说说明文枯燥没有变化?在中心句的安排上就有变化。除了中心句的位置,还有什么变化,看看你能不能发现。
生:功能。
师:把话说完整。
生:有先说玻璃的功能再说它的名称的,也有先说名称再说功能的。
师:对,这也是作者在安排材料时运用的变化。你们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读起来不会那么枯燥。
生:感觉读起来有味道,也想继续往下读。
师:对呀,这样赋予变化之后,我们学起来就不枯燥了。学习语文,我们更多是要学习文本的语言。说明文在语言上也有变化,我们一起来看看。鱼老师在对比《鲸》和《松鼠》这两课时,发现语言是有变化的,它们虽然同样在描写这些动物生活的范围,但是读起来的味道却不一样,谁来读一下?(出示)
生:(读)“鲸生活在海洋里,因为体形像鱼,许多人管它叫鲸鱼。”
生:(读)“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
师:这里都在写它们的生活和活动范围,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想说,从《松鼠》那一段里面我能读出松鼠非常的轻巧,非常的灵活。
师:与其说你读出了,不如说作者在描写的时候,让我们感受到了。
生:我感受到了松鼠非常活泼,非常可爱。
师:同学们话已到嘴边,我们不着急,再看一段话,这段话同样在描写刚生下来的幼鲸和刚生下来的小松鼠是什么样的,读起来的味道却不一样。
生:(读)“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
生:(读)“小松鼠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身上总是光光溜溜、干干净净的。”
师:这次读完之后,发现语言上有没有什么变化?你刚读完,你最有感受。
生:我觉得,读《松鼠》的片段就好像在講故事一样,语言非常的活泼、生动。
师:那《鲸》呢?
生:《鲸》让我们感觉到在
叙述。
师:你看,我们读着读着就发现了《鲸》在描述上语言朴实,而松鼠在描述上就让人感受到生动活泼,这就是说明文的一个特点。《鲸》是一般性说明文,《松鼠》是文艺性说明文。同学们,这又是说明文的变化之美,谁能说说明文的描写很枯燥呢?那么,在你通读完这四篇课文后,你觉得还有什么变化?没关系,想到多少说多少。
生:我认为《新型玻璃》的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是一个过渡句。
师:找得好,在说明文当中,有很多这样的过渡句。
生:我也是说十一课的《新型玻璃》,文章是用一个故事来开头的。
师:那用故事开头有什么好处呢?
生:让人感觉到比较真实,有想往下读的兴趣。
师:你看,用故事开头又减轻了说明文的枯燥,给它赋予了变化。
生:第四篇《假如没有灰尘》用到了许多科学知识,告诉我们生活不能缺少灰尘。
师:同学们找到的变化越来越多,我们关注到了它顺序的变化,中心句位置的变化,还关注到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变化等。(出示本单元的习作练习)
师:这是本单元学习后安排的写作内容,“选择一种物品介绍给大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我们在写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先充分了解要写的物品的特征,再多用上几种说明方法。
生:要有一定的顺序。
生:我准备分自然段写,每个自然段写一个物品的特点,这样比较清晰。
生:我给刘洋一个建议:每个自然段写一个物品的特点后,还要注意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的位置要有变化。
师:嗯,现学现用,这个建议有价值。
生:我想用《松鼠》一课中的语言去写,这样会有趣,别人读起来就不枯燥了。
师:关键是自己写起来微笑都会挂在嘴边。
生:他们说的都是我想说的,就像鱼老师所说,我们写的时候要注意变化。
五、总结全文,推荐课外阅读
师:哈哈,千万不要忘了变化。马上下课了,鱼老师和你们分享一下为什么我要把这四篇文章放在一起去教学吧。因为,我始终认为高年级的同学自学能力要不断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要不断地增强。我们在学习时要善于把一个单元的文章做一些比较,多提一些问题,做一个“问题学生”。
师:在我们升到六年级的时候,还要学习说明文《只有一个地球》和《各具特色的民居》,我希望同学们能用这个简单的学习单,很快地掌握学习说明文的一些要领,省出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出示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维塔利·瓦连季诺维奇·比安基的《森林报》)
师:让我们一同走进阅读的世界,你会发现原来生活是这么的美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
责任编辑 郝 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