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推开“整本书阅读”的大门

2017-12-08 00:48乔杰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旧事城南整本书

乔杰

“整本书阅读”是相对于小学语文教材中单篇课文的阅读而言的,其所提供的阅读材料的长度、宽度与厚度,是单篇文章所无法实现的。整本书阅读课程是以儿童文学整本书为阅读材料,通过有效的略读指导和班级读书会为组织形态实施的一门课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2016年6月4日在广州召开的“人教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培训会”上,统编本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提出了“把培养读书兴趣作为小学语文头等大事”的观点,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同。

但“整本书阅读”,有两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摆在教师的面前。(1)学生不会读,对于课外阅读,学生只是把它作为平时调节放松的一种方式。学生对阅读内容的选择和阅读的方法还需要教师的指导。(2)现行的阅读教学还停留在教师引导、全面推进的目标教学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目标知识的建构,识字、写字、阅读、积累层层落实。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统编本教材的教学理念有偏差,学生的个体阅读经验自然在课堂上得不到体现。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英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艾登·钱伯斯在代表作《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中明确提出:“阅读在训练儿童对美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能力上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阅读,对书籍的内容展开预测、想象、推断、表达,能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

笔者借助艾登·钱伯斯的观点,从读者视角出发,对《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展开了教学。旨在通过对单篇文本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方法,理解作者故事情节的设计,体会书中主人公的命运起伏,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一、“作者资料”与“认识封面”相结合

在课文学习中,凡是涉及名家名篇的,一般都要进行作者资料的介绍。介绍作者资料的目的是通过对作者的了解把握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及创作原因,对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有所帮助。认识封面是开展课外阅读、引导学生了解书籍的第一步。学生通过提取封面上的关键信息可以判断书籍的内容。封面一般是由书中人物形象或是精彩片段构成的。这一点在《城南旧事》这本书上可以体现。笔者在网络上查找到的20多个版本的《城南旧事》,封面基本上是由小女孩、骆驼、北京城墙组成。在作者介绍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写《城南旧事》的意图,就是记录她小时候在北京生活的一段经历。在了解作者的同时,让学生根据作者的经历和封面内容对应着去预测书的内容,这样,学生对作者的经历会了解得更清晰。学生在预测的过程中,完成了两件事:一是学会了从文本中提炼关键词的方法。提供的作者简介是对作者一生的概括。学生能从简介中找到和《城南旧事》有关的内容。二是学会了想象,想象在书中可能出现的内容。在预测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错,但这不影响他们对内容的判断和喜欢。预测其实也是阅读的一个过程。通过有限的文字对内容进行预测,满足自我的阅读需求,是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第一步。

二、抓住文体特征,感受语言特点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林海音为《城南旧事》所做的自序,在选入教材时编者做了删减。根据《新华词典》的解释,自序是指作者向读者介绍写书的原因和书中文字的语言特点。这篇序言很好地发挥了它的作用,这两点都体现得很清楚。就本文而言,作者描写了自己小时候第一次看见骆驼时的场景,表达了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散文文体是学生不好理解和把握的。学生不仅要进入作者描写的场景去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还要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了解了文体特点, 文本的教学就不能仅限于“学咀嚼”“系铃铛”上。结合《城南旧事》,可以将书中“学咀嚼”的片段和《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描写夹竹桃的片段进行比较学习。让学生直观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序言的作用,阅读其中的一段文字感受作者行文的特点,并且在后面的文章中找到相对应的章节,进一步体会作者写作的语言特点,从而了解这样的散文如何阅读。“窥一斑而知全豹”是学生应达到的阅读能力。站在儿童的视角上,可能他们可以感受到我们成人所感受不到的阅读乐趣,这时我们再去训练学生在脑海里想象小英子学骆驼咀嚼的样子可能就会有的放矢了。学生在学完全文后也不会认为通篇就是观察骆驼的文章了。

三、 推断故事情节,关注人物命运

了解了作者,初步认识了《城南旧事》,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选择其中一个章节去阅读,看看林海音是如何描写自己的童年的。阅读前,可以请学生推断自己所选章节的故事情节,提示学生如果和自己想象的内容不一样要提出质疑。(《城南旧事》目录为:1.《惠安馆》;2.《我们看海去》;3.《兰姨娘》;4.《驴打滚儿》;5.《爸爸的花儿落了》。版本不同,有的目录也不同,本文以2007年海洋出版社出版的为例。)《惠安馆》里秀贞的悲惨命运;《我们看海去》里那个和蔼而又憨厚的小偷;《兰姨娘》中小英子为了化解爸爸妈妈之间的矛盾而想出来的办法;《驴打滚儿》中那个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而伺候别人的宋妈;《爸爸的花儿落了》里当爸爸生了肺病,不久于这个人世,主人公长大的思想变化。这些人物命运的波澜起伏既是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所在,又是激发学生质疑、深入理解内容的源泉。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说兴趣是引导,那么,推断是提出问题、理解内容的基础。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是在遣词造句中形成的,是随着书中主人公的命运起伏慢慢成长起来的。只有在学生的推断与作者描写的人物出现偏差时,学生才会质疑为什么。阅读一本书的经过可以视为“疑问—解答—验证—再疑问—再解答—再验证”螺旋上升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充分阅读并根据推断提出质疑的基础上才会有表达的欲望。

四、创设环境,生成个性表达

阅读的乐趣除了可以给读者同主人公一样的代入感外,还有在阅读后发表个人见解的成就感。阅读是需要分享的,而个性的表达需要宽松的环境。只有给学生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才能激活学生的心理状态,满足学生阅读交际的情感需求,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和舞台。教师可以不寻求标准答案,学生的一些想法是教师所没有的。成人化的思维可能会禁锢学生阅读的想象空间,这时候教师的角色应该向“参与者”转变。接受学生的独特想象,我们才能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落实在课堂上。正如统编本教材理念所倡导的那样,“要尊重学生的语文生活”。语文课一定要高度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在提倡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这种个性的形成一定是建立在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的基础上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慢慢走进“整本书”的大门,感受阅读所带来的快乐。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如何让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统编本教材倡导让课堂阅读教学向课外阅读伸展,让课堂内外的阅读教学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连成一体。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大量的语文实践主要就是课外阅读。在统编本教材理念下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小学第三学段的一篇课文,其实可以进行课内外综合阅读的课例还有不少,如四年级的《普罗米修斯盗火》,可以结合《古希腊神话故事节选》的阅读;五年级的《草船借箭》《景阳冈》等课文和“四大名著”之间的选择阅读,都可以成为课内外名著、名家的“整本书阅读”的精彩导读。就像《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一书中所表达的那样,“像聊家常一样激发孩子表达欲望,孩子有时候比大人更能说”。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第122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endprint

猜你喜欢
旧事城南整本书
重庆科学城南开景阳小学教师作品
旧事组诗
《论语》整本书阅读
城郊旧事
城南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微评
无解(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