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预报中心 周治刚 聂永康 黄泽强/文图
大亚湾中央列岛海域春秋季渔业资源调查
■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预报中心 周治刚 聂永康 黄泽强/文图
大亚湾位于广东省东部大鹏湾与红海湾之间,无大河汇入,温度适宜,盐度稳定,资源丰富,于1983年获广东省政府批准建立大亚湾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中央列岛海域位于大亚湾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是渔业增殖放流的重要区域,渔业资源较为丰富,具有重要的渔业经济地位和生态保护价值。
为进一步了解该海域渔业资源及渔业生物多样性现状,我们对大亚湾中央列岛海域2015年春、秋季渔业资源调查和分析,为该海域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及可持续性开发提供基础依据。
数据来源于2015年春季(4月)和2015年秋季(10月)大亚湾中央列岛海域拖网调查。在该海域布设4个站位对渔业资源进行调查。调查船功率217 kw,网口长2.7 m,网目2.5~4.0 cm,每站拖网0.5 h,拖速为3.0 kn。调查和分析均按《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2007)、《海洋调查规范-海洋生物调查》(GB/ T12763. 6-2007)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每站渔获物进行现场鉴定测量,渔获物鉴定到种。
春季共有渔获物71种,其中鱼类34种、虾类8种、蟹类21种、虾蛄类5种、头足类3种;秋季共有渔获物53种,其中鱼类26种、虾类8种、蟹类13种、虾蛄类3种、头足类3种。
2015年春季在调查海域内每小时捕获海洋动物10.61~22.18 kg,平均每小时捕获15.86 kg,主要为鱼类和蟹类(图1);秋季每小时捕获海洋动物 10.37~24.58 kg,平均每小时捕获17.23 kg,主要为鱼类、虾类和蟹类(图1)。
图1 渔获物组成
春季拖网调查海域的优势种为短吻鲾、宽突赤虾、变态蟳、远海梭子蟹、隆线强蟹和长叉口虾蛄,其质量分别占渔获物总质量的12.00%、4.06%、6.81%、12.84%、6.40%和13.03%,其尾数分别占渔获物总尾数的12.82%、6.78%、20.11%、1.46%、4.52%和 6.08%。 常见种中的鱼类有二长棘鲷、李氏鱼衔、拟矛尾鰕虎鱼、矛尾鰕虎鱼、金钱鱼和蓝圆鲹,虾类有墨吉对虾和近缘新对虾,蟹类有双斑蟳、美人蟳、锈斑蟳、聪明关公蟹、晶莹蟳和锐齿蟳。渔获物质量最高的是长叉口虾蛄,渔获物尾数最多的是变态蟳(表1)。
秋季拖网调查海域优势种为短吻鲾、宽突赤虾、红星梭子蟹和长叉口虾蛄,其质量分别占渔获物总质量的13.42%、6.88%、41.04%和4.90%,其尾数分别占渔获物总尾数的21.78%、23.21%、21.24%和5.97%,常见种中的鱼类有日本金线鱼、勒氏石首白姑鱼和李氏鱼衔,虾类有墨吉对虾、近缘新对虾和刀额新对虾,蟹类有锈斑蟳、晶莹蟳、伪装关公蟹和远海梭子蟹,头足类为短蛸。渔获物质量最多的是红星梭子蟹,渔获物尾数最多的是宽突赤虾(表1)。
表1 大亚湾中央列岛海域优势种和常见种的相对重要性指数
该海域春季渔获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是4.05~4.42,平均值为4.16;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是0.76~0.88,平均值为0.81;丰富度指数变化范围是3.43~4.51,平均值为 3.85。
秋季渔获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是2.38~3.64,平均值为3.04;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是0.49~0.75,平均值为0.64;丰富度指数变化范围是2.67~3.26,平均值为2.93。
海洋动物种类组成及其分布主要受温度、盐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动物的生存环境会对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中央列岛海域位于大亚湾中部,温度和盐度等环境因子较为稳定,调查表明,大亚湾中央列岛海域各站位渔获种类较为相似,鱼类和甲壳类为主要组成部分。调查海域动物多样性特征变化不大,时空差异较小,该海域动物生活环境较为稳定,适合海洋生物繁衍生息,是增殖放流的适宜场所。
2015年秋季捕获每种生物个体占所捕渔获总数量的比例、优势种和常见种数量以及多样性特征等指标小于春季,可能与禁渔期后捕捞强度增大和拖网调查的随机性有关。调查海域春季和秋季游泳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较高,各站位变化范围均较小,说明大亚湾中央列岛海域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较好,但仍应加强该海域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