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
[摘 要]在新课改大背景下,音乐课堂教学引入审美意识,不仅为音乐教学注入了新鲜活力,还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优良条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审美意识的渗透,从学生心灵深处形成激发动力,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内心体验,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音乐;审美意识;综合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3-0065-01
在音乐审美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意优化音乐教学情境、精选音乐教学引导方法、创新音乐课堂训练内容,启动学生审美意识,提升音乐审美品质。塑造学生综合素质离不开美育,音乐美育是学生的必修课,教师应将美育意识贯穿音乐教学始终。审美教学设计如何能够达成科学性、经典性,是教师在音乐教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优化情境,引入音乐审美意识
在进行音乐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多元教学情境,可以给学生带来丰富视觉、听觉信息冲击,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音乐教学中,教师生动讲解、启动音乐故事、引导学生展开课堂演绎、利用多媒体展示音乐信息,都可以形成重要的审美激发动力,激发学生音乐审美的热情,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例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父亲》《长成一座山》的歌曲,让学生跟着多媒体试唱,使学生逐渐熟悉歌曲旋律。为了让学生对歌曲内涵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首歌曲是歌颂父亲的,我们还熟悉哪些同样的歌曲呢?你能够用一句经典的话形容父爱吗?”这时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说:“《我的父亲》《父亲的恩情》《背影》等都是歌颂父亲的歌曲。”有的学生说:“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老师,父爱如山,支撑我们前行。”教师利用经典语言展示歌曲内涵,用经典语言歌颂父亲,让学生听歌曲演唱,这些都是美的教育和熏陶,学生从中获得的审美体验也是十分丰富的。
二、精选教法,提升音乐审美品质
音乐课堂教学方法众多,教师要对教法展开多重筛选、优化,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调整教法时,教师要进行深度学情调查,掌握不同群体学生的学习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提升学生的审美主动意识。
例如,《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歌曲,上课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音频材料,然后让学生说说歌曲的突出特点。于是学生开始展开讨论,阐述自己的认知观点。有的学生说:“我感觉歌曲旋律是欢快的,歌颂了我们美丽的校园,带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带来了生活的热情。”有的学生说:“校园歌曲是积极向上的,我们是早上的太阳,代表着希望和未来,这是歌曲最想表达的内容。”然后教师问道:“20世纪八十年代,一大批校园歌曲风靡一时,如《童年》《乡间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等,你们会唱这些歌曲吗?”此时学生踊跃表现,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让学生讨论歌曲内涵,又让学生回忆那些熟悉的旋律,虽然学生对那个年代的歌曲不是很熟悉,但歌曲传唱的范围久远,自然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回顾演唱,这无疑是美的享受,美育目标自然达成。
三、创新训练,塑造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审美性课堂训练内容,对提升学生的美学品质有一定的帮助。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不仅要关注学生音乐素质的成长,还要关心学生思想品质的塑造,提升审美教学的宽度和深度。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音乐实践训练,以巩固音乐审美的认知积累。
例如,《溜冰圓舞曲》是一首乐曲,课堂之初教师先让学生聆听乐曲,并给出具体引导,告诉学生这是用铜管乐器演奏,渲染气氛的,是很多庆典活动都选择的乐器。于是教师问学生:“公司开业庆典时,如果你是乐队指挥,你会安排哪些铜管乐器参与进来呢?”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学生说:“公司开张需要宣传效应,当然要安排动静更大的,长号、大号和架子鼓等乐器都要参与,形成宏伟气势。”教师引导学生对铜管乐器的特点进行讨论,目的是促使学生从这些乐器音色中领悟其音乐美。用乐器表达快乐需要渲染气氛,教师让学生设计乐队构成,这是教学的创新设计。学生虽然不会进行专业配置,但这却是很重要的审美体验活动,无论学生从什么角度展开思考,其审美体验都是深刻的。
总之,音乐审美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因此,教师要改进教育教学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优化,对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升级,对课堂训练进行推演展示,渗透审美意识,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责编 容 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