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识字教学中汉字文化底蕴的渗透

2017-12-07 01:14季艳梅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10期
关键词:汉字文化提升素养识字教学

季艳梅

[摘 要]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小学生而言,只有在理解汉字,把握汉字的基础上,才能进行阅读和写作训练。在小学识字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汉字本身的构形规律,构意溯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在识字教学中融入汉字文化的普及教育,增强学生的汉字文化底蕴。

[关键词]识字教学 ;小学语文 ;汉字文化 ;提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092-02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传统经典的文化精髓。在小学语文的汉字教学过程中,推行的识字教学法大体有“看图识字”“拼音识字”“随文识字”“据理识字”等方法。识字是写字的基础,是学习语文、阅读写作所必不可缺的认知环节。但在实际识字教学中,存在着漠视汉字文化价值的机械教学、死记硬背等现象,忽视了汉字教学中汉字文化底蕴的教育与渗透。因此,依据汉字构造方法,分析造字理据的同时,融入汉字文化的补充与教学,对学生准确理解汉字、掌握汉字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构意溯源,激发兴趣,理解汉字的形象性

文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踏上文明征途的开端。所谓构意溯源,是指探索挖掘造字者最初构造汉字时的主观意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的基本方法,假借和转注是释义方法。构意溯源,主要是针对造字方法中的象形和指事提出。象形字的特点是根据文字所表示的客观事物的外形,描画事物的形状。指事字则通过一定的符号加以提示,察而见义。尽管古文字经过漫长的演变和发展,经历了多次变形和简化,有些汉字的写法与古文字有较大的区别,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汉字保持着象形造字的意蕴,体现着汉字文化的精髓。

构意溯源,旨在强化汉字的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眼前的汉字生龙活虎,栩栩如生。如“山”,不仅是三个简单的笔画,每一竖都表示着一座小山峰,于是,“山”便是三座小山峰并列在一起,连绵不绝的形象。“田”字,外面一个类似方框的结构,表示田区,是农民劳作的区域范围。中间一横一竖也有着农业文化的含义,表示田间纵横交错的田埂,祖先将土地开凿,分成小块种植作物,体现着一种农耕文化。汉字不单纯只是笔画的堆积,更像是一幅意蕴丰涵的画作,一首优美隽永的诗歌。教师将汉字的形象性呈现在学生面前,构意溯源,不仅使得课堂生动有趣,渗透汉字文化的教学,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和记忆汉字的准确字形。

二、构形理据,启迪思维,掌握汉字的形义结合

汉字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在这个庞大的系统中,会意字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构形理据最为清晰明辨,也是识字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会意字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件组合而成。传统的识字教学主要有三个步骤,即认读字音,书写字形,理解字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拆分和组合汉字构件的方法进行识字教学,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形与义以及汉字的成因,启发思维,举一反三。

例如,汉字“美”的教学。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美解为:“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羊大则美。”古人養六畜,羊是其中一种副食,认为羊壮,则肉肥美。于是美的意义由此引申,后人形容形貌美丽的样子,也有赞美称赞之意。可见,将美的两部分构件拆分组合进行教学,既能准确把握汉字的字形字义,还能挖掘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追溯古人的造字理念。

除此以外,利用构形理据分析汉字,掌握汉字形义结合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区分形近字。例如,“即”和“既”在书写和使用中很容易混淆。在甲骨文字形中,即和既都与食物有关。“即”是食物右边有一个人面朝食物靠近,准备进食。而“既”是食物右边的人吃完食物,朝着食物相反的方向,准备离开。于是,构形理据,意义延伸,“即”有即将之意,是尚待准备,即将要做的事情。“既”表示吃完了食物,指一种已经完成的状态。通过构形理据,引导学生思考,启迪思维,便能理解汉字的形义结合,有效区分形近字。

三、系统归纳,引导发现,寻找汉字的文化规律

汉字数量极多,字形千变万化,但构字的部件却十分有限。汉字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内部并不是杂乱无章,形似散沙,而是有规律可循。在漫长的探索中,我们发现,依据汉字内部客观的构件类型和合理的组合程序,可以将汉字系统地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根据形声字“声旁表声,义旁表义”的规律,积极探索汉字的文化规律。

首先,通过共同义符的归纳,掌握汉字内部之间,意义上的联系。例如“戋”,小也。它可以组成“浅”“钱”“残”、“贱”等汉字。我们发现,它们并不是独立存在于汉字体系中,在意义内部存在着某种与义符上的联系。其中,水之小可谓浅,金之小可谓钱,歹之小可谓残,贝之小可谓贱。在教学中,当提及其中的一个字符时,教师便可以引出其义符,引导学生思考,找出含有共同义符的相近的字形。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理解疏通了字形字义,还能拓展汉字教学,掌握汉字文化规律。

其次,通过共同声符的归纳,快速认识汉字,发现汉字内部的语音联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令”字,可以组成“邻”“领”“玲”“岭”“铃”“龄”“伶”“羚”“聆”等字形。声符“乔”字,可以组成“桥”“侨”“峤”“荞”“娇”“骄”等字形。读音相近,意义有共通之处,在进行识字教学时,牵涉其一,便可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对于汉字文化的吸取有很大帮助。

四、构件分析,增强底蕴,追溯汉字的人文价值

汉字的发展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由于古时文化传播方式的局限和工具的落后,汉字与其文化的传承也受到许多阻碍和改变。许多汉字已找不到最初造字的本字,汉字的读音、字形、意义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相对较大的变化。有时依据构件字形,无法真实还原汉字的最初本意,存在一定局限性。但是,汉字绝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意蕴丰富的文化象征和体现。古人造字时,往往将自己的思维活动、认知原理和情感体验融入汉字的字形中,使其内涵多彩多姿。因此,教师进行汉字教学时,除了带领学生认字识字,更重要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探索汉字文化价值。

在辨析形近字时,学生很容易混淆构件“衤”与构件“礻”组成的汉字。它们字形相近,构成汉字的意义却有很大的区别。若不从人文知识的根源上加以区分,真正理解汉字的起源,只是机械地记忆字形,学生很容易忘记。“衤”的常见字形有“衬”“初”“衫”“袄”“袖”“被”等,基本都是与衣服布料等材料或者裁剪、缝补的动作有关。“礻”字旁的字形主要有“礼”“祠”“祀”“福”“社”“祝”“祈”“神”等。“礻”的本义是指古人观看星象,预见吉凶,这体现了古代的祭祀文化。而“礻”旁的字形基本都是与祭祀活动或者祭祀人物器具等有关联。“福”如今我们常用于表示祝福和保佑的意义,但在古代,“福”还表示祭祀用的酒肉,在《周礼》中便有详细的记载。“社”如今,我们经常使用,表示社会、社区,仿佛与祭祀活动没有直接联系。但在古代,“社”表示土地神,或者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和节日,在相关文献中都有记载和解释。可见,汉字的部件及其组成的汉字,都能体现着古代先人的生活方式或是思想活动,有着极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

总而言之,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渗入汉字文化拓展,对于学生学识素养的提升意义非凡。

[ 参 考 文 献 ]

[1] 郭勤.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文化渗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2] 陈晓芹.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5(23).

(责编 韦淑红)endprint

猜你喜欢
汉字文化提升素养识字教学
遵循识字教学规律,实现“互动识字”
中学语文课堂的汉字基本教学策略
绘本引领促练笔 “翻转”课堂出高效
试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
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有效运用
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