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慧·美”课堂需要“调味料”

2017-12-07 17:18陆惠兰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陆惠兰

【摘要】当前的课堂提倡去除一些“旁枝末节”,直取知识的“主干”;少一些“花哨”,多一些“实战”;少一些“调料”,多一些“原味”。然而,少了“调味料”的课堂,多少有点单调和沉闷,本文提出给数学课堂增加“调味料”的五种做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调味料 “灵·慧·美”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9A-0070-02

“灵·慧·美”课堂是我成立“特级教师工作坊”后对生态教育课堂的一个定义。它立足于校本生态,围绕师生生命成长,各种生态元素(因子)有机整合与协调运动,追求的是孩子灵气绽放,教师慧心巧思,课堂完美与共。当前的数学课堂,提倡去除一些“旁枝末节”,直取知识的“主干”;少一些“花哨”,多一些“实战”;少一些“调料”,多一些“原味”。这样的理解,在追求效率至上的今天,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对。然而,随着不断地深入课堂观摩聆听,我发现少了“调味料”的课堂,总让人感觉少了一些“眼前一亮”,多了一些“单调与沉闷”,让人恹恹然提不起学习的劲头来。面对如此现状,我陷入沉思:少了“调味料”的菜,寡淡无味;少了“调味料”的课堂,单调沉闷。正如生活的生态是甜酸苦辣咸五味俱全的,我想数学课堂亦该如是罢。我们的课堂,需要多一些师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需要有互动的过程、活跃的氛围,需要看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变化。这样的课堂,是需要一些“调味料”去调剂与催化的。

“调味料”之一——酸

生活中的酸味能给人以爽快、刺激的感觉,具有帮助消化与吸收的作用。正如我们的孩子在知识探索之路上,是需要一些曲折与反复的刺激,才能激发探究的兴趣与求知的欲望。这样,教师才能轻松引领孩子主动去“接纳”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形成新思维。“跳一跳,摘桃子”,是教育成功的好策略。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也要善于制造“刺激”学习的条件,让孩子经历一个“酸性反应”的过程,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充分开发与利用身边教学资源,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就能引导学生快速入情入境,自然投入新知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中多设置一些问题悬念,就能刺激学生对新知产生探究的兴趣与求知的欲望;教师在课堂中多为孩子提供一些探究的空间与平台,就能让孩子从“学奴”翻身成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数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数的形成过程,并引导孩子在观察的過程中展开思考与质疑,让初入学的孩子直观体验“物体—图形—数字”的演变过程。这样的教学,以动态直观的演示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的学习情绪也经历了由惊奇到惊喜、由疑惑到赞叹的转变,从而使单调的数字、抽象的“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变得浅显易懂、趣味盎然。

“调味料”之二——苦

学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事情,它需要信念、毅力与恰当的学习方法。古今中外,苦学成才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苦学名言更是信手拈来。如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数学课作为一门理性的学科,更需要静下心来“冥思苦想”。常见一些课堂,教者总担心学生不懂不会不作为,于是“满堂讲”“满堂练”“满堂问”,把学生当成了知识容器。这样做,确实是苦了孩子了,然而这样的“苦学”却难以让孩子“成才”。如果教者懂得在课堂中适时“留白”,于适当时机给孩子多一些“苦想”的空间,让孩子“自由呼吸”,也许教学的效果就会截然不同。

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就做到了读懂孩子,善抓时机,在课堂中多处“留白”。该教师先是“指导自学”,给孩子留下“苦读文本”的时间;接着是“操作与探究”,给孩子留下“苦探分类”的时间;然后是“闯关游戏”,给孩子留下“苦练强化”的时间;最后是“反思与拓展”,给孩子留下“苦思总结”的时间。这样的教学,给孩子提供了“苦读”“苦探”“苦练”“苦思”的机会,最终使孩子在“苦学”中豁然开朗;而教师则转身幕后,以耐心与关爱,在课堂中静静等待和聆听“花开的声音”。

“调味料”之三——辣

没有起伏的生活是一潭死水,正如没有高潮的课堂,暗淡无光、沉闷乏味。数学课堂上,我们如何为“一潭死水”注入活力,为沉闷课堂带来春色?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增添一些“辣味”,让激情的对话成为思维的激活剂,让浓厚的兴趣点燃智慧的灵魂。在数学课堂中,恰如其时地穿插诸如“小小辩论会”之类的小环节,就能让课堂上多一些不同的声音,少一些呆板的讲解;多一些“呛鼻”的“火药味”,少一些一成不变的“清汤寡水”。这样的课堂,能让孩子带着“火辣辣”的质疑问难,满怀激情“夹枪带棒”地“敲打辩论”,深入剖析问题,触及思想,点到穴位,不给知识点留半点死角。孩子的学习,会变得何等的幸福;我们的课堂,自然也变得高潮迭起、火花四溅、精彩连连!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就适时设计了小小辩论会,为数学课堂带来新的精彩。该教师在教学了“按角分类”后,带领学生玩游戏:猜一猜。他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被信封遮住了的三角形,问:“猜一猜,被信封遮住的可能是什么三角形?”随着信封慢慢被挪开,孩子很容易猜出前两个被信封遮住的三角形类型——直角与钝角。因此,当教师慢慢挪开被信封遮住的第三个三角形时,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看到一个锐角就条件反射般地喊:“锐角三角形!”这时,该教师没有直接给出判断,而是不慌不忙地给课堂“留白”几秒钟,让学生静心思考,再追问:有不同意见吗?机灵的孩子想到了:“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教师这时表态了:“现在同学们意见不统一了,怎么办?咱们就来一次临时的小小辩论,通过辩论会解决这个问题吧!”就这样,通过质疑、思考、争议、辩论,不同三角形的特征在学生头脑中逐渐变得清晰,解决以上问题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调味料”之四——咸

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数学活动都冠以“基本”,称作“四基”。其中,从动态上看,数学活动是过程,是经历,学习个体必须主动地通过眼、耳、鼻、舌等感官直接接触客观外界,不断地尝试而获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会带着自己的经验、灵感、兴致和思考,参与数学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思维方法与情感体验。

记得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带领学生到操作上走一走,用脚步丈量千米的长度,让孩子一边流淌着“咸咸”的汗水,一边顿悟“一千米到底有多远”。还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立体图形》时,引导孩子把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带进课堂,让孩子通过看一看、分一分、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体验,增加对立体图形的感性认识。像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下放学习主动权,为孩子提供动手操作、活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经历活动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学习的“咸”味,就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形成有更深的感悟。

“调味料”之五——甜

成功是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它带着一种淡淡的“甜味”,如果这种淡淡的“甜”深入孩子内心,又会反过来促使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因此,让成功成为课堂的一部分,对课堂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对于孩子而言,如果学习是一连串的困难,在频遭打击的情况下,他(她)可能会因此充满失败感,从此不再努力。然而,如果学习是一种经过努力可获得成功的经历,在“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刺激下,孩子会愉悦地接受挑战,充满信心地游往学习成功的彼岸。有研究指出,至少要有80%成功率的课堂是最理想的。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让更多的孩子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懂得道理,取得成绩;教师要善于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孩子享受成功,分享成就;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中“制糖”,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品尝那一丝丝的“甜味”,充分体验“我能行”的快乐!

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它不如文科的感性,不及体育的活泼,不比艺术的出彩,又比科学少一些探究……然而,只要我们在深研教材、读懂学生的基础上,适时给课堂加点“调味料”,我们就会发现:数学课堂也是师生同欢乐、共成长、长智慧的“灵·慧·美”大舞台。

(责编 黎雪娟)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