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丽萍
[摘 要]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通过“一课一思”,不仅可以让学生收获相应知识,而且还能让学生获得人文方面的熏陶。在教学中,通过 “一课一思”,助推学生语用知识的生长,激发学生的语用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语用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用教学;知识生长;学习兴趣;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043-02
“一课一思”,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汲取语文知识、形成学习能力的同时,能够受到人文的熏陶,以便培养其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是相吻合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找准抓手,以便让“一课一思”真正能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笔者结合實际,就践行“一课一思”,助力语用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一课一思”,助力语用知识生长
学习过程,是学生知识不断重组建构的过程。而这种重组,需要一个契机。 “一课一思”,其目的是让“思”诱发学生进行知识重组的意识,并形成习惯。换句话说, “思”在学生知识建构中是关键点,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教学时,要以“思”为核心,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呈扩散性的状态,从而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而“思”的内容,应落在语文知识上,这样才能让其变得更加丰富,才能夯实语用基础,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如,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这一课的题目“慈母情深”一词的教学,教师这样引导。
(多媒体出示《游子吟》视频)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跟着吟诵这首诗。
师:说说作者孟郊写这首诗时心情是怎样的。
……
师: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写母亲的课文,题目为《慈母情深》。现在,请你们跟我一起读课题。
师:请你们结合题目说说,这篇课文会写哪些内容。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生活中母亲对你们的要求,你又是怎样做的。
师:作者仅仅是表达母爱吗?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内容?我们再认真读读课文,小组讨论讨论,说说从字里行间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对《慈母情深》这一课来说,“慈母情深”是题目,也是文眼,更是学生知识的生长点。案例中,教师没有空洞说教,而是借助唐诗、生活体验来帮助学生感知。这样,不仅可以让“慈母情深”一词更加丰满,而且还能帮助学生与文本人物、作者进行对话,体验到作者字里行间里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这样的“一课一思”,抓住了关键字词,让“思”在知识生长点上。
二、“一课一思”,助力激发语用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要真正夯实语用教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最需要什么、其兴趣在何处,以便通过教师引导达到提高的目的。只有探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所在,才能通过“一课一思”培养他们的语用能力。教师可通过预习单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引导了学生学会预习,而且还能有效检测学生预习,为教师主导提供第一手资料。比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找骆驼》一课时,笔者在课前通过预习单对学生进行调查。
1.这一课的结构是先讲述现象,后说明缘由。你认为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
A.为了突出现象 B .为了强调缘由
2.这一课讲述的缘由,你从中读懂了多少( )。
A.完全读懂 B.懵懵懂懂 C.完全读不明白
3.《找骆驼》中内容有现象与缘由,你喜欢哪一部分?( )
A.故事 B.道理 C.两个都喜欢 D.两个都不喜欢
这是一个课前预习调查。课堂教学也从调查结果开始。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并据此进行教学预设。案例中,通过课前调查,能初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明白了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比如,分析预学单,如果发现学生大多对现象感兴趣,教师就可以从现象入手展开教学;如果大多数学生对缘由感兴趣,那么教师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从缘由进行导入。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关键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三、“一课一思”,助力强化语用训练操作
语用教学的关键在“用”字上。如果缺乏相应的抓手,其训练结果必定是一团糟。而具体语用点的预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因为,只有让学生在具体的训练中掌握语言规律,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通过逐层引导、由“扶”到“放”的过程,真正夯实语用训练,从而促使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比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牧场之国》这一课,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语用训练。
1.渗透学法。引导学生围绕“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一句,默读课文,并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想想作者是怎样描述的,并在文本空白处进行批注。
2.总结交流。抓住第二自然段中描写各种牛的特征的词语,如“仪态端庄”“无比尊严”等,进行感知,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然后,抓住这一段的关键句“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进行品读,感知荷兰的独特魅力。
3.学法迁移。运用上面学到的方法,自由品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眼中荷兰是什么样子,并把自己感受最深的相应句子画出来。
要让语用训练具有可操作性,就要抓住语言的表现形式。可以从修辞上进行赏析,也可以从立意选材上进行辨析,甚至还可以从篇章结构上进行梳理,关键是要找准操作点,便于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形成语感。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是以“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为抓手,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进行品析,并进行迁移运用。
四、“一课一思”,助力提升语用表达能力
语用表达包括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而随文练笔是一种书面表达。学是过程,而“用”才是学的最终目的。对于一篇文本来说,从字词语句到篇章结构,其训练点有很多。但是,贪多嚼不烂,最好的方式还是“一课一思”,这样不仅能突出重点,而且还能演绎语用课堂的精彩,扎实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比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桂花雨》这一课,可以这样设计随文练笔。
1.仔细品读这篇散文,你会发现桂花的香气不仅沉浸在字里行间,而且还萦绕在作者的心头。这种情感的宣泄,在童年的“摇花乐”和“桂花雨”中体现最为深刻。现在,你再读一读课文,想象一下,把 “摇花乐”的具体场景写下来。
2.想象写话,深入体会摇桂花的“乐”。(多媒体出示小诗:摇呀摇/摇落了朵朵金黄的桂花/落在了我的肩上/落得我满头满身……摇呀摇/我仿佛看见了/ / /摇呀摇/我仿佛听见了/ / )
……
案例中,练笔一是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想象,继而进行书面表达;练笔二是结合童诗,让学生仿照句式进行运用。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深化对文本主题的认识,而且强化了语言训练,提升了语用表达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语用表达要根据课堂需要,要突出“一课一思”,有所选择,让学生能够真正训练到位,以便有效提升表达水平。
总而言之,对阅读教学来说,学生的知识增长、兴趣激发、能力发展,才是“一课一思”的目的。在具体教学中,只有用好这三个抓手,才能真正让“一课一思”更具有价值。
(责编 韦 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