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晓丽
“千年前孔夫子,二千年后陶行知”。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认为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并提出著名的“六大解放”理论,积极倡导解放孩子,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大胆地想象,大胆地思考,大胆地创造;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的双手在大脑的指挥下大胆地去干,大胆地动手,大胆地创造;解放他的眼睛,让儿童自己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培养自己的观察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大胆地讲,大胆地提问;解放他的空间,让小孩从教室中、从校园中解放出来,在大社会、大自然、大森林中,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内在之创造力;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让儿童有自己的时间去创造。”
如何继承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并在课堂改革要求的指引下,给孩子们更加多维地去接触生活,更加多元地去解读生活,更加富有个性地去表达观点,提高作文水平呢?我在一次作文指导课上做了初步尝试,演绎出科学和作文的交汇圆融。
一、引发探究兴趣,吹响“解放”的号角
刚刚结束四年级语文课文《人类的“老师”》这一课的教学,孩子们对“薄壳结构”印象非常深刻。那么,小小的蛋壳到底能承受多少重量?课文没有提及,孩子们都想探个究竟。
蛋壳到底有多大的承受力呢?为了验证蛋壳承受力的大小,科学课上,同学们分组做了一项实验,把四个蛋壳边缘修剪平齐,呈长方形状摆放在桌上,将书本一本本往上叠加,直至蛋壳破裂,最后测量它们的承受重量。
四年级的学生探究意识不断增强,实践能力早已形成,表达能力正逐步提高。这次课际之间相结合的初次尝试,把生活中的观察思考上升为科学的探究,拓展了作文教学的活动时空。在学生喜闻乐见的科学小实验活动中,指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蛋壳的特异之处。“熟悉的物品陌生化”,引发了和孩子们的探究兴趣,为孩子们铺垫了一条“解放”的道路,也为作文打开了另一扇窗。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体验感知的基础上有所感悟,从而有情可抒,有事可叙,有话可说,拓宽了习作教学的维度。
二、回顾活动情景,拉开“解放”的序幕
看得仔细,才能说得清楚,写出来的作文才能让人看明白。本环节的教学重难点设在引导学生细细地“看”和静静地“想”两方面,即通过视频,再次细致观察蛋壳形状的微妙变化,体验内心细腻的想法。这时,我注重了“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给学生提供自由选择,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培养独立思考、表达自我的能力。
围绕教学目标,我展示出一组实验时所拍的照片,并引导学生观察每一张照片上的同学正在干什么。让学生边观察边说,再按照一定的顺序提炼出一组动词,用于准确描述他们活动的过程,以有效指导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很快整理出实验活动的流程:敲开蛋壳、剪平边缘、摆成方形、逐步加压、压碎蛋壳和称重计算。
观察人物的活动是教学重点之一,此外,还要关注蛋壳细微的变化。因此,我还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蛋壳的变化。在一张张照片中,孩子们发现,小蛋壳正在逐渐增多的书本的压力下悄悄发生着变化:从出现裂纹到裂缝加深,直至蛋壳被完全压碎。
那些一张张精选的能展示实验关键过程的照片,勾起了孩子们的回忆。有趣的回想,激起孩子们的动笔欲望。作文,不知不觉成了一幅连环画,描绘实验快乐时光的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三、具体举例指导,搭建“解放”的舞台
然后,才是由口头表达转为书面表达:你對哪一幅照片印象深刻?让我们选择印象最深刻的一组画面,写一段话。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把自己怎么做的、看到的、想到的说清楚。
学生看了照片后,依托再现的情境,进行分组合作,每人选择其中一个印象特别深的镜头作口头交流,再在小组内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在这一环节中,我把更多的课堂时间和表达机会留给了学生。此时,老师成了“舞台的导演”,学生才是真正的“主演”。小组内相互合作,他们畅所欲言,认真倾听,做出评价,并提出建议。这样,就把观察活动、表达活动、思维活动、评价活动打开,解放了学生的眼睛、头脑和嘴巴,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落笔成文阶段,再让学生用上一串动词写一段话,即写下“做”的细节。但由于对事物缺乏细致的观察,对心中的想法体验不够深刻。在写作教学中,要突破这一难点,要让学生经历“做中学”的过程,即在相互评改作文中学会自我修改作文。
然后,我展示一份有共性问题的片段,一份能代表中等偏下水平的片段,让学生根据本次作文的要求进行评价修改。“改”的过程,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说说可以怎么改,为什么这样改,其他同学还可以帮他怎么改?在全班集体交流的基础上,我在投影仪上作修改,进行示范,让学生有章可循,明白哪些是修改时的注意点。最后,让他们自己进行“改”的迁移,重新自我修改作文。在“自改”中磨砺,作文水平才会有所提高。
学子·上半月2017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