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亚梅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進步,中国的“云计算”迅速发展,这是一个“计算机时代”,也是一个人才泉涌的时代,却避免不了瑕疵。在这个计算机已经被普及的时代,许多人只是把它当作娱乐休闲的工具,忘记了它真正的使命。身为一名高中教师,我认为应该利用好计算机,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通过提供适当的方法,使得他们在处理计算机问题时,变得更加轻松。
一、分析实际问题,建模
通过分析计算机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来建立模型,使得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建模,是与仿真紧密结合的一个概念,是为了更直接地理解某事物而对该事物所做的一种抽象,必要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自定义地构建合适的模型。
例如,我在讲教育科学版的《信息技术基础》中“信息获取”这一章节时,我在上课时便给学生们引入了一个日常生活的例子,海水受日月的引力,在一定的时候发生涨落的现象叫潮。一般地,早潮叫潮,晚潮叫汐,在通常情况下,船在涨潮时驶进航道,靠近码头;卸货后,在落潮时返回海洋,所以船在靠近港口时会有安全间隙(即船底与洋底的距离),不小于安全间隙,不至于使船搁浅才可以,那么船在一天中哪段时间是可以靠近港口的?面对这个实际问题,我在给学生授课时,根据这一现实实际问题,采用了如下的分析思路:哪段时间可靠近港口——哪段时间是安全间隙——潮涨潮落是有规律的,可以建立函数。接下来就是建模了,先收集数据,然后让同学们利用计算机以时间为横坐标,水深为纵坐标拟合出一条曲线,通过不断地思考,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写出合适的函数,利用数学知识就可求出解。同学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另外我认为这种方法也会促使同学们面对生活中出现的现象,会多思考一下“为什么是这样的?”。懂得面对计算机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高中信息老师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引入一些生活实际的问题,通过建模的方式,来分析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二、呈现网状结构,分解
对于简单的问题我们可以分解成线状或树状结构,复杂的问题则被分解成网状结构。复杂的问题在分解时,利用基于关注点的方法,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出现了多个更简单的基础问题;然后运用“递归思想”,先解决最容易的问题,再是次容易的,层层递进,直到全部解决;最后把所有结果整合起来,就是问题的解答。
例如,我在向同学们讲述教材中“图像信息的采集加工”这章内容时,有个知识点——怎样使用Photoshop工具软件去处理图像的发现设置、旋转,裁剪以及亮度调节这些操作,我把它分解成图像的采集、图像的修改以及图像的深加工三个问题,难度层层加深,在引导学生们回答这些个问题时,能够明显感觉到课堂氛围变得不一样,好奇心驱使着他们全神贯注地听课。我把这一节的小知识点串起来,使一部分知识点间呈纵向的并列关系,然后我会利用课堂的时间提问我的学生,让他们站到讲台上,将剩余的知识点作一个横向的联系,这样这节课在同学面前就成了一张简直复杂的大网。一节课,一个事件,就被分解呈网状结构的零碎知识点,在学生的巩固下,看似零碎的知识点变得融会贯通,可以有收有放,又恢复到了这门课。其实除了信息技术,很多课程都是这样的。
所以,通过老师在课堂上将知识进行分解,使得教材中的内容呈现出网状结构,变得更加清晰明了,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在脑海里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框架,为学生们深入钻研计算机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链接生活实践,应用
计算思维应该是我们在这个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它和阅读、算数、书写能力一样,生活缺它不可,那么如果我们在讲解知识时把它和生活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引起同学很大的听课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不会使教育和生活脱轨,成为一名优秀的祖国接班人。
例如,我在给同学们介绍《信息技术基础》这本书中“数据库管理”时,因为数据库较为抽象,如果我只是呆板地去讲它的定义,同学们不仅很难理解,而且思想很容易开小差,所以我决定去和我们的生活结合——数据库就像一个粮仓,粮仓是专门用来储存粮食的,而数据库是专门用来存储、管理数据的,在计算机的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需要把数据放进这样一个“仓库”中,比如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常常要把本单位职工的基本情况(职工号、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工资、学历等)存放在表中,而这张表就相当于一个数据库,我用了一种很简单的方式,使得学生们瞬间就理解了,所以说在老师去讲授较难较枯燥的知识的时候,如果能够多做些比喻或者类比,想必课堂效率会好很多。
因此,我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计算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实际问题,能有效对问题进行分解,学会建模。也多多链接生活实践,帮助学生高效学习,不再是呆板地僵硬地传授知识。
当今是网络的时代,计算机老师作为一个时代引导者,可以采用分析实际问题,建模;呈现网状结构,分解;链接生活实践,应用等的教学理念去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从而推动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
学子·上半月2017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