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永翠
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初中政治学科并不是空、大、远,而是离我们的生活最近,真正有效地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亲身感受政治学科的实用性,近几年来,我不管教初一、初二,还是初三,在课堂上都用学生熟悉的时事资源在课堂上分析,现就时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浅谈如下。
一、时事资源的选择
1.教师收集国内重大的时事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取得一定进步,也有许多方面存在问题,需要不断革新,这种现状与老百姓的希望存在差距,这就要求政治教师教会学生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尽量在课堂上采用生活中积极正面的事例。比如:在学习《法律的特征》时,我运用了原南京市委书记杨某被查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法律的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引导学生深深感受法律的作用,引领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生收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时事
除了教师准备重大的时事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收集积极的、感兴趣的,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时事,并让学生制作PPT,在课堂上演说,分析,这不仅督促学生及时把握时代脉搏,把眼光放远,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锻炼了胆量。在演讲时有的同学的PPT图文并茂,慷慨激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不仅要求关注新闻而且要求对感兴趣的事例进行分析,由于是学生感兴趣的,讲的和听的学生都很感兴趣,课堂上积极参与,对演讲的同学观点提出质疑,进行讨论。每节课的“新闻播报”既培养了学生的时事敏感度又培养了学习政治学科的激情,还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谓一举多得。
二、时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
1.提升课堂的感染力
在初一上《人生当自强》这一课时,正好感动中国人物中的刘伟很受关注,有“隐形的翅膀”的称号,课堂上我运用了刘伟的事迹,设置设问:刘伟哪些行为打动了你,打动了中国?学生纷纷发言,有感而发,课堂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情绪,引向自强的课题,我又继续设问:如果刘伟没有获奖,一生默默无闻,他需要自强吗?引起学生的讨论、反思,自强其实每个人都需要。我又继续设问:难道你的身边没有自强的人和事吗?难道生活中的小事不能体现自强的品质吗?学生恍然大悟,自强就在身边,身边的同学、父母等,教会学生反思,学习身边的人,贴近生活实际。
2.提升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
在学习《自我保护》时,学生收集了《南京公交司机扶老人被讹事件》,在学生播报时,他的分析中提到公交车司机的行为值得称赞,我及时抓住这个点设问:发现老人跌跤,扶还是不扶?请大家展开辩论,阐述理由。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在大家激烈的辩论时,我又抛出设问:发现老人跌跤,怎么做才能既扶老人,帮助他人,又能保护自己?学生这时冷静下来,得出了结论:帮助他人是道德高尚的表现,社会生活中需要相互帮助,相互关爱,但是帮助他人时,要学会自我保护,并且提出了很多自我保护的方法。这个教学的过程既提升了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全面的考虑问题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道德境界,生活中不要冷漠,要相互关爱。
3.提升课堂效率
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是时事教学的最主要、最具有操作性的载体。例如:《南京市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规定出台后,南京警方加大了对偷运贩卖烟花爆竹行为的监管与处罚力度。春节期间,仍有个别市民偷偷燃放鞭炮,严重干扰小区居民正常生活。在分析这则时事时,学生集思广益,发散思维,可以分析公民的建议权和监督权,强调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体现了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很强,能够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公民要做到换位思考与人为善,远离违法与犯罪,树立较强的法制观念,保护环境,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在分析时事的过程中,掌握了不同知识间的联系,能更好地联系材料,熟悉知识点。
4.提升课堂训练水平
中考中时事热点经常是考查知识和能力的载体,课堂上时事联系教材知识分析,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运用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有效地适应中考形势。中考中有专门考时事的单项选择题,更有以时事材料为背景的主观题,以此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5年,南京市中考政治面对日常生活中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现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智能手机使用中出現的不和谐现象;2013年,结合中国梦进行信息分析,可见,课堂上让学生关注时事,把时事资源引入课堂让学生学会多角度辩证分析既符合课程标准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要求,也能适应中考的形势,提升教学质量。
学子·上半月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