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
隨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塑造健全的人格越来越成为教育的重要责任和核心任务之一。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发展的形成期和塑造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素质。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呢?
一、立足课本,明理悟情,在阅读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
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材,加大了人文因素的比重,课文内容将视角广泛地投向自我、自然、社会,关注人生、亲情、友情等方面。语文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精心选择、合理利用,佐之以适宜的教学方法、手段,“润物细无声”地达到人格教育的目的。
1.坚持正面教育,做到晓之以理
爱国,人格的起点。在语文文本里,有许多歌颂祖国的文章,如《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草原》、《日月潭的传说》等。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具体的画面和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坚持正面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2.树立仿效榜样,做到动之以情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如学习《菩萨兵》中的朱德关心百姓、菩萨心肠,《翻越远方的大山》中的刘翔不畏艰难、勇于挑战,《大作家的小老师》中的萧伯纳知错就改、谦逊自律……这些高尚的人格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使之形成健康的人格。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辨别,诱发学生感应,使之得到净化,塑造健康人格。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有位教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的母亲,渲染了气氛,学生入情入境,由人及己,争相讲述母亲关心照顾自己的点点滴滴,整个课堂流淌着爱的乐章。教师再顺水推舟地开始新授,课未上,情已定。
二、展现真实,沟通情感,在写作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
“我手写我心”,学生习作中反映的往往是孩子的真实想法、真实感情、真实心灵,我们应该珍视。鲁迅先生曾说过:写作“固然要有精炼的技巧,但更需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为了让孩子们意志更坚定、情感更丰沛、人格更完善,我们可以在作文教学中直接提供一些相关素材,引导学生直面人格教育问题。
例如,有一次要求写自己的父母,我先动情地描述了我和儿子之间的故事,回忆了儿子小时候的趣事,也讲述了儿子成长之时,我们母子之间的相互关心……这样示范后,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更深入触及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同学们在习作中把父母关爱自己的事例一一呈现出来,表达了自己要铭记恩情、报答恩情的感情。
三、尊重学生,树立自信,在师生互动中塑造健康人格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转化为巨大的教育力量,激励学生日渐完善。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为学生的心理营造自由安全的氛围。
自信,人生不可缺少的动力。自信的孩子最有力量。小学生年龄小,心理上不成熟,碰到困难难免缺乏自信。我在语文教学中,借助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语言文字,或直接分析,或深窥其里,或延伸课外,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培养独立人格。
我们班上有位姓周的男生,朗读水平很差。一次,我请他读《“闪光的金子”》第二自然段。结果,他疙疙瘩瘩,吞吞吐吐,还有错字,引起了大家的哄笑。他羞愧得低下了头。我制止了大家的取笑,鼓励他:“你的朗读水平有进步,声音比以前响亮了,再练练,相信你会读得更好。”下课后,我给他讲了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口含石子苦练的故事,告诉他只要勤加练习,朗读水平就会突飞猛进。我还和他约定,下节课还要请他朗读,请他提前做好准备。下节课上,他果然好多了,我再一次表扬了他,后来,这位男生的读书劲头更大了,朗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四、走出课堂,引导向善,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小语课程标准》也明确:“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小事中发现善的乐趣,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待他人。利用各个节假日,让学生体会向善的真谛,从“劳动节”中了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奉献,从“母亲节”“父亲节”中感受父母的爱心与无私,从“建军节”中体味军人的伟大与崇高等。还可以通过书法、画画、参观、访问、演讲、朗诵、唱歌、跳舞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向善的意识。
学子·上半月2017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