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磊
一、优化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环境
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地理信息素养培养尤为重要,要挖掘学校的培养潜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信息来源渠道。首先要加大学校硬件设施的投资,如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教室等,同时还要保证一定的数量,保证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和使用。其次要加强网络建设,让学生掌握最新的信息,第一时间收集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二、加强学校课程中的地理信息素养教育
开放的教学模式突出强调对学生地理能力发展方面的关注,注重学生地理知识与地理能力的同步协调发展。因此,作为地理能力构成核心要素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能够受到更多的重视,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开展地理教学时,为了促进学生的地理信息意识和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根据需要确定地理信息的类型和数量,让学生利用多种途径收集地理信息。与此同时,教师在指导时,可以组织学生展示收集和整理的地理信息,提倡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多种地理信息的整理方法。
在地理课程的设置方面,教师可以适当安排地理实践课程,让学生亲身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参与地理考察,进行地理实验、野外观测。鼓励学生查阅地理文献,地理资料,绘制地图,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地理问题的研究之中,这样,通过学生的地理实践活动,达到提高地理信息素养的目的。
在我国目前的高中课程安排中,各个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普遍安排较少,甚至没有。学校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鼓励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查阅、收集地理信息,进行地理信息技术的培养,让学生学会使用电子地图,卫星地图等工具,提高学生运用网络技术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加强教师行为中的地理信息素养教育
地理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渠道,地理教师又是地理教学的主导者,因此,中学生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必须要立足于地理课堂教学,而教师必须要提高地理信息素养,注意自身的行为。
1.教师应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不断学习地理信息知识,提高地理信息素养。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才能满足地理教学的需要。地理教师应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提高获取地理教学资源的能力,增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提高整理、分析、利用、傳递地理信息的能力,改变教学方法,积极参与教师培训,已增强自身的地理信息素养。
2.增强亲和力,做学生的朋友,营造地理信息素养培养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产生地理学习的浓厚兴趣,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地理教师应当首先从感情入手,注重自身形象和言行举止,以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态度指导学习,增强亲和力,让学生喜欢自己,喜欢学习地理。
3.具体指导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地理信息的方法。尽管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信息素养,但是面对利用地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时,仍然会感到棘手。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掌握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地理信息进行解题的方法。具体来说,教师应当加强培养学生从题目的要求、表述等文字信息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从地图、表格等图表信息中准确获取显性、隐性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的能力;从试题的设问、选项、答案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4.在提问和布置作业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向性思维。思维的多向性是指是一种从不同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在很多情况下,地理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在提问时精心设置问题,选择和设置生活和学习中实际的地理问题,可以在课前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也可以在课后提出,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精心设置提问,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
四、加强社会家庭中的地理信息素养教育
在中学生地理信息素养培养中,学校教育固然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社会和家庭的帮助作用也不可忽视。学校应当完善信息技术设施,加强软、硬件建设,为学生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除了地理信息理论外,还需要信息技术软、硬件的支持,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安全、可靠、畅通的网络服务。此外,学校应当加强图书馆的建设,为学生订阅《国家地理》《中学地理报》《天文爱好者》等地理杂志以及地图册,完善借阅制度,为学生提供舒适方便的阅读环境。
家庭也可促帮助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途径:
1.鼓励学生关注每日天气预报,观察天气变化的种种征兆;
2.家长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观看《探索发现》《人与自然》《走遍世界》等地理电视类节目,开阔视野,在娱乐中学习地理信息知识。
3.家长应鼓励学生多与从事勘察、采矿、测绘等地址工作的亲戚、朋友交流,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意识,获得较为真实直观的地理知识。
4.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
在培养中学生地理信息素养过程中,学校、社会、家庭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三者缺一不可,尽管学校教育其中关键的作用,但是不可忽视社会和家庭对学生地理信息素养培养的积极的促进作用。endprint
学子·上半月201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