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写作教学的路径思考
写作教学时常被诟病,比如没有教学体系,缺少必要的指导路径等。本期我们邀请了三位教师分别从“学生经验”“写作本源”以及“田野教学”三个维度出发,针对写作路径这一话题进行阐述。特级教师钱建江既有宏观的视野,又有微观的操作,详尽了学生经验对于写作路径的重要性。潘伟峰老师从哲学的角度叙述了自己对写作路径的理解,乐继平老师选择的角度很新颖,读后耐人寻味,是一种跨界 思考。 本期主持:赵 飞
科举制度时代,我国采取“以文取仕”的方法,所谓“学而优则仕”,可以说把写作提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今,斗转星移,写作早已走下神坛。贾平凹先生说:写作是人类中最敏感的一小部分人最敏感的活动,整个社会不再热衷文学也是正常的。然而,无论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中高考的应试要求来说,作文仍为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有人提出,“写作”与“作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本文不在概念上纠缠,姑且视二者为同一对象。近几十年来,人们对作文教学倾注的心血不可谓不多。《十年中学作文教学研究综述》(刘绍彬)《光荣与遗憾:近30年作文教学改革再反思》(程少堂)《最近几年语文科写作教学研究综述》(朱建军,陆平)《作文教学改革实验综述》(《教学与管理》)《关于写作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倪文锦)《走出写作教学的困境》(王栋生)《“老大难”:写作教育的百年困境》(戴元枝,张心科)等篇章,对作文教学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梳理。这些文章虽不能称鸿篇巨制,但确实是对作文教学怀以拳拳之心而论之。不过,在这些比较重要的论文中,鲜有基于学生经验的研究阐述。《新作文:十年思想的蜕变》(曹韧)一文指出,教师往往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以成人的思想观点,以成人的道德认识来评判学生习作主题的高度、意义、积极性等等。在这样的视点下,作文教学举步维艰也就不难理解了。因而,本文试图阐述基于学生经验的中学作文教学研究取向,希望对作文的教与学有所裨益。
一、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作文教学
我以为,所谓“学生经验”,指的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写作经验。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写作经验,都是需要慢慢积淀的。这两者都和学生的生命成长密不可分。而一个人的生命成长,应该是一个极其美好的过程,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然而,这是个讲究时效的时代,人们已经很难有耐心去等待生活经验和写作经验的积淀了。最近,我看到一个大咖云集的语文群里在说,有专家建了个群叫作“滚动快速作文群”,人气还很旺。作文俨然成为速制品,作文主要用来应试的狭隘目的昭然若揭。对此,我感到很悲凉。
还有一种现象也普遍存在:人们习惯于夸大学生的生活积累差,他们认为,在残酷的应试教育面前,学生何来丰富的生活经历?为应付考试,城市学生终日重复家庭与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农村高中则多为封闭式管理,两个星期甚至一个月放一次假,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极少。城市学生上学要家长接送,农村学生不参加劳动,都成了正常现象。我的观点是,且不论学生的生活是否真的“一无所有”,就算他们的生活真的枯燥乏味,我们也依然可以有所作为。学生有丰富的现实生活经历,那最好,他就可以在文章里再现这种真实的生活。如果没有现实生活的丰富经历,那么我们可以指导他写间接生活的体会与感受,例如他的阅读体验,他观看的电影、电视等,他可以把自己的体会与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很多国家指导中学生写作,都会在阅读、思考社会问题上花很多精力。例如苏霍姆林斯基设计的七年级作文题:我们今天还有变色龙式的人物吗?(读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以后);按列宾的画《纤夫》写一篇作文;我对于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牺牲的人们的想法(斯巴达克斯、让·达克·贞德、山道尔·裴多菲、伊万·苏萨宁、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卓娅·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纸包不住火”(按谚语的意思作文);当我们的第一批宇航员登上火星的时候(科学幻想);堂·吉诃德是怎样的人(课外阅读后写)等等。从这些作文题目来看,都需要学生以广泛的课外阅读作为写作基础。可以说,大量的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间接生活体验。阅读的过程,是唤醒已有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已有认识的过程,是思辨、审美的过程,是语言积累、语感增强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思想水平提高的过程。
当然,人也必须去经历,只有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你才会对阅读中遇到的那些词语产生与众不同的感受,你才能运用那些词语去表达对世界的认识,传达自己的内心情怀。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去阅读,会产生不一样的理解与感受。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所以,如果真的觉得学生的生活经验严重不足,那么,教师也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属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国外作文教学中的一些传统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可以参考一下美国全命题作文案例:《记忆中的妈妈》—— 母亲节纪念品。
母亲节就要来临了。请依照下列题目,每天写一段文字,历时一周:
和妈妈一起度过的一个节日;和妈妈一起的开心时刻;妈妈给我的最好的建议;我跟妈妈撒小谎的时刻;妈妈让我最敬佩的事情;跟妈妈一起的难忘旅行;妈妈给我的一次教训;我的妈妈很特别,因为……;我的妈妈最开心,当……
一周之后将所有的文字汇总,制成《记忆中的妈妈》一书,送给母亲作为节日礼物(家中没有母亲的,可以写一位你生活中特别的亲人)。这一作文训练全命题案例给学生列举了9个参考角度,我们看到,每一个角度都与作文命题密切相关,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感受母亲。从大的角度看,有感受与观察;从小的角度看,涉及到母亲与孩子关系中可能发生的大多数事件。这样的作文训练,能够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观察和思考生活,学会感受与积累生活。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利用教学资源,不断为学生创设积累生活经验的情境,帮助学生走进生活深处。例如苏州市吳中区南行实验学校组织“行学”活动,带领学生前往学校附近的天平山范仲淹纪念馆,全体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岳阳楼记》,小组成员携手登顶天平山,领略层林初染的美好春色。返校后,教师组织学生畅谈此次“行学”活动的体会与感受。活动给学生以最真实的生活体验,他们记录下登山过程中感受到的春天的气息,以及在诵读中深切体会到的范仲淹的“先忧后乐”精神。又如,最近央视一档节目《朗读者》吸引了众多观众,一位教师布置学生回家和父母一起观看《朗读者》,并要求学生选一段文字读给妈妈听。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大多数学生与家长都产生了新的生活体验,他们都感慨万千。学生用文字记录下来,写出了充满生活气息的文章。endprint
蒋勋说过,当他在校园里看到一个学生停下匆匆的脚步,凝视着一棵开花的树,伸手轻轻触摸春天里刚刚萌发的嫩叶,就觉得这个孩子还有救。我们就应该让学生在奔忙的道路上停一停,带他们去关注自然,关注生活,让更多的孩子得救,让更多的孩子拥有一颗善于感知生活的柔软的心。
二、基于学生写作经验的作文教学
那些位于偏远地区的旅游景点,没有便捷的交通,它们可能就不为人所知,甚至连自己都茫然无知,不知道自己就是一道风景。要让它们的美呈现出来,就要有一条道路通过去。学生写作也是如此。其实每个人内心里都有无数的风景,很多时候就是没有一条路径把它们引导出来。学生的写作经验有限,不足以靠自己的力量铺就这样的道路。教师的责任就是去为他们打通这条道路,把那份原始的美打造成美妙的风景。
1.适度的写作技法指导。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意识到哪怕是平凡的生活,也具有独特之美。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度教给学生一定的写作技法。写作本身是有形可循的,这个“形”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写作本身是有规律可循的;另一方面,写作是一种基本技能的积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可以复制的技能。我认为,在学生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教给学生一定的写作手段也是应该的。例如,我在指导意象写作方法的时候,先让学生集中阅读一组文章:《乡下人哪儿去了》《再见,萤火虫》《消逝的“放学路上”》《古典之殇》等,然后以自己的下水作《井》《麦子》等为例,剖析意象类文章的具体写法,并要求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任选一种“意象”进行写作。学生选取的生活意象有“巷子”“小河”“雪松”“梅树”“自行车”等等,叙述了围绕这些“意象”所发生的生活故事,写出了时代的变迁,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的忧思之情。
我从读中学开始,就一直听到反对八股文的声音。其实,究竟什么是八股文,我一直不清楚。后来慢慢知道,八股文强调章法与格调,作为一种说理的古体散文,能与骈体辞赋合流,构成一种新的文体,在文学史上自有其地位。当然,写作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训练过程,从观察、构思到成文,都要融合主体积极的思维活动,而非简单地套用模式。只有指导学生不断实践,才能在不伤害灵动性与敏锐感的前提下不断丰富其写作 经验。
2.让阅读真正促进写作。
阅读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关键的问题在于:有的学生喜欢阅读,知识面宽,但就是写不好文章。阅读并没有带给他们写作的力量,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阅读没有内化,缺少内省意识,这就是艺术心理学上说的“内心视觉能力差”。对此,教师就要在指导学生阅读上下功夫。教师要有一种自觉意识,在进行课内阅读教学时,自觉地融合写作教学。
首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补充阅读中所蕴含的写作知识点,特别要把那些零散的写作知识点通过文体写作体系的重构,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以此强化学生的规范文体写作意识,使学生理解个性自由体现在作文实践中,主要是观点的自由,是情感的自由,是表述的自由,而不是表达形式的自由和创新。
其次,在具体的范文阅读教学过程当中,要站在读写联动的高度,让学生的写作基本技能建立在范文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细节的基础之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有慧心,能够看清每一个细节所体现的写作奥妙,而且要有勇气,敢于正视主题单元编排教材的体制弊端。语文教材承载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学生写作提供借鉴,提供样本。可多年来,教材选文脱离学生实际,过于注重选文的多样性,内容上又不顾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脱离学生的接受实际。选文或失之太旧,或失之太深,或失之太怪,在给学生写作提供借鉴的意义上考虑得太少。我们常说读写结合,像这样的课本,学生读都不愿读,更不要说借鉴了。因此,现在不少有追求的教师,都尝试对教材有所取舍,大胆舍去那些不合适的,补充文质兼美,且体现精妙写作艺术的文章。
下面列举一些课文中的写作艺术:以小见大(《枣核》);欲扬先抑(《白杨礼赞》《社戏》);设置悬念(《驿路梨花》);铺垫照应(《风筝》);插叙手法(《孔乙己》);记叙中的描写(《一面》);场面描写(《端午日》);以动写静(《紫藤萝瀑布》);虚实相间(《济南的冬天》);人称变换(《我的小桃树》);对比(《最后一课》);反衬(《白杨礼赞》);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植树的牧羊人》);托物言志(《石榴》);叙议结合(《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句式多变(《鸟》);等等。对课文中的这些写作手法,可以采取“赏·亮点”“思·手法”等专题学习方式加以品析揣摩,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鼓励模仿与示范写作。
从历代文章大家的成长来看,他们主要是依靠读书,先读经书,打下思想价值观念的底子,然后研习名家经典作品,同时进行模仿创作。即将在全国使用的初中语文部编教材写作设计中,也明确提出了“模仿写作”的思想,要求教师在每个单元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味写作上的巧妙之处,进行自觉不自觉的模仿写作,包括对一些精彩语句也要引导学生学习借鉴,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曹勇军老师在《美国写作教学的新探索》一文中指出:美国优秀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强调自己的示范写作,把粗糙的写作初稿给学生看,告诉他们自己在写作中的挣扎、纠结、痛苦和对策,抑或是独特的思考过程。新罕布什尔大学的莫瑞教授说:“如果你從来没有经历从痛苦到喜悦的写作过程,你就永远不懂得怎么去帮助学生学习写作。写作是挣扎,会写作的教师才能帮助挣扎中的学生。”
在作文教学中,我做过多次示范写作的尝试。有一次,我把自己写的一篇散文《寻梦楠溪江》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做出评价。学生畅谈了各自的看法,很有意义。例如,原文结尾是:
遥远的地方隐约传来“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有离情”的歌声,我知道那是林君复又在吟他的诗了。而我也该踏上北归的列车别她而去了。回眸望去,玻璃般明净的水面上依旧云卷云舒,只是沉默不语……endprint
楠溪江,梦开始的地方。
学生认为,结尾最后一段大可不必有,虽然看起来在点题,但过于直露,直接以倒数第二段结尾,更有意味,“寻梦”的感觉也蕴含其间了。
另一次,我用自己写的文章《我·女儿·夏天》作为“文本”进行阅读教学。在研读的过程中,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使“文本”最终成为“作品”。课后,学生仿写的《我·妈妈·春天》《我·爷爷·秋天》等文章在报纸上公开发表。
4. 尝试量表诊断修改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我研读了由香港大学课程学系母语教学教师支援中心出版的专著《量表诊断写作教学法》,借鉴了专家、学者的成功经验,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修改、设计了一系列的“作文评改量表”,进行作文互改实验。这其实也是基于学生写作经验的作文诊断修改训练。具体操作过程 如下:
教师预先从隔壁班同题作文中,挑选有代表性的优秀和较差的作文各一篇,复印后发给全班学生;发给每位学生一份“量表”,让每位学生根据“量表”评改两篇作文;利用投影仪展示两篇作文,带领大家根据作文修改量表共同讨论,提示值得注意、赞赏或必须修改的地方,引导学生更准确地评分,在对比中加深认识,提高掌握、运用量表的能力;把班内同学的作文发给学生,互相交换,并进一步明确本次评改活动的目的,要求学生对照量表,认真评改,在表内填上分值,写上评语;评改后,各人提供反馈,学生根据这些反馈,加上自己的判断,回家修改,次日交回作文初稿、定稿以及量表;教师检查,根据实际情况给作文评改量表打分,同时对照作文初稿和定稿,给进步者加分。
实践证明,通过组织学生对照量表自评自改、互评互改,师生共评等活动,可以使学生得到较新的刺激和更多的写作乐趣,进而提高思辨能力和写作水平。对学生来说,运用量表进行评改,可以促使他们阅读更多的文章,并从中吸收别人写作的长处,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运用量表评改文章,还使他们对各类文体的要求认识得更为清晰,且通过比较,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是否符合要求有了更深的认识。此外,由于学生的作文由其他同学来评改,使学生有了教师以外的写作对象,写作的时候会有更强烈的动机,态度也会更加端正。
王栋生先生指出:作文教学的困境首先在于大部分学生没有感受到写作的愉快,他们的阅读量很小,写作基础较差。其次,应试作文模式过早地影响了正常的写作教学,使他们的写作变得功利并趨于程式化。其三,课堂写作缺乏有效指导,陈旧的教学观念阻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没有把写作作为一种有价值的思维活动。我想,加强基于学生生活经验与写作经验的作文教学研究,无疑是突破这些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江苏省苏州市教科院;215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