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伟欣+祁刚
大學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水平。《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提出要鼓励本科生投入科研工作,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精神。因此,高校对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目前来说,大学生接触的科学实验大部分仍停留在高校的基础实验室的传统实验,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仅能学习到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术,但是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合理的方案向大学生开放科研实验室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一、向大学生开放科研实验室的必要性以及面临的问题
良好的科研创新思维的养成可以帮助学生在毕业后尽快地适应工作,并且有助于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而系统的科研工作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效的。高校实验室拥有学校最主要的科研资源和设备,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场所,目前来说高校在现有基础上应该继续推动科研实验室的开放。当前的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科技成果的更新换代也在不断提速。高校科研实验室的科研课题任务繁重,而大学生课余时间丰富,如果可以有效地调动本科生参与到科研课题中,不仅可以促进实验室课题的顺利开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高校科研实验室与本科生长期隔离,目前最多的交叉就是大四学生的毕业设计。大学生在本科的最后一年才开始到实验室参与科研工作对于科研创新思维的培养已经为时已晚,这是由于学生在最后一年背负就业压力,不能专心自己的毕业设计工作,另外大学的前两年是求知欲最强的阶段,学生在此期间学习了大量专业基础知识,而大学四年级才进入实验室科研探索的热情已经显著降低了。对于高校科研课题组来说,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遵守实验室规范,将会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甚至实验室的安全也会面临考验。总体来说,目前大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氛围不强,只有制定优良的制度并形成良好的氛围,才能有效地起到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如何向大学生开放科研实验室
向大学生开放科研实验室,需要制定完善的制度。这包括经费制度:投入适当的经费来保障学生开展科研工作;安全制度:根据实验室实际情况,对危险试剂、危险设备以及危险实验操作等形成规范,以此保障实验室的安全;考核制度:对学生制定适当的考核制度,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科研课题的研究中。
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科学研究相比于其他工作的特殊性。这主要体现在科研工作需要较长的周期,在一个特定方向上的研究需要几个月、一年甚至更久。本科生又不能像研究生那样全身心投入科研来完成一个项目,所以本科生的培养与科研实验室的要求会产生冲突或矛盾。这需要考验课题组负责人的协调统一能力,也需要学校在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这个问题。如果设计得当,在这个过程中将会使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为了解决以上矛盾,组建本科生创新梯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每个科研团队成员应在3人或以上。组成科研团队将消除单个本科生进入实验室的恐惧感,从而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通过团队的组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创新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与团队成员的沟通能力,这样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很有帮助。
开放高校实验室可以提高相关设备的利用效率,并通过资源共享推动实验室的科研进度。鼓励本科生参与到科研工作的研究中对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高校管理人员以及教师可以调动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形成良好氛围,从而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收获到更多的知识并提高创新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J].中国安防,2006,(1):1-5.
[2]史克英,潘凯,田春贵. 开放科研实验室,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91-92.endprint
学子·上半月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