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现实意义,阐述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现状,以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为例,提出中职学校校企文化要做到全方位的互融,应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培育校企共融的精神文化;以互惠共赢为目标,构建校企共融的物质文化;以共谋发展为大计,创建共融的制度文化。
【关键词】中职学校 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融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9B-0052-02
2010 年 5 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要积极推动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引进和融合优秀企业文化。因此,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必须根据企业的需求来制定,在进行技能教育的同时渗透企业文化,注重职业素养和职业养成教育,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含义及区别
校园文化的定义非常广,通常所讲的校园文化主要指学校在教学和育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学习风气、学习氛围和管理的规章制度,同时,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名人,历史遗留下来的代表性建筑以及具有影响力校训等均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因此,校园文化即为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职业道德、文化氛围及其他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总和,是企业精神的深化,是一种经营哲学和经营理念的延伸。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不同之处在于,校园文化主要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思想上的熏陶,没有明确的商业目的和明显的强制性。企业文化有明确的商业目的,价值取向明显不同,它一切要以商业利益为中心,有明显的强制性。
二、校企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内涵。一所学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必须进行内涵建设,以提高学校名气。而校园文化是构成学校最基本、最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部分,是为学校提高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只有不断吸收不同类型企业的优秀文化,构建具有独特魅力和个性的文化品牌,才能在众多同类学校中脱颖而出,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有利于实现学生的“零距离”就业,提高学生的总和竞争力。中职学校针对学生提出的总要求是“进得来,留得住,下得去”。即把学生从初中毕业招进学校来,让学生在学校里能够学得到知识,愿意坚持完成学业,毕业后到企业工作能够尽快融入企业的工作环境,适应其工作岗位。然而,由于学校的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灌输式”地传授知识,毕业生与企业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普遍表现在短时间内难以融入企业的文化,怕苦、怕累,不接受批评,一被批评就辞职。因此,学校不仅要把知识和技能的“零距离”作为培养目标,更要把校企文化的“零距离”作为重要培养目标,以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亲近感,减少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文化冲突,使学生从入学起开始了解、熟悉、认同企业文化,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和校企无缝对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缩短企业对员工的培养周期,降低人才培养成本。调研发现,很多企业提到中职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在企业用不上,与企业的要求脱节严重,要培养一个技术能手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和资金,无形中给企业造成很大负担。如果企业加强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把企业的生产和制度搬到学校,让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不断感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毕业之后就能直接到合作企业上班,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缩短企业对员工的培养周期,达到校企互利互惠的目标。
三、校企文化融合的现状
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课题团队深入部分职校调研,并对比本校校企文化融合的情况,发现国内大多数职业学校校企文化融合对接的主体单一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热,企业冷。校企文化融合是职业学校和企业双方面的事情,因此对接的主体应是双向的。但目前只有职业学校保持热情,而企业方面觉得短时间内无法给企业带来收益,因此冷眼相看,参与动力严重不足。比如,河池市職业教育中心学校在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过程中与省内外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事宜,大多数企业都是抱着宣传招工的心态来校参与合作事宜,企业管理层对于校企文化的建设不重视。
(二)师生意识淡薄,参与程度低。校企文化对接应是职业学校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推进校企文化合作,但从实际来看,这种校企文化对接往往只是学校领导单方面热情,广大师生观念淡薄,严重缺乏参与的意识,这也使得职业学校校企文化对接难以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上的应有作用。
(三)文化对接趋于表象,层次浅。校企文化对接内容局限于浅层次,对接大多局限于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美化等角度。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调研团队走访发现,很多中职学校实训基地挂满各种合作企业的牌匾,实训车间里面贴上一些企业的生产标语,但是企业员工与教师和学生之间基本上没有交流,很多校企合作的文化共融往往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评估,很少涉及学校的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对学校人才的培养难以发挥较大的作用。
四、校企文化融合的对策
(一)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培育校企共融的精神文化。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深入企业广泛调研,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引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精神文化,结合学校自身情况,打造出能够适应学校长足发展和能够指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校园精神文化。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岗位意识等。避免学生就业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企业核心价值观相冲突。将企业的精神文化融入每一个环节,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层到学校开展讲座,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断提高职业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以互惠共赢为目标,构建校企共融的物质文化。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学校提供场地,引进实力雄厚的企业到学校来开办分厂。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引进河池市泰安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到学校建分厂,由企业投资,学校提供相应场地和部分设备,共同管理经营。学生踏进学校本专业起即是双重身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他们作为学徒,教师也是师傅,企业的师傅也是教师,所有的资源实现共享。经过不断地改革,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汽车专业教学质量明显提升,老师和学生都能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实践锻炼,既能弥补专业教师技能缺乏而导致上课底气不足的尴尬,又能够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缩短工作后对企业环境的适应期。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以此实现校企双方共赢的目标。
(三)以共谋发展为大计,创建共融的制度文化。中职学校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它培养的人才必须得到社会认可,企业以营利为第一要务,引进的人才必须能及时创造价值,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模式必须有制度的支持和支撑,才能实现共同目标。因此,学校与企业要建立一套推进校企合作实施的规章制度,以此明确校企间的责任,规范校企合作的发展,避免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纠纷,使学校在合作中不断提升知名度和竞争地位,企业通过合作实现最大化的盈利目标。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汽车专业在开展“订单培养”的模式下,参照企业机构设置和规章制度,將校内汽车专业实训基地划成机修区、维护区、钣金区和喷涂区等区域,让学生在实训课堂上有一种身临企业工作的感觉。同时,安排企业师傅和教师按照行业标准进行现场指导。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和企业员工一样打卡上下班,通过营造模拟工作环境,让学生掌握技能、练就本领的同时也能够很快融入企业的氛围,缩短工作后融入企业文化环境的时间。
【参考文献】
[1]李 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2]王 娟.校企文化融合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与教育,2013(2)
[3]孙常强,管武鲜.职业院校校企文化融合及实践途径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1(28)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职业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互融研究——以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GXZZJG2016A054)。
【作者简介】罗泽飞(1984— ),男,广西鹿寨人,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交通运输教学部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汽车服务工程。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