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低年段是儿童接受系统教育的初始阶段,对于6—7岁的儿童来说,进行书面文字阅读是较为困难,解决抽象文字与学生认知之间的矛盾是小学低年段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绘本通过叙事性图画和精简文字的配合,形象符号和抽象符号相辅相成,有利于学生成功阅读经验的获得,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产生,有助于儿童从形象阅读向抽象阅读的过渡。而其多样的取材,可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由此,绘本阅读作为小学低年段语文阅读教学的形式之一有其适切性。
【关键词】小学低年段;阅读教学;绘本;适切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基础教育阶段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阅读”指向书面阅读。阅读文字是进行书面阅读的最主要方式,然而文字是抽象的符号,再加上小学低年段的学生主要是6—7岁的儿童,他们正处于前运算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且在上小学前并未系统地学习阅读文本、没有掌握阅读的方法,对文字阅读仍较陌生,同时他们的识字量也较少。因此,他们需要形象而熟悉的东西,以更快地适应文字阅读、更好地进行阅读活动,所以对小学低年段的学生进行阅读教学,需要一种适应学生形象思维、具备抽象符号文字且适合儿童阅读的文本。依据绘本图文共叙、同时具备具体符号和抽象符号的特点,将绘本融入小学低年段语文阅读教学有其适切性。
一、适应小学低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一方面,低年段学生识字量较少、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易分散,对于他们来说,长时间的文字阅读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对小学低年段学生而言,“自然阅读过程主要还是单一的语言解码活动”,而单纯的文字阅读需要他们用较长的时间进行语言解码,由于低年段学生译码自动化程度低、译码需要的时间较长,且译码过程需要占据较多的心理资源,让他们无暇将信息进行整合,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文本,有情节的文本在他们的眼中只是一个个汉字,间接地促使他们形成“阅读是单一无趣”的认识。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容易消磨,加上他们注意力易分散,所以让低年段学生过早接触纯文字阅读极有可能因低效的阅读降低他们的阅读兴趣。
而绘本凭借着图文共叙、以图为主的特点,可以较好地解决小学低年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图画与文字的相辅相成,不仅降低了阅读对学生识字量的要求,而且在图画与文字的共同帮助下,他们可以在阅读绘本文字部分的过程中锻炼文字译码的能力,加快译码自动化的进程,尽快适应书面阅读。与此同时,图文的相辅相成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绘本阅读,学生可以在看图、看文的结合理解中,逐步适应语言解码的过程,逐渐加快语言解码的速度。如此一来,由于解码速度慢而导致的对文本的不理解、对阅读的厌烦将会减少,而在一次次的成功阅读的经验中,学生将会增强阅读的自信与兴趣。
另一方面,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受认知发展规律的限制,他们具有自我中心的倾向。也就是说,他们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亦即他们认为自己看到的事物是怎样的,在他人看来也一样。同时,受年龄的限制,他们经历较少、情感体验也相对较少而单纯。由此,偶尔会出现不能理解主人公的情感或故事所传达情感的的情况。
尽管如此,由于绘本图画的连贯性,绘本中的图画能讲述故事情节,具体地主人公的表情动作、展现具象的场景,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又一个奇妙的世界,使得学生很容易地进行角色带入,以绘本中主人公的心情进行阅读,去感受、体验绘本故事。由此,绘本阅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在亲身体验上的不足,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所传达的内容。同时,由于学生对绘本中人物形象的喜好不同,有可能进行不同的角色代入,绘本阅读后的分享,学生对角色体会的各抒己见,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绘本故事,能更多地了解不同个体对同一故事的想法,有助于学生去自我中心化。而且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于6—7岁的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的儿童来说,这样的分享与感受是不可缺少的,对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是相当有必要的。
二、取材多樣,开阔视野,丰富认知,为今后的阅读理解奠定基础
阅读的核心是阅读理解,读者已有的认知结构则是阅读理解的前提,由于认知结构由背景知识决定的,因而若缺少相应的背景知识,阅读只能处于知觉水平。不仅如此,拥有不同的背景知识,对相同的阅读材料的理解水平与思考角度也将不尽相同,因为阅读过程所需的主要背景知识——心理词典、图式是个性化的。
心理词典是词义在人心理中的表征。在阅读活动中,理解阅读材料首先要对文本进行译码,即要在心理词典中找到相对应的词条并理解其含义。也就是说,我们得对阅读材料中提到的词条有一定的认识,从而结合语境理解它具体所指。因此,储备丰富的知识或者说词条信息有助于阅读理解,而取材多样、易于阅读的绘本蕴含大量的对低年段学生而言的陌生词条,阅读绘本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为其阅读理解做好前期准备。
如果说心理词典为读者提供的是词义的网络,那么图式则是事情发展顺序的架构。鲁默哈特认为,图式理论是研究知识怎样被人类表征及表征如何,以其特独的方式有助于知识的应用,主要作用是为我们提供一定的构架,围绕着构架,我们可以建构对某一事件、客体、情况的解释。其实,读者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是随着文本的开展在头脑中不断检索适合的图式的,试图运用图式获得解释。简单说来,就是我们根据已读的材料,选取合适的图式,再根据图式的脉络,不断地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图式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们一个思维框架,我们常按照这个框架进行“定式”思考。
受到年龄的限制,小学低年段的认知结构较为简单,头脑中的图式较为缺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推测、预期方向较少,对于部分的文本无法做出预期,导致阅读部分情节时产生茫然的情绪。尽管如此,但是这并不影响低年段学生的阅读理解。因为根据夏正江(2001)对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的分析,对小学低年段学生的阅读影响较大的是他们所欠缺的“知识性阅读能力”,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丧失阅读能力,毕竟阅读理解并不完全等同于语言解码。小学低年段的学生是具备“理解性阅读能力”“探索性阅读能力”的,是能够顺利地进行阅读理解的,并且值得注意的是,语言解码能力的提高、识字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endprint
但如果鼓励学生进行阅读的话,则可以增加学生心理词典中的词条、加速学生图式的建构,有助于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更加合理推测,减少阅读理解的障碍,并且在这样一次次的阅读预期中,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由于绘本图文共叙、源自生活、取材多样、易于营造代入感,这样的特性不仅将会在阅读活动中为学生的猜测提供丰富线索,有助于学生对故事情节的预测、人物情感的揣摩,而且会从多个角度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对客观世界、情感世界的认识,增加学生心理词典的词条并且加深对已有词条的认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在这样易于接受的儿童文学的阅读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将会构建得更加完整、形成更为全面的图式,这都有助于学生更顺畅地进行阅读。
拥有丰富资源、易于理解的绘本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对事物的心理表征、完善学生的图式、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也能为学生以后更复杂的阅读理解做好准备,因为当我们的知识结构越完整,我们才越有可能更好地对文本进行理解。所以将绘本这样图文合一、取材丰富、易于理解的儿童文学形式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资源有其适切性。
三、提供自由理解的空间,体会阅读乐趣,降低功利性阅读对学生的影响
就儿童的本性而言,儿童之所以阅读,仅仅是因为喜欢,是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儿童对阅读的厌倦多是功利性阅读引起的,是被大人一个又一个的任务、一次又一次的追问所吓退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绚烂奇幻的绘本是吸引儿童的,它如同儿童百看不厌的动画片、童话电影,生动地叙说着迷人的故事。图与文的美妙结合是绘本最突出的特点,绘本创作所运用的丰富的色彩以及艺术表现手法,不仅增强了视觉传达的效果,还能给儿童带来视觉上和精神上的享受。正因为绘本如同电影般的具有叙述性的图画和简练优美的配文,在绘本阅读时,低年段的学生在读图、读文过程中,相当自然地将文本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绘本以一个又一个奇幻世界的形态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极易产生代入感,将自己融入故事文本中,沉浸在图文所创造的美妙世界中。在这样的阅读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为了完成任务,不再仅仅为了获取知识,而是体验一个又一个新奇的世界,感受一个又一个独特角色的情感,是一次又一次的探险、游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体会着阅读的乐趣。
与此同时,绘本具有开放性,能为儿童提供自由理解的空间,因为绘本由图文两个系统组成,“图文细部的处理中蕴含的微妙而复杂的、多重多解的象征意义,自然能引发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个性、不同生活境遇、读者不尽相同的阅读反应”,这样由于客观或主观的原因不可避免地出现空白,从而为读者进行自由理解提供了空间。因此,在绘本阅读过程中,读者的理解倾向将会更多地影响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建构,同樣的图文也有可能衍生出不一样的故事。由于绘本的开放性,绘本最终是在读者的个性化阅读中完成,因为儿童个性化的理解都可以在书中找到解释的依据,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绘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的阅读教学对文本理解平面化、单一化的僵局。
正是绘本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将绘本阅读用以缓解功利性阅 读。然而,绘本阅读并不是毫无指导的,运用绘本的语文阅读教学并不是不符合实际的,需要明确的是,指导并不意味着功利,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为了让学生更为客观、更加完整地感受文本。因此,在运用绘本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需结合绘本故事的表现手法、图文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对图画、文本细节的观察与思考,进行猜想、想象、反复感受与品味、角色扮演,从而更好地感受整个故事。
基于以上原因,将绘本阅读作为小学低年段阅读教学的一种形式,可以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获得成功的阅读经验、提高学生合理推测的能力。由此,在小学低年段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绘本有其适切性。
附 注
①心理词典是词的意义在人的心理中的表征。词义的表征,即词语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有视觉形象形式和言语听觉形式,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特征或意义成分,包含词的写法、语音、词义、对应的事物形象等。
②图式是所有知识所组成的一定的单元,是人脑中已有知识经验的网络,是一种认知结构。
③夏正江(2001)提出中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总体上可分为“本体性阅读能力”和“相关性阅读能力”。
④“本体性阅读能力”包括“知识性阅读能力”“理解性阅读能力”“探究性阅读能力”。
⑤“知识性阅读能力”是指对基础字词、语法、修辞和文学常识等掌握的情况。
⑥“相关性阅读能力”则指自主阅读、朗读及默读、利用工具查阅相关资料等能力。
⑦“理解性阅读能力”主要包括转换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分类能力、推断能力等。
⑧“探究性阅读能力”则又呈现出审美性阅读、批评性阅读及创造性阅读能力等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构成能力。
参考文献
[1]莫雷.学习的机制——阅读与学习的心理认知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张必隐著.阅读心理学(第3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夏正江.试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1(2).
[4]舒慧洁.以“读图”促“读文”——提升小学低段学生读文能力的绘本教学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6.
[5]陈晖.论绘本的性质与特征[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作者简介:黄佩宜,女,1994年生,吉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研究生。
(编辑:郭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