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均衡教育之农村初中差异教学的思考

2017-12-06 21:59徐文明
新课程·中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闻斯行优秀学生因材施教

徐文明

一、现状分析

2016年10月份和11月份,初三學生进行了阶段性检测和期中考试,对2次考试的英语学科和数学学科抽样分析如下:

阶段性检测中,年级第50名总分是436分,其中1班17人;

2班13人;3班7人;4班13人。期中考试年级第50名总分是460分,其中1班15人;2班13人;3班8人;4班14人。基本保持不变,但是,第50名的成绩提高了24分。

阶段性检测倒数第36名总分是313,其中1班9人;2班6人;3班9人;4班12人。期中考试倒数第36名总分是363分,其中1班9人;2班5人;3班10人;4班12人。基本保持不变,但是,倒数第36名的成绩提高了50分。

英语学科:期中考试年级前50名平均成绩是78.72分,其中90以上是2人,80~89分是22人,70~79分是21人,60~69分是

4人,1人不及格。最后36名平均成绩是38.67,其中60分以上是

2人,50~59分是8人,40~49分是7人,30~39分是7人,20~29分是9人,10~19分是3人。

数学学科:期中考试年级前50名平均成绩是75.16分,其中90分以上是2人,80~89分是13人,70~79分是22人,60~69分是12人,1人不及格。最后36名平均成绩是32.58分,其中60分以上是1人,50~59分是9人,40~49分是7人,30~39分是5人,20~29分是3人,10~19分是3人,0~9分是8人,最低的2分,最后8个人数学加起来37分,平均4.63分。

二、存在问题

(一)教的问题

班内学生个体学习基础差异太大,教师在备课、上课过程中很难顾及全班40多个参差不齐的学生的实际学情,前面15名同学只要用20分钟的时间就已经掌握了教学内容,而后面15名同学一堂课下来,几乎空白。优秀学生“吃不饱”,后进学生“吃不了”,课堂教学效率真的就太低了。

英语教师表态分析:

不能很好地把握“度”,也不能顾及到各个层次的学生,练习的设计困难很大。

学生基础落差太大,很难甚至无法把握好上课的“四度”:速度,坡度,密度,深度。因此,对优秀学生和后进生都是在浪费时间或是在进行低效劳动,甚至是无效劳动。

如果上课教学速度稍快,那么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因为接受能力比较慢,导致问题越积越多,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丢失,形成恶性循环,成绩也就自然上不去了。

教学资源难以调控,优秀学生不足,后进学生浪费;复习课选题时比较困难,优秀率上不去,低分率下不来。

(二)学的问题

80分左右的学生群体和30分左右的学生群体,在同一课堂、同一教学环境、同一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下,怎么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跳一跳即成功”的学习快乐,培养学习兴趣呢?优秀学生沾沾自喜而浪费时间;后进学生自暴自弃而虚度光阴,所以,只会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到学习枯燥、乏味、单调而产生厌学情绪,最终导致或者不求上进或者索性弃学。

三、利弊关系

(一)利

1.学生方面

(1)学生学业发展的自主定向。分层教学赋予了学生自己设定自己学业发展定向的自由,学生能够依据自身的知识水平、能力大小以及兴趣爱好设定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且是“跳一跳可以达到的目标”是切实可行的目标,如原先是50分左右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达到及格甚至70分,都是现实可行的。

(2)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部分学生在原来的班级教学中无法掌握所学内容。这严重打击了其积极性,加剧了其学习的挫败感和边缘化,分层教学以后,这些学生学有所得,体验了成功的滋味,学习能力得到了认可,产生被接纳的愉悦感。

(3)促进学习成绩的普遍提高。分层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和原有基础,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理解并掌握适合自己的知识,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信心,使得学习成绩在原有的水平上都有了普遍的提高。

2.教师方面

(1)激发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学生在分层教学中提出来的挑战能够激发老师能力的全面提升,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心备课,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效开展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采用不同的策略,这一定会激发教师不断提升自我教学能力。

(2)促进教学环节的最优化。分层教学的教师需要针对各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目标策略、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这就促使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作业布置等环节上考虑最优化的方案,使学生学习效率的最大化,不同层级的学生都能“跳一跳”就摘到了桃子,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3)增强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分层教学使学习兴趣、基础、能力基本相当的学生聚到一起,便于教师确定教学起点、重点和目标,便于课堂上开展研讨、交流等活动;其次,教师在备课时预先考虑了本层次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做好了针对性的准备,使得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弊

1.学生管理方面的弊端

臭味相投的不良影响会发酵放大。分层走班后使得学生的流动性大增,从原来的一个班级的四五十个同学扩大到全年级的学生,由于每个学生的习惯、态度各不相同,交往在扩大,不良影响也在扩大,臭味相投的效应也会更加明显。

2.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的弊端

容易导致个别学生自卑或自傲心理的滋生。分层走班后,低层次的学生很容易形成错误的自我评价,产生“我是学困生”的心理暗示,认为低人一等,滋生自卑心理,自信心受到打击,心里失去平衡;同理,那些分到高层次的个别学生也会产生“我是优生”的自傲心理暗示,这些不良心理因素阻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3.教师教学,輔导方面的弊端

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那些担任两个及以上层次的教学班的教师,需要准备不同的教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教,需要及时转化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如果拿不准,就会适得其反。分层教学一定意义上加重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和负担;教师的辅导也会有一定的困难,由于走班教学属于流动上课,上课结束后又返回了原来的行政班,不同层次的任课老师也不同,因此,辅导个别学生的学习有些困难,个别学生的难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知识得不到及时巩固,教学效果就会大受影响。

四、应对措施

(一)理论依据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爱好,都有不同的愿望和要求,教育必须因人而异,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个性、不同的学习基础进行因材施教、因人而教。在如今班级授课制的教育体制下,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教、非常困难。只有把学情相仿、基础相近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有利于教,更有利于学。

(二)《论语·先进篇》

子路问:“闻诸斯行乎?”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吾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诸:“之乎”的合音;兼人:好勇过人。)

(析:对于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孔子对子路和冉求的不同情况作出了完全不同的回答,这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在如今教育体制下,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尤其是在农村中学,生生差异非常大,教师往往顾此失彼,处于难顾两全的境地,适当的分层教学,将大大缓解这一困难和矛盾。这也是科学教育的规律之一。)

梁沛芬:(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和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都与学生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帮助他们制订好学习计划并指导他们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3)真诚地和家长交流,争取得到家长的配合和支持;(4)加强分层教学,从备课、上课、作业上充分体现出来。

李慧:(1)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多教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2)强化分层教学与辅导,抓住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区别优秀学生和后进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上课和辅导。

潘英梅:(1)多于学生交流沟通,尽可能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以便在备课时更有针对性(优秀学生和后进学生要用不同的教案和学案);(2)尽量得到大部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3)一定要分层作业,特别是后进学生,作业要求可以低一点,但要真实。

谢娟芬:(1)优秀学生可以在课外寻找一些加深加难的同类型题目,自己完成,如有不懂,及时询问老师或者同学;(2)后进学生上课更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作业尽量自己先做,不懂就大胆问老师;(3)教师一定要分层备课,分层上课,分层作业。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闻斯行优秀学生因材施教
百家争鸣
解读《论语》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优秀学生的九个学习细节
子路问强
为取消“省级优秀学生保送”叫好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