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涵
[摘 要]河海大学在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经过七年的探索与实践,开创博士生、优秀硕士生指导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活动,即“本硕博联动创新训练计划”,在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平台,并依托这一资源整合创新平台,构建“本硕博联动式”创新教育培养体系,形成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本硕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1-0151-0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1]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就是人才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其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2]河海大学在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实践,于2010年启动了“本硕博联动创新训练计划”,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探索研究型大学培养“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拔尖创新人才的新途径。
一、当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高校创新教育,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被提到很高的地位。大学生的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各种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学生个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发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各种科技创新活动由相互独立的科技竞赛向系统的创新平台转化,由自发性的课外实践活动向现代大学人才培养新模式转变,学校的导向作用也在不断凸显,各种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精英培育模式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被广泛关注。但是,当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与高校持续投入之间的矛盾[3]
大学生在进行自发的创新实践活动时,往往存在“三分钟热度”的现象。活动初期,热情高涨信心满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目的深入,遇到难题又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和解决后,他们会渐渐产生退缩,加上学业的压力,高校配套激励措施单一、持续的人力物力支持缺乏,活动初期的热情和信心必定大打折扣,最终导致许多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虎头蛇尾,难以维持到最后。
(二)大学生创新意识强烈与团队合作意识薄弱之间的矛盾[3]
大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烈,爱动脑,天赋高,但长期以来高中初中的学习方式导致许多学生“单兵作战”能力突出,团队合作意识薄弱,沟通协作能力欠缺。然而大学里的创新活动与中学里的“小打小闹”有着本质的区别。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学科之间不断交叉融合,知识不断推陈出新,跨学科领域不断发展,许多创新项目需要多学科人员协同工作,相互配合。因此,团队创新是大学里最常见的形式,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也成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三)大学生创新思维活跃与知识能力结构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喜爱参加各种创新竞赛,有新颖的想法,但缺乏专业指导,新奇的想法和创新点流于表面,难以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或实用阶段。有的人做实验时,由于缺乏经验指导,或是对实验仪器不熟悉,操作流程不合理,耽误了工作进度,创新热情和信心受到打击;有的人做出成果后,不善于表达,或专业程度不够,难以形成创新成果,这在低年级的大学生中尤其常见。
(四)大学生创新团队亟须指导和教师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在建立创新团队,进行创新实践的过程中,会面临许多高难度或高强度的考验,在项目选题、研究路径选取、文献资料查阅、研究方案制定、實验设备的准备以及实验开展、数据采集等诸多环节,都需要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和引领。但是,高校教师也有自己的科研压力和教学任务,加上教师人数远远少于参与创新实践的学生人数,这使得教师对学生团队的指导往往不及时、不细致、不深入,客观上形成了学生团队亟须教师指导和教师精力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4][5]
二、启动本硕博联动创新训练计划
针对当前高校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四大问题,河海大学从2010年开始,启动了博士生、优秀硕士生指导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活动,即“本硕博联动创新训练计划”,在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为他们提供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平台。通过本科生和研究生分组结合、研究生担任本科生指导教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互帮互助,共同研究,从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协同创新的整体学术氛围,并使学校的科研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本硕博联动创新训练计划”以结对子、组团队为主要形式,活动周期为一年,各组确定研究课题后,成员互相合作,共同完成课题,其主要流程如下。
(一)队伍选拔,保质保量
“本硕博联动创新训练计划”每年年初启动,选拔形式通过自主申请、笔试考核及现场面试等环节,全面考核本科生、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每期成员确定后,本科生与研究生根据各自专业、研究方向进行组队,组队的方式为双向选择,研究生可以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一致,对自己的研究课题有所了解的本科生,本科生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自身特长和发展,选择相应的指导教师。
(二)完成课题,分工明确
整个活动的周期为一年。研究生和本科生通过沟通交流,共同商定创新项目的研究课题。课题确定下来之后,商讨项目如何开展,人员如何分工,并拟定课题的完成计划、进度安排表以及预期成果等。课题的来源一般有:研究生自己的毕业课题、本科生申请的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等。各小组内实行例会制度,每周至少沟通一次,以见面、网络、电话等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研究生作为指导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引导、督促本科生参与完成课题,及时解答各种疑问。本科生在课题完成的过程中,需记录课题完成的情况、已取得的成果、遇到的问题以及拟定的解决方案,并整理成每月的进度记录表。课题完成后,各组结合研究的内容及成果编写项目结题报告,学校鼓励各小组成员根据研究课题撰写科技论文、申请专利等。endprint
(三)严格考核,确保质量
在一年的活动周期中,共考核两次,分别是中期汇报(半年)和结题考核(一年)。在活动启动半年后,各组需进行中期汇报,提交中期考核表以及前半年的进度记录表,并以PPT形式展现目前课题的研究进展、交流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果等。在活动启动一年后,组办方聘请专家对各组进行终期考核,考核的形式是PPT汇报,专家问答等环节。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各组项目完成情况,小组各成员在过去的一年里取得的科研成就等。同时各组提交项目结题报告、终期考核表以及后半年的进度记录表。组办方结合各小组项目完成情况以及在中期汇报和终期考核中的内容对各组进行评分。
(四)奖惩明确,制度保障
制定了《本硕博联动创新训练计划活动细则》。对于活动中担任指导教师的博士、硕士,组办方颁发指导教师聘书,并在研究生奖学金等评奖评优中体现价值;对于活动期间表现优秀、成果突出的团队,组办方评选出最佳合作团队、最佳创新团队和最佳指导教师等奖项,并给与奖励。同时在活动期间,本科生发表的文章或申请的专利,在保送研究生的时候给与参考和认可。
三、“本硕博联动创新训练计划”活动实践成效
河海大学自2010年举办“本硕博联动创新训练计划”以来,已成功举办七期。在此期间,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收获颇丰,该活动在全校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好评。
(一)构建“本硕博联动式”创新教育培养体系
在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多年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完善,逐步构建起“本硕博联动式”创新教育培养体系,形成了一个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的科技创新共生体,成员在这个团队里培养创新的激情,碰撞智慧的火花。科技创新共生体能够激活多种科研资源,并将其转化成教育资源,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交叉融合。根据我们的统计,参与过“本硕博联动创新训练计划”活动的本科生,有一半以上获得了保研资格,有80%的本科生最后选择了读研深造。这样的本科生,在实践活动的一年里,能参与研究生的科研工作,了解研究生的科研学习生活,融入团队,充分感受学术研究氛围和团队协作氛围,还能在研究生师兄师姐的指导下,提高自主查阅文献的能力、自学能力、实验仪器使用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等。同时,他们可以尽早介入科研团队,尽早明晰自己的喜好,选择专业方向和科研方向,最终实现“本硕博联动式”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下的本科生,缩短了研究生的学业适应期,比普通考研的学生甚至保研的学生更早地进入教研室,有利于项目研究的纵深发展。
(二)夯实理论知识,拓宽专业视野,提升工科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
科学研究本身有着专业性强、综合性高、更新速度快等特点,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阔的专业视野,这样才能立足于现有的研究基础,不断开展具有创新性、前沿性和实用性的研究。博士生和优秀硕士生指导本科生进行创新实践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不仅能促使本科生在课外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探究,同时课外实践又能进一步督促本科生和研究生主动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 既夯实了基础, 又拓宽了知识面。本科生通过与博士生、硕士研究生的交流,获得学习、科研、实验等各方面的经验,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创新想法,还在理论上分析了创新成果,提升了论文写作能力,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研究打下了基础。
(三)重视实践技能,强化科研素养,培养工科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传统教学体制中的实验课程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巩固,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依托于“本硕博联动创新训练计划”的科研训练是基于现有研究基础而进行的探索性实验,无论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成果都要求自主创新。这可以激发学生开阔思维、大胆设想,并积极钻研,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我学术水平。同时高年级学生的参与解决了知识结构上的不足,使创新的激情和思维的火花能更好地转换出实际成果。
(四)提高协作能力,深化团队意识,实现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以四人团队为基本单位的科研训练是“本硕博联动创新训练计划”中最常见的模式,这涉及合理分工与协作,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的问题。团队凝聚了集体的思想和智慧,具有巨大的潜质和无穷的力量。在实践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意外和失败,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通过集体讨论和思考来发现和解决问题,能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团队的力量大于个人的力量,避免了个人主义和独断主义的滋生。因此,“本硕博联动创新训练计划”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人际沟通能力,深化了团队协作的观念,这对于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也是极其重要的。
(五)合理利用资源,营造创新学术氛围,使高校的科研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相辅相成,河海大学创建了一个从上到下,从博士生到本科生互帮互助、共同研究、共同创新的整体学术氛围,并使其中的每一位师生受益。學校为参加“本硕博联动创新训练计划”的学生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定期开展交流活动,支持参加活动的学生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为学生创新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和共享资源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师投入跟不上自主创新学生需要科研指导的矛盾,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校科研资源的作用和价值。
(六)实际效果
七年来,本硕博活动完整举办了七期,第八期活动正在开展中。参与活动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在论文、专利、竞赛等方面都取得了斐然的成果。小组成员在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不少研究生在活动过程中发表了高质量的论文,部分本科生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科技论文;大部分团队都申请了发明型或实用新型专利;相当比例的本科生成功保研;因此而产生的良好社会声誉也改善了本科生的就业质量。其中第五期有一名本科生学员,通过“本硕博”活动,激发了创新热情,收获颇丰。他在活动期间,主持和参与了两项大学生国家级创新训练计划,一年内先后创作论文6篇,其中一篇被SCI检索,一篇被CSSCI检索,3篇被EI检索;他在活动期间发明的光电空气取水器已入选央视纪录片《红线》,这项成果多次被中央电视台、江苏教育频道、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活动期间,他还作为负责人参加并获得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一等奖、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赛区三等奖,并最终在2015年度获得“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
四、结束语
综合国力的提高,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七年来,通过“本硕博联动创新训练计划”的实施,我们发现这一活动能切实提高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本领和创新实践的能力,更加高效地使科研训练服务于广大学生,成为学生成长中有利的积极促进因素。然而,创新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不是执行一个项目就能完成的工程。因此,我们将以“本硕博联动创新训练计划”为契机,不断整合各种科研资源,努力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策略。
[ 参 考 文 献 ]
[1] 胡锦涛.2006年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Z].2006.
[2] 温家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3] 牛庆玮,刘永红,黄保.以科教融合育人观为指导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1):34-37.
[4] 廖宗廷,徐沁,张勤.兴趣驱动,重在过程,自主管理——浅谈同济大学大学生创新俱乐部管理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33-36.
[5] 刘敢新.基于高校科技资源共享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2):133-138.
[责任编辑:陈 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