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落实小班化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7-12-05 11:22金贞爱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7年10期
关键词:小班教学学习情境创新能力

金贞爱

【摘 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小抓起。对于在校学生来说,首先要从创新意识抓起。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自然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尊重和信任学生,精心创设具有启发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班教学;创新能力;课堂教学;学习情境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许多弊端日益显露,班级规模过大就是其中之一。过大的班级规模导致教学不能充分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探索缩减班级规模,形成了“小班教学”。所谓小班化教学,就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时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策略、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估等环节的改革,从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班级教学活动形式。

一、导入环节中,诱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的导入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课中连接新旧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师在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挖掘教材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情感与教育的因素,经过教学法的加工,营造出新课导入的情境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使学生主动探索新知,实现教学的“再创造”。

(一)创设图像情境

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画片、卡通片、实物或生动语言的描述非常感兴趣。这种直观的情境在学生的头脑里留下的不仅仅是表象,还有思想、情感,它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促进他们主动地探索、发现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老师可创设一种小鸡吃食图像情境,即一个小朋友给小鸡喂食,左手食盘中有6只小鸡,右手食盘中有4只小鸡。先让学生叙述这个画面,再提出10的加减法的数学问题,从而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了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的欲望,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

再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坐客车的感受,再提出“客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从而导入新课。这样导入就把数学问题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懂得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营造新课导入的情境氛围,是为创新服务的,它只是手段和桥梁,它的落脚点在创新。

(二)创设游戏情境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弱,注意的范围小。在薄弱环节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一种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地、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学习,领悟数学知识的乐趣。例如“开火车”“找朋友”“摘桃子”“当向导”“争当邮递员”等。

教学“连加,连减”时,教师创设游戏情境——教师与学生做“开火车”的游戏。开往延吉的汽车启动了,教师在前面做“开汽车”的动作,后面(也就是汽车上)有4名学生,问学生:“我们的小汽车上有几名同学?”(4名)曲水站到了,教师报站名,又上来了3名学生。汽车继续开动,教师问:“又上来了几名同学?”(3名)“那汽车上一共有几名同学?”(7名)苇子沟车站到了,汽车慢慢停车,下去2名学生,教师问:“现在汽车上还有几名同学?”(5名)这是抽象式算式4+3-2=5。游戏如此反复轮流做几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使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与充满乐趣的游戏情境相结合,诱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提高其创新能力。

二、设问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问激情,不但能培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还能帮助学生与教师进行语言交流和心灵沟通。在传统教学中,老师问、学生答是常用的教学形式。其实,这样的一问一答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都懂了,也不意味着此问题就只有一个答案。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发言的机会,纵使有不同的想法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或否定,于是只好放弃。这种强制、封闭的教学限制了学生个性和主体性的发展,长此以往,容易使学生形成服从、保守、循规蹈矩的人格特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减少整齐划一的要求,对同一个问题注意用“谁还想说”“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等话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勇于创新。因为,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运用的策略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善待新奇的想法,鼓励学生“别出心裁”。

例如,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有一道例题:15-9=( )。有一位老师很注意鼓励学生探求不同的计算方法,先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独立去探索。有的学生用破十法,先算15-10,再算5-1;有的用拆减数,把9拆成5和4,先算15-5,再算10-4;也有的用加算减;还有的利用学具——小棒,一根一根去减。做到方法多样,人人参与。当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算法之后,老师安排了学生间的交流活动,通过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使学生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较简便的方法,使学生有机会展示个性,变得乐于探索,勇于创新。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守旧于条框,不拘泥于形式,要有独到的见解、创新的思维、更新的方法,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教师让学生了解了“元、角、分”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谁能把有关人民币的其他知识告诉同学们呢?”没料到,问题刚刚提出,一个个小手举得高高的。一个学生说:“我知道一百元人民币对着阳光看会有一条金属线,如果没有就是假钱。”一个学生接着说:“里面还有一个人头像,如果没有,也是假钱。”另一学生说:“人民币上印有几种不同的文字,是供少数民族看的。”又一学生说:“人民币的一个角上有一个或几个小黑点,是供盲人辨认的。”还有一名学生说:“人民币上还有一行字母和数字,那是发行的代号和年代。”这一设问引起了学生信息的相互影响、相互撞击和相互吸收,既使学生开阔了知识的视野,又培养了探索意识,为创新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行去学习、去创造、去发现。“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探求知识获取的过程。endprint

三、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的学习内容既可从教学中学,也可以从生活实践中学。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所要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的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也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人与事,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寻找可操作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摆正位置,认识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首先是对教学资源的组织,老师应有效地将与课堂有关的生活资源,文本资源进行组织;二是对数学程序的组织;三是对学习活动的组织。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和学习活动,使之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引在关键处,导在关键处,如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应重在引导学生找准量率对应关系。教师也是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用学生的眼光来看待问题,适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学习活动,允许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和表达方式,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运用,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活动内容。通过实践,既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又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分类”时,可以让学生将带来的物品(如萝卜、胡萝卜、马铃薯、葱、蒜、苹果、香蕉、雪梨等)分类,想怎样分就怎样分。大部分学生按水果和蔬菜分成两类,其中有的学生将西红柿分在水果那一类,因为他们认为西红柿是可以当水果吃的。少数学生还能按这些物品是否长在地里为标准来分类:如萝卜、胡萝卜、马铃薯是长在地里的;苹果、香蕉、雪梨是长在树上或树茎上的等等。分类方法多样,这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只要说得有道理,老师都应给予肯定。

例如,在学习“认识物体”一课时,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等这些物体的概念比较陌生,但是他们对足球、魔方、牙膏盒等这些东西却十分熟悉。于是课堂上笔者就让学生对这些物体进行分类,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让学生逐步建立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的概念,初步认识它们的特征后,又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这些物体,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的理解。这样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达到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目的,真正达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方法,以及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数学的真实作用还原于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鼓励学生不仅用眼看,还要动手、动口、动脑,让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这样,既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动手操作活动而展开,又使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可接受的形式。

四、设计开放性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心设计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的练习,使学生有机会运用一系列思考策略进行活动,以巩固和事物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从模仿走向创新。开放性练习题大多包括:(1)问题开放(一题多问),即学生根据数学问题情景提出不同的问题。(2)解法开放(一题多解),即要求学生根据一道数学题想出多种解法,并努力做到多中选优。(3)答题开放(一题多答),即一道题多种答案。(4)条件开放(一题多变),即根据部分问题情景,填充合理条件或者让学生自己根据一道题,变换已知条件,由一题进行多种训练的方法。

如在上“元、角、分的认识”这节课时,考虑到生活中已很少用到分币,教学时可以先创设问题情境:“1元钱可以买什么?”让学生认识“元”,知道“1元=10角”,再认识“角”,最后“认识分”。练习时可适当删去教材中分币的习题,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价格(如一支圆珠笔1元4角等),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上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兑换人民币游戏,模拟商场购物等开放性活动,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钱币,了解进率关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又如,学了“倍”的概念后,教师可设计(黑板出示):

2只小狗 8只小鹿 3只小熊

10只小猴 6只小象

让学生任选两种,说说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学生通过思考,用数学语言把多种结论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完成了由问题出发的思维再创造。

这种开放性习题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勇于冒险、敢于挑战的精神,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最终内化为创新人格。

总之,小班化教学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一定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为主线,使所有学生积极主動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彻底改变学生接受、模仿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和创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班教学学习情境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幼儿园小班教学中音乐游戏的应用
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探讨数学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方法
高职高专《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实践
浅谈初中物理小班化教学中的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