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刚淮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一周年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广为人知,关于学科的自觉对接与落实讨论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语文学科作为学生的母语,担负着学生发展的更多更为基础的素养项目的教育责任与使命。虽然目前还没有一个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权威结论,但作为一线教师,仍希望将核心素养这样一个重要的研究成果,积极转化和落实到语文课堂上来,以转变自己的语文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让学生从中受益。因此,就很有必要明晰语文学科承载的核心素养教育任务应该有哪些。
当然,严格说来,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不应标出学科的分界,每个学科都有培养学生每一项核心素养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各个学科的特点与属性决定了其能承担学生核心素养的项目有所不同,换句话说,各个学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各有侧重。比如“人文底蕴”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主要承担多一些,“科学精神”则在数学、科学等学科里多承担一些,“健康生活”则在体育、德育课程里多承担一些。因此,各个学科在教学中,承担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责任与使命应该有所不同,各有分工,又相互联合,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合力,通过各个学科教学,使学生全部核心素养,甚至还包括未被列入核心素养的其他素养,也都能得到科学有效的提升。
基于此,我们来看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应该充分尊重语文学科的本质特性,遵循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进行合理的整合、提炼和分解。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学以致用,这是其学科特性;语文学科内容富有人文气息,承载着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命;语文学科是母语学科,有大量的实践基础,也有着浓厚的情感内容等,方便进行情感熏陶和思想渗透,等等。这些最基本的特性都会深刻地影响学生的学习,也即影响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有着本质的把握。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落地生根,也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学科教学的任务应该在教育新理念的指引下,改造成为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任务和抓手,比如语文的字词句篇的学习,听说读写的运用,语言、修辞、逻辑、文字的掌握等等,理应成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具体说——
一、 字词句篇等积累能力
语文是一个综合的生动的概念,附于鲜活的物象。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字词句篇是书面语言的砖石瓦木;听说读写是口头语言的具体呈现。而尤其是字词句篇的学习,更是基础中的基础,是学习的具体依据和路径,是学生素养发展的基础,也是素养本身。
字词句篇的基础知识学习应该是学生语文学科学习的核心任务之一,掌握基础的字词句篇等语言基础常识就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内容。虽然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指向于能力、品格,但依笔者看来,基本的语言基础常识以内隐的方式存在于人的意识中,即便不表现出来,也仍然是人的素养。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便是其素养自然呈现的情状描述。一个人若满腹经纶,博古通今,无须吟诗诵词著文作赋,其举手投足之间都会自成风流。很难说抛开字词句篇的学习,或者学生字词句篇接触很少,掌握较差,却说学生的素养很高。语文的字词句篇属于语文基础知识,隐藏在人的大脑深处。但绝不是可以忽略的。单以识字来说,认识很多字便可以独立阅读,阅读很多,素养自成。倘若识字有限,阅读注定有限。阅读不多,语文素养自然不高。除了识字,词语、诗词、名言、警句、精彩段落、经典篇章的积累,都是重要的语文素养。且不说古代的鸿儒大师,单说近代一些学术大家梅贻琦、胡适、陈寅恪、傅斯年等,无不是博闻强记的高手。因为学富五车,所以才高八斗。注重字詞句篇等的语言基础积累,既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前提,更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 听说读写等语用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果报告中,将素养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显然,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应该成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人作为社会个体,必须掌握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语文工具性的重要体现便是学以致用。学生学习语文,能听懂别人的话,会欣赏高妙的语言表达艺术;自己遣词造句恰当,甚至幽默风趣;能阅读从简单到艰深的文章;能写一手好字;还能写从日常运用的应用文到表情达意的记叙文等,还能写各类专业的论文或文学作品等等,这些都是现代学生所应具备或努力达到的素养。倘若一个学生听别人说话经常不能领会,说话词不达意或者条理混乱,阅读文章常常不能理解文意,写字很马虎,书写无章法,写文章更是粗陋浅薄,让人不忍卒读,这样的语文素养自然不高,整个人的素养也绝不会多高。因此,语文学科教学理应将听说读写作为培养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内容与使命。
三、 阅读思维能力
阅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活动,思维则是语文学习的内在形式。我们常说,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思维是语言的内在逻辑结构。学好语文必须进行语言思维的学习。阅读一篇文章,理解句意,分析文章,概括大意,推理、归纳、总结等等都需要思维参与。某种角度说,思维力是阅读的核心和关键因素。没有思维参与的阅读,乃至所有学习,都是空心的、虚无的、没有实际价值。
不只在语文阅读过程中需要思维,学习字词句篇这些语言基础常识时,也都需要思维的参与。学字还要分清偏旁部首,还要懂得声旁形旁,串联起字族文、形近字、音近字这些。至于词语的构成、句子的转化、片段的内在顺序、篇章结构的内在构成等,都需要思维参与,相互之间才能发生有机的链接,形成知识的链条或是模块。组字成词,连词成句,句句相连成段成篇,才形成文本,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这时再通过阅读,仍需要运用归纳、演绎、推理、判断、想象与联想等思维,作出理解、判断或评判等,形成人类的认知活动。由此可见,思维能力是学生诸多能力中最关键的一种,是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各个学科其实都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的重任。语文学习也必须依赖思维,更要发展思维。语文学科是学生的母语学科,在入学前学生都已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初步的思维能力也都已经具备。语文学习便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因此,阅读思维能力必须是语文学科中重要的素养。endprint
四、 人文思想与慈悲情怀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属性之一,语文的文本都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文章素材,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形式,都具有丰富的人性色彩。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表现在她的内容、形式和内涵,在当前,她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涵盖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审美性(对自然美和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语文课程所选取的文本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文章,具有着普世的价值,传承着人类共同的理想、追求和标准。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还表现在教化学生的过程。语文学科不但要重视人文常识的呈现,客观引导学生进行认知,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辨,理解其中富含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语文课堂的人文氛围应该积极践行并应和文本中的人文思想,要悦纳异见,承认差异,允许先后等。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学,认识真、善、美,识别假、丑、恶,并逐步树立其真、善、美的标准,形成追求真、善、美,摒弃假、丑、恶的自觉意识。语文学科将人文底蕴的蓄积作为使命,将培养具有人文底蕴的学生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五、 优良的语文学习习惯
习惯是一个浑然的概念,通常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习惯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素养。优良的学习习惯应该是各个学科都应重视的修养,它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品质、效率和审美修养。
学习习惯包含了学习的意识、兴趣、态度、方法、过程、毅力等等。语文学习习惯是学生行为习惯与语文学习的融合产物,是学习主体自我建构并长期积累形成的稳定的学习品质。优良的语文学习习惯既是一个人学习语文的基础保障,也体现了一个人的品质和能力。将语文学习习惯纳入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中,正是因为语文学科教学不只是教语文,而且是通过语文来育人。其中,語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责任使命,是语文学习的保障,也是语文育人的目标;是语文育人的重要路径平台,也是具体而为的方式方法,比如认真写字、自主阅读、勤于日记、礼貌交谈、会作笔记、搜集整理信息等等。这些行为表现既深刻地影响着语文的学习,也涵养着一个人做事的态度、工作的作风、能否坚持的毅力品质等。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苏教版等教材在语文的每册教材前都安排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章节,一学期安排一两种重要的学习习惯,配上图片和简明的文字,期待教师和学生在该时段重点培养这些习惯。
童蒙养正,自中小学开始便重视习惯养成,学生形成良好的待人处事的态度与端正做事的风格,无形中就是塑造完美的人格。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从教育的源头指明了教育的核心任务与方向,自然也应成为语文学科教学的自觉追求。
总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确立是中国教育的大事件,至少明确了教育的观念、目标和方向。语文作为学生发展最基础的又是母语的学科,自当主动对接,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分解则是落实核心素养进课堂的重要一环,方便教师教学时明确方向,科学设计,积极作为。以上所述,思考未必成熟,考虑未必周详,权作抛砖引玉,引发更多议论,期待有更多精彩的思想言论呈现。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endprint